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动释放装置及释放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26512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3:00
一种手动释放装置及释放方法,涉及承重技术领域,包括:承重套筒,其顶端固定于吊装装置;承重套筒的侧壁开设有第一限位孔和定位孔;承重拉杆,其底端用于连接重物;承重拉杆插设于承重套筒内,且其底端从承重套筒底端面伸出;承重拉杆的外圈开设球形槽;外套筒,其套设于承重套筒外,外套筒部分侧壁紧贴承重套筒的外圈表面;外套筒的侧壁开设第二限位孔;限位销;承重球;预紧套筒,其套设于承重套筒;当重物固定时,第二限位孔与第一限位孔对齐,限位销插设于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内;承重球抵持于外套筒侧壁,且插接于球形槽内。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依靠电力,能够用小拉力控制大重量重物,结构紧凑,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手动释放装置及释放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承重
,具体为一种手动释放装置及释放方法。
技术介绍
在模拟重物自由落体等相关实验时,重物与固定装置的脱离一直是实验人员关注的重点。重物的固定方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方式是直接采用人工夹持固定,保持稳定的夹持力直至重物释放;这种方式需要持久的夹持力,实验难度大,且当重物重量较大时,无法操作;另一种方式为采用电力夹持固定,这种方式对电力依靠大,需要持续消耗电能。因此,设计出一种不依靠电力且安全可靠的固定装置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动释放装置及释放方法,不依靠电力,能够用小拉力控制大重量重物,结构紧凑,安全可靠。为达到以上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手动释放装置,包括:竖直的承重套筒,其顶端固定于吊装装置;所述承重套筒的侧壁开设有第一限位孔和定位孔;承重拉杆,其底端用于连接重物;所述承重拉杆插设于所述承重套筒内,且其底端从承重套筒底端面伸出;所述承重拉杆的外圈开设球形槽;外套筒,其套设于所述承重套筒外,所述外套筒部分侧壁紧贴所述承重套筒的外圈表面;所述外套筒的侧壁开设第二限位孔;匹配于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的限位销;安装于所述定位孔内且与球形槽匹配的承重球;预紧套筒,其套设于所述承重套筒,且位于所述外套筒下方;当重物固定时,所述第二限位孔与所述第一限位孔对齐,所述限位销插设于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内;所述承重球抵持于外套筒侧壁,且插接于所述球形槽内。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外套筒分为小径段和大径段,所述小径段的侧壁紧贴所述承重套筒的外圈表面,所述大径段的内径大于所述承重套筒的外径及球形槽的深度之和;当重物固定时,所述承重球抵持于外套筒的小径段内表面;当重物释放时,所述承重球从定位孔向承重套筒外表面突出,且突出部分容纳于所述大径段与所述承重套筒的间隙内。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外套筒的大径段朝上;当重物释放时,所述外套筒的底面抵持于所述预紧套筒的顶面。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外套筒的大径段朝下;所述预紧套筒的底部具有第一台阶部,所述第一台阶部的外径大于所述大径段的内径;所述手动释放装置还包含弹簧,所述弹簧套设于预紧套筒外,且其两端分别抵持于所述第一台阶部的顶面和所述外套筒的底面;当重物固定时,所述弹簧为压缩状态。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承重套筒为开口朝下的盲孔套筒,所述盲孔套筒的顶部具有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二台阶部的外径大于所述外套筒的内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承重拉杆分为上段和下段,所述上段的圆周面可滑动贴合于所述承重套筒内圈,所述下段的直径小于所述上段的直径,所述球形槽开设于上段;所述承重套筒的底端外圈开设外螺纹,所述预紧套筒的内圈开设与所述外螺纹匹配的内螺纹。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球形槽的深度大于所述承重球直径的五分之一,小于承重球直径的二分之一。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基于上述手动释放装置的释放方法,包含以下步骤:将重物固定于承重拉杆的底端;将限位销从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中拔出;外套筒相对承重套筒滑动,所述承重球插接于球形槽内的部分向外滑出;承重拉杆从承重套筒中垂直下落。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外套筒分为小径段和大径段,所述小径段的侧壁紧贴所述承重套筒的外圈表面,所述大径段的内径大于所述承重套筒的外径及球形槽的深度之和;所述外套筒的大径段朝下;所述预紧套筒的底部具有第一台阶部,所述第一台阶部的外径大于所述大径段的内径;所述手动释放装置还包含弹簧,所述弹簧套设于预紧套筒,且其两端分别抵持于所述第一台阶部的顶面和所述外套筒的底面;当重物固定时,所述弹簧为压缩状态;将限位销拔出,所述外套筒在弹簧的作用下向上滑动,所述承重球从定位孔向承重套筒外表面突出,且突出部分容纳于所述大径段与所述承重套筒的间隙内。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承重套筒为开口朝下的盲孔套筒,所述盲孔套筒的顶部具有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二台阶部的外径大于所述外套筒的内径;所述第二台阶部用于防止外套筒从所述承重套筒顶部脱出。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的手动释放装置和释放方法,重物固定时,承重拉杆插设于承重套筒内,利用外套筒将承重球限制于定位孔内,并使得承重球抵接于承重拉杆的球形槽内,利用承重球来承载与承重拉杆相连接的重物的重量;重物释放时,用外力将限位销拔出,外套筒相对承重套筒滑动,承重球受承重拉杆重力的分力向外移动,承重拉杆和重物依靠重力实现自由下落;整个脱离过程,方便快捷,且不依靠任何电力;采用纯机械连接,安全可靠;同时在拔出限位销时,限位销主要受到的是外套筒的挤压力,受重物的重力影响较小,实现了小拉力控制大重量重物,设计巧妙,插拔限位销轻松便捷,实用性强,可应用于实验中也可应用于工程应用中,适用面广。2、本专利技术的手动释放装置结构简单紧凑,主要包含承重拉杆、承重套筒和外套筒;操作便捷,可多次重复利用,仅需要插设和拔出限位销即可;同时在实际试验过程中,限位销可通过钢丝绳远程操作,安全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限位销固定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限位销拔出的剖视图。图4为承重套筒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限位销固定的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限位销拔出的剖视图。附图标记:1-承重套筒、2-限位销、3-承重球、4-外套环、5-弹簧、6-预紧套筒、7-承重拉杆、8-第一限位孔、9-定位孔、10-第二限位孔、11-球形槽、12-第二台阶部、61-第一台阶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2(实施例一)和图5(实施例二)所示,一种手动释放装置,包括承重套筒1、承重拉杆7、外套筒4、限位销2、承重球3以及预紧套筒6。承重套筒1竖直设置,其顶端固定于吊装装置,承重套筒1的侧壁开设有第一限位孔8和定位孔9。承重拉杆7的底端用于连接固定重物,承重拉杆7插设于承重套筒1内,且其底端从承重套筒1底端面伸出。承重拉杆7的外圈开设球形槽11。球形槽11具有一定深度。外套筒4套设于承重套筒1外,外套筒4的部分侧壁紧贴承重套筒1的外圈表面。外套筒4的侧壁开设第二限位孔10。限位销2用于匹配第一限位孔8和第二限位孔10。承重球3安装于定位孔9内,且承重球3的大小直径与球形槽11相匹配。预紧套筒6套设于承重套筒1,且位于外套筒4下方。预紧套筒6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中起着承托的作用;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中,起着限位的作用,防止外套筒4脱落。当重物固定时,第二限位孔10与第一限位孔8对齐,限位销2插设于第一限位孔8和第二限位孔10内,将外套筒4固定于承重套筒1;同时,承重球3抵持于外套筒4侧壁,且插接于球形槽11内,承重球3与球形槽11相匹配,将承重拉杆7固定,并承担承重拉杆7和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手动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竖直的承重套筒(1),其顶端固定于吊装装置;所述承重套筒(1)的侧壁开设有第一限位孔(8)和定位孔(9);/n承重拉杆(7),其底端用于连接重物;所述承重拉杆(7)插设于所述承重套筒(1)内,且其底端从承重套筒(1)底端面伸出;所述承重拉杆(7)的外圈开设球形槽(11);/n外套筒(4),其套设于所述承重套筒(1)外,所述外套筒(4)部分侧壁紧贴所述承重套筒(1)的外圈表面;所述外套筒(4)的侧壁开设第二限位孔(10);/n匹配于第一限位孔(8)和第二限位孔(10)的限位销(2);/n安装于所述定位孔(9)内且与球形槽(11)匹配的承重球(3);/n预紧套筒(6),其套设于所述承重套筒(1),且位于所述外套筒(4)下方;/n当重物固定时,所述第二限位孔(10)与所述第一限位孔(8)对齐,所述限位销(2)插设于第一限位孔(8)和第二限位孔(10)内;所述承重球(3)抵持于外套筒(4)侧壁,且插接于所述球形槽(11)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动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竖直的承重套筒(1),其顶端固定于吊装装置;所述承重套筒(1)的侧壁开设有第一限位孔(8)和定位孔(9);
承重拉杆(7),其底端用于连接重物;所述承重拉杆(7)插设于所述承重套筒(1)内,且其底端从承重套筒(1)底端面伸出;所述承重拉杆(7)的外圈开设球形槽(11);
外套筒(4),其套设于所述承重套筒(1)外,所述外套筒(4)部分侧壁紧贴所述承重套筒(1)的外圈表面;所述外套筒(4)的侧壁开设第二限位孔(10);
匹配于第一限位孔(8)和第二限位孔(10)的限位销(2);
安装于所述定位孔(9)内且与球形槽(11)匹配的承重球(3);
预紧套筒(6),其套设于所述承重套筒(1),且位于所述外套筒(4)下方;
当重物固定时,所述第二限位孔(10)与所述第一限位孔(8)对齐,所述限位销(2)插设于第一限位孔(8)和第二限位孔(10)内;所述承重球(3)抵持于外套筒(4)侧壁,且插接于所述球形槽(11)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动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筒(4)分为小径段和大径段,所述小径段的侧壁紧贴所述承重套筒(1)的外圈表面,所述大径段的内径大于所述承重套筒(1)的外径及球形槽(11)的深度之和;
当重物固定时,所述承重球(3)抵持于外套筒(4)的小径段内表面;当重物释放时,所述承重球(3)从定位孔(9)向承重套筒(1)外表面突出,且突出部分容纳于所述大径段与所述承重套筒(1)的间隙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动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筒(4)的大径段朝上;当重物释放时,所述外套筒(4)的底面抵持于所述预紧套筒(6)的顶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动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筒(4)的大径段朝下;所述预紧套筒(6)的底部具有第一台阶部(61),所述第一台阶部(61)的外径大于所述大径段的内径;
所述手动释放装置还包含弹簧(5),所述弹簧(5)套设于预紧套筒(6)外,且其两端分别抵持于所述第一台阶部(61)的顶面和所述外套筒(4)的底面;当重物固定时,所述弹簧(5)为压缩状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动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套筒(1)为开口朝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青松孔凡富许怀锦唐宝强蔡如桦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