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补气增焓结构及具有其的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6495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补气增焓结构及具有其的压缩机,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补气孔面积较小,补气量不充足,增焓效果不理想的技术问题。该结构包括补气孔,所述补气孔的喷射口位于气缸的内腔端面,所述喷射口的一侧连接压缩机的压缩腔,所述喷射口的另一侧连接补气通道,所述喷射口为异形口,与传统的圆形喷射口相比,在有限空间内增大了喷射口面积,补气量充足,增焓效果佳;所述喷射口由平滑的曲线构成,或所述喷射口由若干条曲线相交形成且任意两条相交曲线的内交角均>180°,这样设置能实现数铣加工,生产效率高,满足批量生产要求,从而降低加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补气增焓结构及具有其的压缩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压缩机
,尤其是涉及一种补气增焓结构及具有其的压缩机。
技术介绍
现有压缩机用于低温制热时,由于冷媒在低蒸发温度时吸气密度小,导致压缩机低温下制热量衰减严重,解决压缩机低温衰减的常用方法为补气技术。补气技术有单级补气技术和双级补气技术,其中双级补气技术又称双级增焓压缩机,其补气效果好,但成本高,工艺性不好。特别是,双级压缩的两个气缸,其排量只计一级气缸的排量,导致了压缩机排量受限,使得其排量使用范围严重受限。另外,在压比(如夏季制冷)不大的使用环境下,由于两个气缸的存在,此时由于余隙容积等对压缩机性能的影响体现的较为明显,导致了压比不大工况下,双级增焓压缩机能效偏低,因此单级补气应用较广泛。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对于单级补气,现有压缩机的补气结构由于结构上的限制会存在补气回流、冷媒流至补气孔或双缸压缩的上下气缸发生窜气等情况。如果想规避上述情况,补气孔就只能开的非常小,补气量不充足;而且现有压缩机的补气孔均为圆孔,圆形的增焓孔面积太小,导致增焓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补气增焓结构及具有其的压缩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补气孔面积较小,补气量不充足,增焓效果不理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补气增焓结构,包括补气孔,所述补气孔的喷射口位于气缸的内腔端面,所述喷射口的一侧连接压缩机的压缩腔,所述喷射口的另一侧连接补气通道,且所述喷射口为异形口;所述喷射口由平滑的曲线构成,或所述喷射口由若干条曲线相交形成且任意两条相交曲线的内交角均>180°。可选地,所述曲线上任一点的曲率为K,且K≤2。可选地,所述曲率K≤1.33。可选地,所述喷射口由腰形孔构成。可选地,所述喷射口由两段相交的腰形孔组成,且两段腰形孔的相交处为圆角过渡。可选地,腰形孔的大半径为R外,小半径为R内,滚子外半径为R,满足0.95≤R外/R≤1.05,且1mm≤R外-R内≤3mm。可选地,所述喷射口由两段相交的腰形孔组成,以两段腰形孔的中心线的交点与气缸中心的连线作为分割线,将所述异形口分割为两部分,其中之一靠近气缸吸气部分的面积S1>其中另一靠近气缸排气部分的面积S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压缩机,包括气缸端盖、气缸、滚子、曲轴、补气通道以及以上任一所述的补气增焓结构,且所述补气孔开设于所述气缸端盖上。可选地,所述气缸端盖为压缩机的下法兰、上法兰或隔板。可选地,所述喷射口的全部或部分位于所述滚子的内圆的旋转覆盖区域内。可选地,所述喷射口存在无效区域;滚子外半径为R,滚子圆心与气缸端盖圆心的圆心距离为e,则以气缸端盖圆心为圆心并以(R-e)为半径的圆为标定圆;所述喷射口与所述标定圆的重合区域即为所述喷射口的无效区域。可选地,所述曲轴的靠近偏心部一侧的端部径向延伸至所述曲轴的外轮廓线处,将所述滚子的内孔的高压区填充为实体。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补气增焓结构及具有其的压缩机,该补气增焓结构的喷射口位于气缸的内腔端面,由于喷射口为异形口,与传统的圆形喷射口相比,在有限空间内增大了喷射口面积,补气量充足,增焓效果佳;而且喷射口由平滑的曲线构成,或喷射口由若干条曲线相交形成且任意两条相交曲线的内交角均>180°,这样设置能实现数铣加工,生产效率高,满足批量生产要求,从而降低加工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补气增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喷射口由两个腰形孔构成;图2是图1在补气孔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喷射口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种补气增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喷射口由一个腰形孔构成;图5是图4中喷射口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三种补气增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构成喷射口的两个腰形孔的内交角大于180度的情况;图7是图6中喷射口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8是一种内交角小于180度的喷射口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现有技术方案1的喷射口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现有技术方案2的喷射口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方案3的喷射口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现有技术方案4的喷射口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3是现有技术方案4的喷射口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中L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补气增焓结构的喷射口的让位结构的示意图;图16是喷射口的面积S1和面积S2的示意图;图17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图18是本专利技术曲轴偏心部分与补气孔的位置关系图;图19是现有技术曲轴偏心部分、滚子内孔腔体与补气孔的位置关系图。图中1、补气孔;11、喷射口;111、无效区域;2、下法兰;3、气缸;4、曲轴偏心部分;41、曲轴内孔;5、补气通道;6、滚子;7、补气连接管;8、滚子内孔腔体;9、吸气口;10、排气口;图中1'、现有技术补气孔;4'、现有技术曲轴偏心部分;8'、现有技术滚子内孔腔体(高压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如图1-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补气增焓结构,补气孔1的冷媒喷射口11位于气缸3内腔端面,且一侧连接压缩机的压缩腔,另一侧连接补气通道5;该喷射口11为非圆形的异形孔;喷射口11由平滑的曲线构成,即内交角等于180°,其中,图1中给出了喷射口11是由两个腰形孔通过圆角过渡形成的情形,放大结构参见图3;图4给出了喷射口11是一个腰形孔的情形,其喷射口11的放大结构参见图5;此外,喷射口11由若干条曲线相交形成且任意两条相交曲线的内交角均>180°,图6给出了两个腰形孔相交形成的喷射口11结构,靠近轴心处的两条曲线的内交角大于180°,靠近外缘处的两条曲线的内交角等于180°。该补气增焓结构的喷射口11位于气缸3的内腔端面,由于喷射口11为异形口,与传统的圆形喷射口11相比,在有限空间内增大了喷射口11面积,补气量充足,增焓效果佳。如果内交角小于180°(如图7),则尖角的地方必然无法用圆形的铣刀铣出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补气增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补气孔,所述补气孔的喷射口位于气缸的内腔端面,所述喷射口的一侧连接压缩机的压缩腔,所述喷射口的另一侧连接补气通道,且所述喷射口为异形口;所述喷射口由平滑的曲线构成,或所述喷射口由若干条曲线相交形成且任意两条相交曲线的内交角均>18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补气增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补气孔,所述补气孔的喷射口位于气缸的内腔端面,所述喷射口的一侧连接压缩机的压缩腔,所述喷射口的另一侧连接补气通道,且所述喷射口为异形口;所述喷射口由平滑的曲线构成,或所述喷射口由若干条曲线相交形成且任意两条相交曲线的内交角均>1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气增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线上任一点的曲率为K,且K≤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补气增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率K≤1.3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气增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口由腰形孔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补气增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口由两段相交的腰形孔组成,且两段腰形孔的相交处为圆角过渡。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补气增焓结构,其特征在于,腰形孔的大半径为R外,小半径为R内,滚子外半径为R,满足0.95≤R外/R≤1.05,且1mm≤R外-R内≤3m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补气增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口由两段相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达炜雷卫东廖熠吕浩福李建宾陈严兵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