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氧生物处理装置及其运转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278309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3:09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好氧生物处理装置(1)包括:反应槽(槽体)(2);透水板(3),水平设置于该反应槽(2)的下部;大径粒子层(4),形成于该透水板(3)的上侧;小径粒子层(5),形成于该大径粒子层(4)的上侧;氧溶解膜组件(6),配置于该小径粒子层(5)的上侧;接收室(7),形成于该透水板(3)的下侧;原水散布管(8),向该接收室(7)内供给原水;以及在接收室(7)内用于进行散气而设置的散气管(9)等。将流化床(F)的活性碳的平均粒径设为0.2~1.2mm,将LV设为30m/hr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好氧生物处理装置及其运转方法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有机性排水的好氧生物处理装置及其运转方法。
技术介绍
由于好氧生物处理方法廉价,故而多用作有机性废水的处理法。该方法中,需要向被处理水中溶解氧,通常是利用散气管进行曝气。利用散气管进行曝气时溶解效率低,为5~20%左右。此外,需要以散气管的设置水深处受到的水压以上的压力进行曝气,由于要以高压送风方式送入大量空气,故而鼓风机的电力费用较高。通常,好氧生物处理中的电力费用的三分之二以上被用于氧溶解。使用中空纤维膜的膜曝气式生物膜反应器(MABR)能够进行氧溶解而不产生气泡。在MABR中,通入比水深处受到的水压更低压力的空气即可,故而鼓风机的必需压力低,且氧的溶解效率高。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8731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化床载体上的生物附着量多且能够长期间维持高的生物处理效率的好氧生物处理装置及其运转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好氧生物处理装置包括:反应槽;流化床载体,填充于该反应槽内且平均粒径为0.2~1.2mm;氧溶解膜组件,以通气方向为上下方向的方式设置于该反应槽内;含氧气体供给系统,向该氧溶解膜组件供给含氧气体;及通水系统,以上向流方式向该反应槽通入原水。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流化床载体为活性碳。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溶解膜为非多孔质的中空纤维膜。本专利技术的好氧生物处理装置的运转方法中,以线性速度(LinearVelocity,LV)7~30m/hr,以上向流方式通入原水。[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中,由于将流化床载体的平均粒径减小至1.2mm以下,故而流化床载体的比表面积大。因此,生物膜面积大,能够增加处理的负荷可能量。此外,由于将流化床载体的平均粒径设为0.2mm以上,故而流化床载体对氧溶解膜的清洗效果高,能防止氧溶解膜表面上的生物的附着繁殖。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的生物处理装置的纵截面图。图2(a)是氧溶解膜单元的侧视图,图2(b)是氧溶解膜单元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更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图1是实施方式的好氧生物处理装置1的纵截面图。上述好氧生物处理装置1具有:反应槽(槽体)2;透水板3,其为水平设置于该反应槽2的下部的冲孔片等多孔板或在平板上均等设置有多个分散喷嘴的平板等;大径粒子层4,形成于该透水板3的上侧;小径粒子层5,形成于该大径粒子层4的上侧;流化床F,是在小径粒子层5的上侧借助粉粒状活性碳等生物附着流化床载体而形成的;氧溶解膜组件6,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流化床F内;接收室7,形成于该透水板3的下侧;原水散布管8,向该接收室7内供给原水;和清洗填充层时供给反洗用气体等的散气管9等。于反应槽2的上部,设置有用于使处理水流出的沟槽(trough)10及流出口11。沟槽10沿着槽内壁形成环状流路。作为流化床载体优选为平均粒径0.2~1.2mm、特别是0.3~0.6mm的活性碳。载体的粒径是使用JIS筛网测定的值。图1中,通过向反应槽填充流化床载体,利用载体流动产生的剪切力抑制生物膜向氧溶解膜的表面的附着,使得大部分生物膜附着至流化床载体,此时氧溶解膜仅用于氧供给的目的。由于载体的平均粒径为0.2mm以上,故而流动的载体对氧溶解膜表面赋予的剪切力变大,防止了生物的附着繁殖。此外,基于载体的平均粒径设在1.2mm以下,从而载体的比表面积变大,附着的生物膜量变多,可进行充分的生物处理。图1中的构成方式是,使用非多孔质(无孔)的氧溶解膜作为氧溶解膜,将含氧气体自槽外通过配管通入氧溶解膜的一次侧,排气则是通过配管向槽外排出。因此,含氧气体是以低压通入氧溶解膜,氧作为氧分子通过氧溶解膜的构成原子之间(溶解于膜),并作为氧分子与被处理水接触。因为使氧直接溶解于水,故而不产生气泡。上述方法使用利用浓度梯度实现分子扩散的机理,无需以往式地需要利用散气管等进行散气。此外,优选使用疏水性材料作为氧溶解膜的材料,因为这样的话,膜中不易浸水。但即便是疏水性的膜亦无法避免微量水蒸气的浸入。图2是表示氧溶解膜组件6的一个例子。上述氧溶解膜组件6使用非多孔质的中空纤维膜22作为氧溶解膜。本实施方式中,中空纤维膜22在上下方向上成列配置,各中空纤维膜22的上端与上部集管20相连,下端与下部集管21相连。中空纤维膜22的内部分别与上部集管20内及下部集管21内连通。各上部集管20、下部集管21为中空管状。另外,在使用平膜或螺旋式膜的情况下,理想的是亦以通气方向为上下方向的方式成列配置。如图2(b)所示,平行地成列配置有多个包括一对上部集管20、下部集管21及中空纤维膜22的单元。如图2(a)所示,优选,各上部集管20的上部经由配管连结于上部歧管23,各下部集管21的下部经由配管连结于下部歧管24。将含氧气体供给至氧溶解膜组件6的上部,并从氧溶解膜组件6的下部排出含氧气体。空气等含氧气体自上部集管20通过中空纤维膜22流向下部集管21,在此期间氧透过中空纤维膜22而溶解于反应槽2内的水中。各上部集管20、下部集管21及各上部歧管23、下部歧管24亦可设为具有流水梯度。氧溶解膜组件6亦可上下配置多段。为了向该氧溶解膜组件6供给空气,设置有鼓风机26及空气供给用供气配管27,由此构成含氧气体供给系统。该供气配管27连接于上部歧管23。于下部歧管24连接有排气用的中继配管28。中继配管28连接有排出配管29。排出配管29以具有倾斜朝下(包括铅直朝下)的方式设置,且延伸设置至反应槽2外。图1中排出配管29被引出至反应槽2的侧方,但亦可以自反应槽2的底部引出至下方。如图1所示,未溶解于氧溶解膜的剩余部分的含氧气体通过排出配管29排至槽外。配管29的末端配置为位于较氧溶解膜组件6的下端(组件6为多个时为各组件下端中最下位的下端)更低的位置。因此,在排气中包含凝结水的情况下,凝结水流出至排出配管29的下方的储槽(tank)32。储槽32内的水亦可通过泵33及配管34送至反应槽2。在上述构成中,排出配管29的构成方式是兼顾进行排气向槽外的排出和凝结水向槽外的排出,但并不限定于此。于槽内或槽外,排出配管29上亦可连接将排气向槽外排出的排气配管30。在该情况下,凝结水通过排出配管29被排出。排气配管30的末端亦可配置于较氧溶解膜组件的下端更高的位置。为了使凝结水无法积存,优选,排气配管30以不倾斜朝下而仅倾斜朝上或铅直朝上的方式构成。亦可以在排出配管29的较与排气配管30的分支点更下游侧设置阀(省略图示)并通过打开阀而让凝结水流出至储槽32的方式构成。阀可为自动阀,亦可为手动阀。用于排出凝结水的阀的开启可为连续式亦可为间歇式。在间歇式的情况下,通常运转中,以1天一次~30天一次(多的话1天一次数秒、少的话1月一次数十秒)、优选以1天一次~15天一次将阀打开而进行排水。流化床载体的填充量优选为反应槽容积的30~70%左右、特别是40~60%左右。该填充量越多则生物量越多而活性越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好氧生物处理装置,包括:/n反应槽;/n流化床载体,填充于该反应槽内且平均粒径为0.2~0.6mm;/n氧溶解膜组件,以通气方向为上下方向的方式设置于该反应槽内;/n含氧气体供给系统,向该氧溶解膜组件供给含氧气体;以及/n通水系统,以上向流方式向该反应槽通入原水。/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220 JP 2018-0281991.一种好氧生物处理装置,包括:
反应槽;
流化床载体,填充于该反应槽内且平均粒径为0.2~0.6mm;
氧溶解膜组件,以通气方向为上下方向的方式设置于该反应槽内;
含氧气体供给系统,向该氧溶解膜组件供给含氧气体;以及
通水系统,以上向流方式向该反应槽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深濑哲朗小林秀树
申请(专利权)人:栗田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