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分类智能垃圾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75606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移动分类智能垃圾屋,涉及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包括收集箱体和控制器,所述收集箱体内设置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均设置有第一垃圾斗,每个第一垃圾斗内均设置有第二垃圾斗,每个第二垃圾斗均配合有升降机构;所述第二垃圾斗内设置有第一红外传感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移动分类智能垃圾屋通过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对应投入口和盖门的配合,可以对垃圾分类回收;从投入口进入的垃圾首先进入第二垃圾斗内,当垃圾堆积至第一红外传感器的感应范围时,由控制器控制升降机构带动第二垃圾斗升至投入口的上方,可通过第一垃圾斗继续收集垃圾,在不改变占地面积的前提下,极大的提升了垃圾屋可存放垃圾的数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动分类智能垃圾屋
本技术涉及垃圾处理
,具体涉及移动分类智能垃圾屋。
技术介绍
垃圾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由于排出量大,成分复杂多样,且具有污染性、资源性和社会性,需要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和社会化处理,如不能妥善处理,就会污染环境,影响环境卫生,浪费资源,破坏生产生活安全。垃圾在进行集中处理前需要统一收集,现有大多都是采用敞开式垃圾堆,垃圾堆周边异味大,影响环境,一旦下雨,到处污水横流,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所以市面上逐渐出现了垃圾屋,可以将垃圾收纳于密闭空间内,并通过杀毒和除臭装置对垃圾进行预处理。现有的垃圾屋的投入口一般设置于垃圾屋的上部,垃圾由底部向上堆置,当垃圾屋内的垃圾堆积到投入口时,垃圾会堵住投入口,人们也无法继续投入垃圾,同时,为了方便人们投入垃圾,垃圾屋的投入口通常设置于1.3-1.6米的高度,所以,现有的垃圾屋的整体高度需要设置在1.8米以下,若想容纳更多的垃圾,需要不断扩大占地面积,但扩大占地面积需要极大的增加占地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提供移动分类智能垃圾屋,以解决现有技术的垃圾屋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移动分类智能垃圾屋,包括收集箱体和控制器,所述收集箱体内设置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均配合有投入口,每个投入口均配合有盖门;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均设置有第一垃圾斗,每个第一垃圾斗内均设置有第二垃圾斗,每个第二垃圾斗均配合有升降机构;所述第二垃圾斗内设置有用于监测第二垃圾斗内垃圾高度的第一红外传感器,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和升降机构均与控制器连接。优选地,每个所述盖门均配合有用于带动盖门运动的驱动机构,所述收集箱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用于监测是否有人靠近的第二红外传感器,所述驱动机构和第二红外传感器均与控制器连接。优选地,所述收集箱体上设置有脚踏开关,所述脚踏开关与驱动机构连接。优选地,所述投入口设置于收集箱体的侧壁上,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的轴向与侧壁平行设置。优选地,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四组丝杠传动机构,四组丝杠传动机构分别与第二垃圾斗的四角连接。优选地,每个所述丝杠传动机构均位于第二垃圾斗外。优选地,所述第一垃圾斗和第二垃圾斗的侧壁上均设置有斗门。优选地,所述第一垃圾斗内设置有用于监测第一垃圾斗内垃圾高度的第三红外传感器,所述第三红外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1.本技术的移动分类智能垃圾屋通过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对应投入口和盖门的配合,可以对垃圾分类回收;从投入口进入的垃圾首先进入第二垃圾斗内,当垃圾堆积至第一红外传感器的感应范围时,由控制器控制升降机构带动第二垃圾斗升至投入口的上方,可通过第一垃圾斗继续收集垃圾,在不改变占地面积的前提下,极大的提升了垃圾屋可存放垃圾的数量,进而提升了空间利用率。2.本技术的移动分类智能垃圾屋通过盖门、驱动机构、第二红外传感器的配合,第二红外传感器感应到人们位于感应区时,通过控制器控制驱动机构带动盖门打开,方便人们投放垃圾,并避免人们手部与盖门上的细菌直接接触,起到保护人们身体健康的作用。3.本技术的移动分类智能垃圾屋通过脚踏开关的设置,在第二红外传感器或控制器损坏的情况下,人们可通过脚踏开关与驱动机构的配合,打开盖门。4.本技术的移动分类智能垃圾屋通过活塞杆方向的设置,使盖门在开合或关闭时均平行于收集箱体的侧壁,相对于外翻式驱动机构,方便人们投放垃圾,相对于内翻式驱动机构,可最大限度的利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空间。5.本技术的移动分类智能垃圾屋通过四组丝杠传动机构的设置,增加了第二垃圾斗的平衡性,通过丝杠传动机构位置设置,避免第一垃圾斗内的垃圾损坏丝杠传动机构;通过斗门的设置,便于垃圾清理人员倾倒第一垃圾斗和第二垃圾斗内的垃圾。6.本技术的移动分类智能垃圾屋通过第三红外传感器的设置,当垃圾堆积至第三红外传感器的感应范围时,由控制器控制升降机构带动第二垃圾斗将第一垃圾斗内的垃圾进行压缩,进一步增加垃圾屋的垃圾可存放数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为本技术移动分类智能垃圾屋的右视图;图2为本技术移动分类智能垃圾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移动分类智能垃圾屋的原理框图;附图中,1-第一垃圾斗,2-第二垃圾斗,3-升降机构,4-气缸,5-活塞杆,6-盖门,7-收集箱体,8-投入口,9-第二红外传感器,10-脚踏开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实施例1:移动分类智能垃圾屋,如图1-图3所示,包括收集箱体7和控制器,所述收集箱体7内设置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均配合有投入口8,每个投入口8均配合有盖门6;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均设置有第一垃圾斗1,每个第一垃圾斗1内均设置有第二垃圾斗2,每个第二垃圾斗2均配合有升降机构3;所述第二垃圾斗2内设置有用于监测第二垃圾斗2内垃圾高度的第一红外传感器,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和升降机构3均与控制器连接。本技术的移动分类智能垃圾屋的工作原理为:通过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对应投入口8和盖门6的配合,可以对垃圾分类回收;从投入口8进入的垃圾首先进入第二垃圾斗2内,当垃圾堆积至第一红外传感器的感应范围时,由控制器控制升降机构3带动第二垃圾斗2升至投入口8的上方,可通过第一垃圾斗1继续收集垃圾,在不改变占地面积的前提下,极大的提升了垃圾屋可存放垃圾的数量。实施例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更好地实施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每个所述盖门6均配合有用于带动盖门6运动的驱动机构,所述收集箱体7的外壁上设置有用于监测是否有人靠近的第二红外传感器9,所述驱动机构和第二红外传感器9均与控制器连接。本技术的移动分类智能垃圾屋通过盖门6、驱动机构、第二红外传感器9的配合,第二红外传感器9感应到人们位于感应区时,通过控制器控制驱动机构带动盖门6打开,方便人们投放垃圾,并避免人们手部与盖门6上的细菌直接接触,起到保护人们身体健康的作用。实施例3: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更好地实施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所述收集箱体7上设置有脚踏开关10,所述脚踏开关10与驱动机构连接。本技术的移动分类智能垃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移动分类智能垃圾屋,其特征在于:包括收集箱体(7)和控制器,所述收集箱体(7)内设置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均配合有投入口(8),每个投入口(8)均配合有盖门(6);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均设置有第一垃圾斗(1),每个第一垃圾斗(1)内均设置有第二垃圾斗(2),每个第二垃圾斗(2)均配合有升降机构(3);所述第二垃圾斗(2)内设置有用于监测第二垃圾斗(2)内垃圾高度的第一红外传感器,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和升降机构(3)均与控制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移动分类智能垃圾屋,其特征在于:包括收集箱体(7)和控制器,所述收集箱体(7)内设置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均配合有投入口(8),每个投入口(8)均配合有盖门(6);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均设置有第一垃圾斗(1),每个第一垃圾斗(1)内均设置有第二垃圾斗(2),每个第二垃圾斗(2)均配合有升降机构(3);所述第二垃圾斗(2)内设置有用于监测第二垃圾斗(2)内垃圾高度的第一红外传感器,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和升降机构(3)均与控制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分类智能垃圾屋,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盖门(6)均配合有用于带动盖门(6)运动的驱动机构,所述收集箱体(7)的外壁上设置有用于监测是否有人靠近的第二红外传感器(9),所述驱动机构和第二红外传感器(9)均与控制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分类智能垃圾屋,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箱体(7)上设置有脚踏开关(10),所述脚踏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小都黄小玲朱春玲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永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