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文物考古地层自动探铲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91301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文物考古地层自动探铲,包括铲刀和铲杆,所述铲刀的上端面固定有卡块,且卡块卡合连接在承载块上,所述承载块的上侧固定有承载板,且承载板的左侧开设在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限位块和转杆,且限位块设置在转杆的上侧,所述转杆通过第一轴杆转动连接在承载板上,且转杆上开设有置物槽,所述转杆的左侧通过第二轴杆转动连接有脚踏环,且第二轴杆设置在置物槽内,所述铲杆固定在承载板上,且铲杆的外侧螺纹连接有螺纹套筒,所述螺纹套筒的顶部固定有手柄,且手柄的顶部外侧固定有防滑套筒。该文物考古地层自动探铲,使用该装置时,将铲刀放置在地面上,将脚放置在脚踏环上并向下施力,以此加强力度,便于更好的进行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文物考古地层自动探铲
本技术涉及文物考古设备
,具体为一种文物考古地层自动探铲。
技术介绍
文物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同时在考古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自动探铲。现有的自动探铲不便根据人的具体需求对应调节铲杆的使用长度,导致受用人群受限,且直接将脚放置在探铲上进行施压时,脚掌因压强过大而易受到损伤,因此使用起来不够便捷,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对现有的设备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文物考古地层自动探铲,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自动探铲不便根据人的具体需求对应调节铲杆的使用长度,导致受用人群受限,且直接将脚放置在探铲上进行施压时,脚掌因压强过大而易受到损伤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文物考古地层自动探铲,包括铲刀和铲杆,所述铲刀的上端面固定有卡块,且卡块卡合连接在承载块上,同时铲刀通过螺栓固定在承载块的内侧,所述承载块的上侧固定有承载板,且承载板的左侧开设在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限位块和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文物考古地层自动探铲,包括铲刀(1)和铲杆(13),其特征在于:所述铲刀(1)的上端面固定有卡块(2),且卡块(2)卡合连接在承载块(3)上,同时铲刀(1)通过螺栓(4)固定在承载块(3)的内侧,所述承载块(3)的上侧固定有承载板(5),且承载板(5)的左侧开设在有凹槽(6),所述凹槽(6)内设置有限位块(7)和转杆(8),且限位块(7)设置在转杆(8)的上侧,同时限位块(7)固定在承载板(5)上,所述转杆(8)通过第一轴杆(9)转动连接在承载板(5)上,且转杆(8)上开设有置物槽(10),所述转杆(8)的左侧通过第二轴杆(12)转动连接有脚踏环(11),且第二轴杆(12)设置在置物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文物考古地层自动探铲,包括铲刀(1)和铲杆(13),其特征在于:所述铲刀(1)的上端面固定有卡块(2),且卡块(2)卡合连接在承载块(3)上,同时铲刀(1)通过螺栓(4)固定在承载块(3)的内侧,所述承载块(3)的上侧固定有承载板(5),且承载板(5)的左侧开设在有凹槽(6),所述凹槽(6)内设置有限位块(7)和转杆(8),且限位块(7)设置在转杆(8)的上侧,同时限位块(7)固定在承载板(5)上,所述转杆(8)通过第一轴杆(9)转动连接在承载板(5)上,且转杆(8)上开设有置物槽(10),所述转杆(8)的左侧通过第二轴杆(12)转动连接有脚踏环(11),且第二轴杆(12)设置在置物槽(10)内,所述铲杆(13)固定在承载板(5)上,且铲杆(13)的外侧螺纹连接有螺纹套筒(14),所述螺纹套筒(14)的顶部固定有手柄(15),且手柄(15)的顶部外侧固定有防滑套筒(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薇李巍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文理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