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27888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包括处理系统,所述处理系统包括电絮凝系统、电还原系统、电催化氧化系统和过滤膜系统;构成电化学絮凝、电氧化、电还原组合以将垃圾渗出液或垃圾渗出液或其它工艺处理产生的浓水进行彻底降解,将重金属等物质反应成絮凝物质沉淀压渣去除,有机物经氧化、还原成N2、CO2、H2、H2O等无害物质回归大自然,由于是彻底降解不会积聚在处理系统中,因此不会导致系统崩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环保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垃圾处理是当今世界头等大事,垃圾处理量随城镇化进展逐年增大。无论采取如何严格的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等手段,不可回收和湿垃圾占总垃圾量的比例依然极高,而这类垃圾在暂存、中转、运输直至处理过程中都会产生垃圾渗出液,特别是在垃圾填埋场更是产生巨大量渗出液,该垃圾渗出液污染极为严重,液中含有重金属、有机物、高氮、高氨氮、高化学需氧量、高不可生化物质等。该垃圾渗出液传统处理方法一般先采用预处理系统进行预处理,所述预处理系统包括厌氧系统(发酵)、好氧系统、兼氧系统或生物膜对渗出液原液进行有效降解,再联合钠滤超滤反渗透等物理过滤方法进行深度处理,而将过滤处理产生的20~40%浓水回流至工艺前端或再喷淋回流到垃圾填埋场再做循环处理。这种回流再循环处理使得大量的不可生化污染物质在重新渗出的渗出液中积聚,使得渗出液碳氮比进一步失调,可生化性进一步恶化,直至处理系统崩溃。国内目前大部分垃圾填埋场之垃圾渗出液处理系统都会产生类似现象,并逐步爆发,进入了应急处理的高峰期。所以有必要有一种处理工艺技术不产生二次回流或二次污染,更不会产生将浓水用其它物质(如水泥、粉煤灰、黏土等固化)再填埋或焚烧处理的严重二次污染的新工艺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其克服了
技术介绍
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包括处理系统,所述处理系统包括电絮凝系统、电还原系统、电催化氧化系统和过滤膜系统;所述电絮凝系统包括第一容器和电絮凝电极单元,所述电絮凝电极单元装设在第一容器,所述电絮凝电极单元能电接电源,所述电絮凝电极单元获电以能降低垃圾渗滤液之色度和异味;所述电还原系统包括第二容器和还原电极单元,所述还原电极单元浸没在第二容器内之水中;所述电还原电极单元包括第二正电极、第二负电极和绝缘及耐腐性的网布,该第二正电极包括由包含有碳材料之颗粒堆积构成的电极堆,所述第二负电极装设在网布内,且所述颗粒大小和网布网孔大小符合颗粒无法进入网布内的条件,所述还原电极单元能电接电源;所述电催化氧化系统包括第三容器和氧化电极单元,所述氧化电极单元装接在第三容器,所述氧化电极单元能电接电源;所述第一容器、第二容器、第三容器和过滤膜系统依序接通,所述过滤膜系统的浓水出水口接通第一容器。一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之间、第二容器和第三容器之间及第三容器和过滤膜系统之间都设有物化絮凝系统的物化容器,所述物化絮凝系统还包括加药系统装置,所述加药系统装置配合物化容器以能向物化容器加入絮凝剂和氧化剂中的至少一种。一实施例之中:所述氧化电极单元包括等数且均匀间隔交错布置的多个第三正电极和多个第三负电极。一实施例之中:所述颗粒包括碳粒或石墨粒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负电极采用外表面已氧化的铁、碳、镁、铜、铝、镍或钛的稳形电极;所述网布材料选用尼龙、涤纶或聚氨酯纤维网布。一实施例之中:所述电絮凝电极单元包括二采用不溶性金属材料制成的电极篮,所述电极篮开设有网眼,所述电极篮用于放置能电解为电极离子的电极颗粒。一实施例之中:所述处理系统还包括固化装置,所述固化装置连接物化容器以固化物化容器的沉淀物实现资源化利用。一实施例之中:还包括收集池,所述处理系统还包括预处理系统,所述预处理系统包括厌氧系统、好氧系统、兼氧系统或生物膜,所述收集池、预处理系统、第一容器、第二容器、第三容器和过滤膜系统依序接通。一实施例之中:还包括集气罩及气体处理系统,所述处理系统设于集气罩内,所述气体处理系统连接集气罩和预处理系统。本技术方案与
技术介绍
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降解系统结合廉价的厌氧、好氧、及膜物理过滤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做不同组合,很好地解决了垃圾渗出液处理成本高、产生浓水等二次污染难题。本技术方案构成电化学絮凝、电氧化、电还原组合以将垃圾渗出液或垃圾渗出液或其它工艺处理产生的浓水进行彻底降解,将重金属等物质反应成絮凝物质沉淀压渣去除,有机物经氧化、还原成N2、CO2、H2、H2O等无害物质回归大自然,由于是彻底降解不会积聚在处理系统中,因此不会导致系统崩溃。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具体实施方式的电还原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具体实施方式的电催化氧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查阅图1、图2和图3,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包括收集池1、处理系统2、集气罩3及气体处理系统4,所述处理系统包括预处理系统21、电絮凝系统22、电还原系统23、电催化氧化系统24、过滤膜系统25和电源26。所述电絮凝系统22包括第一容器和电絮凝电极单元,所述电絮凝电极单元装设在第一容器,所述电源26电接电絮凝电极单元。所述电絮凝系统如CN2010105633661记载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述电絮凝电极单元包括二采用不溶性金属材料制成的电极篮,所述电极篮开设有网眼,所述电极篮用于放置能电解为电极离子的电极颗粒。所述二电极篮电接电源,所述电絮凝电极装置的电极篮获得电能,水中电解析出OH离子,电极颗粒电解为电极离子,所述OH离子和电极离子化合成絮凝剂,所述絮凝剂与液体发生絮凝反应而将垃圾渗滤液中有害物质絮凝成絮,进而沉淀以备处理,以能降低垃圾渗滤液之色度和异味。所述电还原系统23包括第二容器231和还原电极单元,所述还原电极单元浸没在第二容器231内之水中;所述电还原电极单元包括第二正电极232、第二负电极233和绝缘及耐腐性的网布234,该第二正电极232包括由包含有碳材料之颗粒堆积构成的电极堆,所述第二负电极233装设在网布234内,且所述颗粒大小和网布网孔大小符合颗粒无法进入网布内的条件。所述第二正电极包括由碳材料之颗粒堆积构成的电极堆,所述颗粒为碳粒或石墨粒,电极氧化、还原作用效果好,除氮效果更好。所述颗粒呈圆柱体,所述圆柱体直径为1mm~100mm,其长度与直径相当,进一步如选用5mm~10mm,采用该结构方便生产、堆放,该尺寸的选择既方便生产堆放又能产生巨大表面积比。所述第二负电极采用外表面已氧化的铁、碳、镁、铜、铝、镍或钛的稳形电极,所述第二负电极可呈板状或网板状或其它形状。所述网布材料选用尼龙、涤纶或聚氨酯纤维网布,所述负电极装设在网布内,且所述颗粒大小和网布网孔大小符合颗粒无法进入网布内的条件。所述第二负电极被网布包裹且插入电极堆中,通过该设计既能避免二电极直接电接,又能增加颗粒数量,提高氧化还原效果,提高除氮效果。所述电源电接第二正电极和第二负电极,电极单元受电,电极堆之颗粒与颗粒之间呈点状半导电状态以使颗粒形成为粒状自反应电极,自反应电极一端为正极另一端为负极,以使一端发生氧化作用,另一端发生还原作用,通过氧化作用将垃圾渗滤液中氮化化合物先进行电催化氧化降解,再通过还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系统,所述处理系统包括电絮凝系统、电还原系统、电催化氧化系统和过滤膜系统;/n所述电絮凝系统包括第一容器和电絮凝电极单元,所述电絮凝电极单元装设在第一容器,所述电絮凝电极单元能电接电源,所述电絮凝电极单元获电以能降低垃圾渗滤液之色度和异味;/n所述电还原系统包括第二容器和还原电极单元,所述还原电极单元浸没在第二容器内之水中;所述电还原电极单元包括第二正电极、第二负电极和绝缘及耐腐性的网布,该第二正电极包括由包含有碳材料之颗粒堆积构成的电极堆,所述第二负电极装设在网布内,且所述颗粒大小和网布网孔大小符合颗粒无法进入网布内的条件,所述还原电极单元能电接电源;/n所述电催化氧化系统包括第三容器和氧化电极单元,所述氧化电极单元装接在第三容器,所述氧化电极单元能电接电源;/n所述第一容器、第二容器、第三容器和过滤膜系统依序接通,所述过滤膜系统的浓水出水口接通第一容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系统,所述处理系统包括电絮凝系统、电还原系统、电催化氧化系统和过滤膜系统;
所述电絮凝系统包括第一容器和电絮凝电极单元,所述电絮凝电极单元装设在第一容器,所述电絮凝电极单元能电接电源,所述电絮凝电极单元获电以能降低垃圾渗滤液之色度和异味;
所述电还原系统包括第二容器和还原电极单元,所述还原电极单元浸没在第二容器内之水中;所述电还原电极单元包括第二正电极、第二负电极和绝缘及耐腐性的网布,该第二正电极包括由包含有碳材料之颗粒堆积构成的电极堆,所述第二负电极装设在网布内,且所述颗粒大小和网布网孔大小符合颗粒无法进入网布内的条件,所述还原电极单元能电接电源;
所述电催化氧化系统包括第三容器和氧化电极单元,所述氧化电极单元装接在第三容器,所述氧化电极单元能电接电源;
所述第一容器、第二容器、第三容器和过滤膜系统依序接通,所述过滤膜系统的浓水出水口接通第一容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之间、第二容器和第三容器之间及第三容器和过滤膜系统之间都设有物化絮凝系统的物化容器,所述物化絮凝系统还包括加药系统装置,所述加药系统装置配合物化容器以能向物化容器加入絮凝剂和氧化剂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烈明罗秀斌罗文辉
申请(专利权)人:方明环保科技漳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