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并联的动力电池冷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289383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并联的动力电池冷却系统,包括多个液冷板和设于多个液冷板上的管路系统,所述动力电池的电池模组摆放在每个液冷板上;所述管路系统包括设于进水插头和出水插头、设于多个液冷板的上方支进水管和支出水管、及位于支进水管和支出水管之间的主进水管和主出水管,所述主进水管与支进水管连接、且支进水管与进水插头连接,所述主出水管与支出水管连接、且支出水管与出水插头连接;每个液冷板内设有连通进水插头和出水插头的液冷流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管理系统采用中间布置,使用空间小,各块液冷板之间采取并联连接方式使流量分配均匀,同时流道设计按先流经内侧的电池模组再流经外侧的电池模组,降低温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并联的动力电池冷却系统
本技术属于电池冷却
,具体涉及一种全并联的动力电池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新能源汽车日益发展,市场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及充放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动力电池企业选用液冷系统冷却电池的情形越来越多。为提高电池包的能量密度,电池包中电池布置往往非常密集,空间结构紧凑,散热空间小;而电池包大电流充电、大功率放电时电池的发热量较大,利用自然冷却或传统的风冷方式很难带走电池的热量,为此越来越多的电池包采用了电池液冷技术。电池液冷技术可以迅速带走电池包内部热量,使电池系统能够始终保持在最佳工作温度,提升电池的循环使用寿命,同时有助于防止电池热失控的发生,提高电池安全,因此在紧凑的空间如何合理安装电池液冷装置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并联的动力电池冷却系统,以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全并联的动力电池冷却系统,包括多个液冷板和设于多个液冷板中间位置且与多个液冷板连接的管路系统,所述动力电池的电池模组依次摆放在每个所述液冷板上且位于所述管路系统的两侧;所述管路系统包括设于每个所述液冷板的中间位置上的进水插头和出水插头、设于所述多个液冷板的上方且相互不交叉的支进水管和支出水管、及位于所述支进水管和支出水管之间的主进水管和主出水管,所述主进水管与所述支进水管连接、且所述支进水管与多个液冷板上的进水插头连接,所述主出水管与所述支出水管连接、且所述支出水管与多个液冷板上的出水插头连接;每个所述液冷板的内部且位于所述管路系统的两侧均设有一连通进水插头和出水插头用于对两侧的电池模组分别冷却的液冷流道。进一步地,所述液冷流道包括由液冷板内中间位置向液冷板内一侧延伸的连续弯道和与连接弯道的尾端连接且沿液冷板内的边沿向出水插头方向延伸的连接流道,所述连续弯道的起始端延伸至进水插头,所述连续弯道由从液冷板内的中间位置向液冷板内的一侧延伸的多个连续相接的U型弯道组成。进一步地,所述进水插头和所述出水插头均采用快插接头。进一步地,所述主进水管、所述主出水管、所述支进水管及所述支出水管均采用尼龙材质。进一步地,所述主进水管与所述支进水管之间、及所述主出水管与所述支出水管之间均采用快插接头进行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主进水管的一端设有进水头,所述主出水管的一端设有出水头。有益效果:(1)本技术中以多个液冷板并排放置、且将所述管路系统设于液冷板的中间位置并依次连接液冷板,同时将管路系统中主进水管和出进水管设于所述支进水管和支出水管之间,所述动力电池的电池模组设于液冷板上且位于所述管路系统的两侧,以此大幅降低管路系统侧向安装时因挤压导致管道的冷却液漏液的风险,且极大的利用布置空间;(2)本技术中液冷板内的液冷通道包括连续弯道和连接流道,其中连接弯道中冷却液从液冷板的中间位置以U型弯的方式从液冷板中间向液冷板的一侧进行流动,如此设计可使冷却液先流过设置于内侧的电池模组再流过设置于外侧的电池模组,使得对内侧的电池模组进行冷却的的冷却液温度要比对外侧的电池模组进行冷却的冷却液温度低,进而使得对内侧的电池模组的冷却效果优于外侧模组,与未冷却状态下内侧的电池模组温度比外侧的电池模组温度高趋势相反,由此有效降低水冷时电池模组之间的温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液冷板及液冷流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液冷板;20、管路系统;21、进水插头;22、出水插头;23、支进水管;24、支出水管;25、主进水管;26、主出水管;27、进水头;28、出水头;30、液冷流道;31、连续弯道;32、连接流道;40、导热垫。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结构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全并联的动力电池冷却系统,包括多个液冷板和设于多个液冷板中间位置且与多个液冷板相连接的管路系统,所述管路系统向每个所述液冷板内输送冷却液,所述动力电池的电池模组依次摆放在每个所述液冷板上、且每个液冷板上的电池模组设于所述管路系统的两侧。如图1所示,其中,所述管路系统包括设置于每个所述液冷板的中间位置上的一进水插头和一出水插头、设于所述多个液冷板的上方且相互不交叉的支进水管和支出水管,其中,所述进水插头和所述出水插头均采用快插接头,其中,所述支进水管和所述支出水管上均设有多个连接口,所述支进水管通过多个连接口与多个液冷板上的进水插头一一对接,所述支出水管通过多个连接口与多个液冷板上的出水插头一一对接,同时在所述支进水管和支出水管之间还设有有主进水管和主出水管。其中,所述主进水管的一端通过快插接头与所述支进水管连接,所述主进水管的另一端连接进水头,由此冷却液通过主进水管流向支进水管,再通过支进水管上连接的进水插头流入各个液冷板内。其中,所述主出水管的一端通过快插接头与所述支出水管连接,所述主出水管的另一端连接出水头,由此冷却液从各个液冷板上的出水插头流入支出水管内,支出水管回流至主出水管内并通过出水头流出。如图2所示,在每个所述液冷板的内部、且以所述管路系统为界线在所述管路系统的两侧均设有一将进水插头和出水插头连通以分别用于对两侧的电池模组进行冷却降温的液冷流道30,每个所述的液冷流道包括连续弯道和与连接弯道的尾端对接且沿液冷板内的边沿向出水插头方向进行延伸的连接流道,其中,所述连续弯道的起始端延伸至进水插头,所述连续弯道为由从液冷板内的中间位置向液冷板内的一侧延伸的多个连续的U型弯道连接组成。如图2所示,在所述液冷板的上面位于所述管路系统的两侧贴有导热垫40,所述导热垫沿所述液冷板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所述导热垫上放置电池模组,由此,在冷却降温过程,冷却液从进水插头进入液冷板内后,向液冷板内的两侧进行流向,首先冷却液将流经靠近管路系统的内侧电池模组,逐渐流向远离管路系统的外侧电池模组,以此降低水冷时电池模组之间的温差。上述中,所述主进水管、所述主出水管、所述支进水管及所述支出水管均采用尼龙材质,所述液冷板采用铝合金材质,所述液冷板由上盖板和下液冷流道板钎焊而成。本技术亦可用于对电池模组进行加热。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简洁明了,本技术用以上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仅仅用于描述本技术,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并联的动力电池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液冷板(10)和设于多个液冷板中间位置且与多个液冷板连接的管路系统(20),所述动力电池的电池模组依次摆放在每个所述液冷板上且位于所述管路系统的两侧;/n所述管路系统包括设于每个所述液冷板的中间位置上的进水插头(21)和出水插头(22)、设于所述多个液冷板的上方且相互不交叉的支进水管(23)和支出水管(24)、及位于所述支进水管和支出水管之间的主进水管(25)和主出水管(26),所述主进水管与所述支进水管连接、且所述支进水管与多个液冷板上的进水插头连接,所述主出水管与所述支出水管连接、且所述支出水管与多个液冷板上的出水插头连接;/n每个所述液冷板的内部且位于所述管路系统的两侧均设有一连通进水插头和出水插头用于对两侧的电池模组分别冷却的液冷流道(3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并联的动力电池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液冷板(10)和设于多个液冷板中间位置且与多个液冷板连接的管路系统(20),所述动力电池的电池模组依次摆放在每个所述液冷板上且位于所述管路系统的两侧;
所述管路系统包括设于每个所述液冷板的中间位置上的进水插头(21)和出水插头(22)、设于所述多个液冷板的上方且相互不交叉的支进水管(23)和支出水管(24)、及位于所述支进水管和支出水管之间的主进水管(25)和主出水管(26),所述主进水管与所述支进水管连接、且所述支进水管与多个液冷板上的进水插头连接,所述主出水管与所述支出水管连接、且所述支出水管与多个液冷板上的出水插头连接;
每个所述液冷板的内部且位于所述管路系统的两侧均设有一连通进水插头和出水插头用于对两侧的电池模组分别冷却的液冷流道(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并联的动力电池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流道包括由液冷板内中间位置向液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曦黄文雪童邦黄骏廖立肖振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