一种稻蟹共生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29171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稻蟹共生养殖方法,该养殖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田地的选择:靠近水源、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蓄水力强、涨水不淹、阳光充足的稻田;(2)防逃设施和进排水系统;(3)水稻选种;(4)蟹苗投放;(5)日常管理;(6)起捕:利用收割前田间排水机会,在排水口设陷坑或安置拦网,河蟹自行上网,9月中旬以后每到夜间,河蟹便由水中爬向岸边,此时可手拿电筒在稻田埂边捡拾河蟹,剩余的在收割后一次性捕净。形成了科学的养殖方式,螃蟹的粪便也能为水稻提供养分,有效避免了水稻对化肥农药的使用依靠,也无需通过激素促使螃蟹的生长,形成绿色的食品供应,能大大提高农民的收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稻蟹共生养殖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水产养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稻蟹共生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相互结合,合理组配,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种植水稻的同时,又养殖水产品。水产品能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并且其粪便也能为水稻提供养分,形成绿色的养殖与种植模式。螃蟹是一种甲质类爬行动物,又称大闸蟹、毛蟹,为中国久负盛名的美食。其蟹足用于取食和抗敌,掌部内外缘密生绒毛,绒蟹因此而得名。大闸蟹是人们喜爱的美食,不仅口感鲜美而且营养价值非常高。螃蟹作为水产品中的一种较为典型的例子,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并且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形成稻蟹共生的生态养殖模式,不仅有利于形成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产出优质安全的粮食和水产品,同时也能增加农民的收入。而现有技术中,由于稻蟹共生的养殖方式不当,例如喂食方式等,造成螃蟹的产量较少,收益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稻蟹共生养殖方法,对养殖稻田的改造,以螃蟹的生活习性为基础,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稻蟹共生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养殖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n(1)田地的选择:靠近水源、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蓄水力强、涨水不淹、阳光充足的稻田;/n(2)防逃设施和进排水系统:在养蟹稻田四周构筑防逃墙,制作材料选用硬质塑料、薄膜塑料、石棉瓦、铝箔、玻璃、玻璃钢、水泥板、竹箔、砖墙;进排水口用聚乙烯网布密封;/n(3)水稻选种:生育期短、耐肥力强、麦秆坚硬、抗倒伏、抗病毒、产量高的水稻品种,插秧13.5万株/h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蟹共生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养殖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田地的选择:靠近水源、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蓄水力强、涨水不淹、阳光充足的稻田;
(2)防逃设施和进排水系统:在养蟹稻田四周构筑防逃墙,制作材料选用硬质塑料、薄膜塑料、石棉瓦、铝箔、玻璃、玻璃钢、水泥板、竹箔、砖墙;进排水口用聚乙烯网布密封;
(3)水稻选种:生育期短、耐肥力强、麦秆坚硬、抗倒伏、抗病毒、产量高的水稻品种,插秧13.5万株/hm2,每株间距30cm×30cm,每4行空1行株距;
(4)蟹苗投放:蟹苗投放前,对稻田里的水蛇、黄鳝等敌害要进行彻底清除;蟹苗要选大小一致、体质健壮、无伤病,插秧后15d放养,放养规格为160kg/只的蟹苗1.2万-1.5万只/hm2,放养时要用药物进行浸种消毒;
(5)日常管理:4-5月河蟹放养不久,为提高体质,投喂精饲料,适量投喂适口的鸡、鸭、猪的下脚料,螺蛳和小鱼虾块;9-10月河蟹肥育期,投喂黄豆、螺蛳精料,提高成蟹的品质和越冬成活率,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俊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十月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