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海杰专利>正文

一种桥梁施工用折叠护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8174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桥梁施工用折叠护栏,具体涉及护栏技术领域,包括第一框体,所述第一框体一侧设有第二框体,所述第一框体底部固定设有第三框体,所述第二框体底部固定设有第四框体,所述第三框体和第四框体之间设有第一阻挡机构;所述第一阻挡机构包括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底部固定设有多个吊环,所述第一伸缩杆底部设有拦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第三框体一侧的刹车轮刹住,然后解开束缚带,拉动第二框体使得第四框体移动,然后第一伸缩杆带动拦网拉伸,避免石块进入完好路面引发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桥梁施工用折叠护栏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护栏
,具体涉及一种桥梁施工用折叠护栏。
技术介绍
护栏广泛应用于市政工程、交通、社区、港口、机场、仓储区域的维护,此类产品日趋发展成熟,成为建材行业的重要分支,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样式不断增多,护栏按使用地点不同可分为路侧护栏、中央隔离带护栏和特殊地点护栏;按结构可分为柔性护栏、半刚性护栏和刚性护栏,按护栏的功能用途分类有阳台护栏、楼梯护栏、空调护栏、社区护栏、别墅护栏、防盗护栏、道路护栏、桥梁护栏等,而桥梁施工用护栏是指设置于桥梁上的护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车辆进入施工路面,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桥梁施工用折叠护栏底部与地面均留有较大空间,无法挡住施工路面的石块,导致石块进入完好路面,进而引发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桥梁施工用折叠护栏,通过转动螺纹杆使得刹车轮接触地面,然后移动到完好路面与施工路面之间后,将第三框体一侧的刹车轮刹住,解开束缚带,拉动第二框体使得第四框体移动,然后第一伸缩杆带动拦网拉伸,避免石块进入完好路面引发安全事故,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无法挡住施工路面的石块进入完好路面致导的安全事故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桥梁施工用折叠护栏,包括第一框体,所述第一框体一侧设有第二框体,所述第一框体底部固定设有第三框体,所述第一框体与第二框体相贴合,所述第二框体底部固定设有第四框体,所述第三框体和第四框体之间设有第一阻挡机构;所述第一阻挡机构包括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两端分别与第三框体和第四框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杆底部固定设有多个吊环,所述第一伸缩杆底部设有拦网,所述拦网设在第三框体与第四框体内部,所述拦网与多个吊环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框体与第二框体之间设有第二阻挡机构,所述第二阻挡机构包括两个第二伸缩杆,一个所述第二伸缩杆两端均与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内壁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二伸缩杆两端均与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内壁相贴合,两个所述第二伸缩杆之间设有多个外杆,所述外杆内部设有两个内杆,两个所述内杆均与外杆内壁相贴合,所述内杆一端与第二伸缩杆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顶部均固定设有定位块,所述第一框体顶部的定位块一侧固定设有束缚带。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框体与第四框体一侧均固定设有固定板。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底部设有刹车轮,所述刹车轮与第四框体一侧相接触,所述刹车轮顶部设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通过轴承与刹车轮活动链接,所述螺纹杆另一端穿过固定板并延伸至固定板顶端,所述螺纹杆与固定板螺纹连接。进一步地,一个所述第二伸缩杆一侧设有螺栓,所述螺栓设在第二框体内部并延伸至第二框体一侧,所述螺栓与第二框体螺纹连接。本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通过转动螺纹杆使得刹车轮接触地面,然后移动到完好路面与施工路面之间后,将第三框体一侧的刹车轮刹住,解开束缚带,拉动第二框体使得第四框体移动,然后第一伸缩杆带动拦网拉伸,与现有技术相比,避免石块进入完好路面引发安全事故;2、本技术通过第二框体随着第四框体被拉开,内杆、外杆以及第二伸缩杆被横向拉开,待横向拉伸工作结束后,拧松螺栓,第二伸缩杆受自身重力影响带动内杆向下运动对路面上方进行阻截,与现有技术相比,体积小,便于移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内杆未拉伸前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内杆拉伸后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拦网与第一伸缩杆连接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内杆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框体、2第二框体、3第三框体、4第四框体、5第一伸缩杆、6吊环、7拦网、8第二伸缩杆、9外杆、10内杆、11定位块、12固定板、13螺栓、14刹车轮、15螺纹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照说明书附图1-5,该实施例的一种桥梁施工用折叠护栏,包括第一框体1,所述第一框体1一侧设有第二框体2,所述第一框体1底部固定设有第三框体3,所述第一框体1与第二框体2相贴合,所述第二框体2底部固定设有第四框体4,所述第三框体3和第四框体4之间设有第一阻挡机构;所述第一阻挡机构包括第一伸缩杆5,所述第一伸缩杆5两端分别与第三框体3和第四框体4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杆5底部固定设有多个吊环6,所述第一伸缩杆5底部设有拦网7,所述拦网7设在第三框体3与第四框体4内部,所述拦网7与多个吊环6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框体1和第二框体2顶部均固定设有定位块11,所述第一框体1顶部的定位块11一侧固定设有束缚带,便于固定装置。所述第三框体3与第四框体4一侧均固定设有固定板12,便于对刹车轮14进行调节。所述固定板12底部设有刹车轮14,所述刹车轮14与第四框体4一侧相接触,所述刹车轮14顶部设有螺纹杆15,所述螺纹杆15通过轴承与刹车轮14活动链接,所述螺纹杆15另一端穿过固定板12并延伸至固定板12顶端,所述螺纹杆15与固定板12螺纹连接,便于调节刹车轮14。实施场景具体为:初始状态下,第一框体1上的固定块11与第二框体2上的固定块11通过束缚带连接,进而将装置进行固定,由于螺纹杆15穿过固定板12然后通过轴承与刹车轮14活动,同时刹车轮14与第四框体4一侧相接触,而螺纹杆15与固定板12为螺纹连接,故转动螺纹杆15进而使得刹车轮14接触地面,待移动到完好路面与施工路面之间后,将第三框体3一侧的刹车轮14刹住,然后解开第二框体2顶部的束缚带,第二框体2进而可以移动,拉动第二框体2,由于第二框体2与第四框体4固定连接,故第四框体4随着第二框体2移动,由于第一伸缩杆5两端分别与第三框体3和第四框体4的内壁固定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桥梁施工用折叠护栏,包括第一框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体(1)一侧设有第二框体(2),所述第一框体(1)底部固定设有第三框体(3),所述第一框体(1)与第二框体(2)相贴合,所述第二框体(2)底部固定设有第四框体(4),所述第三框体(3)和第四框体(4)之间设有第一阻挡机构;/n所述第一阻挡机构包括第一伸缩杆(5),所述第一伸缩杆(5)两端分别与第三框体(3)和第四框体(4)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杆(5)底部固定设有多个吊环(6),所述第一伸缩杆(5)底部设有拦网(7),所述拦网(7)设在第三框体(3)与第四框体(4)内部,所述拦网(7)与多个吊环(6)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桥梁施工用折叠护栏,包括第一框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体(1)一侧设有第二框体(2),所述第一框体(1)底部固定设有第三框体(3),所述第一框体(1)与第二框体(2)相贴合,所述第二框体(2)底部固定设有第四框体(4),所述第三框体(3)和第四框体(4)之间设有第一阻挡机构;
所述第一阻挡机构包括第一伸缩杆(5),所述第一伸缩杆(5)两端分别与第三框体(3)和第四框体(4)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杆(5)底部固定设有多个吊环(6),所述第一伸缩杆(5)底部设有拦网(7),所述拦网(7)设在第三框体(3)与第四框体(4)内部,所述拦网(7)与多个吊环(6)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梁施工用折叠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体(1)与第二框体(2)之间设有第二阻挡机构,所述第二阻挡机构包括两个第二伸缩杆(8),一个所述第二伸缩杆(8)两端均与第一框体(1)和第二框体(2)内壁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二伸缩杆(8)两端均与第一框体(1)和第二框体(2)内壁相贴合,两个所述第二伸缩杆(8)之间设有多个外杆(9),所述外杆(9)内部设有两个内杆(10),两个所述内杆(10)均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海杰严盼盼
申请(专利权)人:杨海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