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立体雨水回用的生态景观廊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6411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2: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廊道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智能立体雨水回用的生态景观廊道,包括廊道本体,所述廊道本体的顶部安装有上端开口的收集箱,所述廊道本体的竖直内侧壁上沿直线均匀等距的安装有若干个托板,所述托板的顶部设置有花盆,所述廊道本体的相背外侧壁上沿竖直方向从上到下依次固定连接有中转箱和送水箱,所述中转箱的顶部外箱壁上固定连通有第一水管,所述第一水管的另一端与收集箱相连通,所述中转箱远离廊道本体的外箱壁上沿竖直方向从上到下依次固定连通有出水管和进水管,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与送水箱相连通,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外接水源。本发明专利技术有雨水时利用雨水进行浇灌,没有雨水利用外接水源自动浇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立体雨水回用的生态景观廊道
本专利技术涉及廊道
,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立体雨水回用的生态景观廊道。
技术介绍
景观廊道是指与背景有所区别,有特色的一条带状山丘或土地,景观廊道更强调景观功能,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corridor)是指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而生态廊道(ecologicalcorridor)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它和“绿色廊道”(greencorridor)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美国保护管理协会(ConservationManagementInstitute,USA)从生物保护的角度出发,将生态廊道定义为“供野生动物使用的狭带状植被,通常能促进两地间生物因素的运动”。传统景观廊道为了提高利用效率,需要雨天收集雨水,而雨天收集的雨水常不够用,这样就需要人工送水,进而导致操作不便,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智能立体雨水回用的生态景观廊道。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立体雨水回用的生态景观廊道,包括廊道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廊道本体(1)的顶部安装有上端开口的收集箱(2),所述廊道本体(1)的竖直内侧壁上沿直线均匀等距的安装有若干个托板,所述托板的顶部设置有花盆,所述廊道本体(1)的相背外侧壁上沿竖直方向从上到下依次固定连接有中转箱(4)和送水箱(3),所述中转箱(4)的顶部外箱壁上固定连通有第一水管(5),所述第一水管(5)的另一端与收集箱(2)相连通,所述中转箱(4)远离廊道本体(1)的外箱壁上沿竖直方向从上到下依次固定连通有出水管(6)和进水管(10),所述出水管(6)的另一端与送水箱(3)相连通,所述进水管(10)的另一端外接水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立体雨水回用的生态景观廊道,包括廊道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廊道本体(1)的顶部安装有上端开口的收集箱(2),所述廊道本体(1)的竖直内侧壁上沿直线均匀等距的安装有若干个托板,所述托板的顶部设置有花盆,所述廊道本体(1)的相背外侧壁上沿竖直方向从上到下依次固定连接有中转箱(4)和送水箱(3),所述中转箱(4)的顶部外箱壁上固定连通有第一水管(5),所述第一水管(5)的另一端与收集箱(2)相连通,所述中转箱(4)远离廊道本体(1)的外箱壁上沿竖直方向从上到下依次固定连通有出水管(6)和进水管(10),所述出水管(6)的另一端与送水箱(3)相连通,所述进水管(10)的另一端外接水源,所述花盆内固定连接有海绵,且花盆内填充有泥土,所述送水箱(3)靠近廊道本体(1)的箱壁上固定连通有第二水管(11),所述第二水管(11)的另一端向海绵内延伸;所述中转箱(4)内安装有调节机构(7)和阀板机构(8),所述送水箱(3)内安装有浮动机构(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立体雨水回用的生态景观廊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7)包括两根第一弹簧(71)和密封板(72),两根所述第一弹簧(71)对称固定连接在中转箱(4)的内箱底上,两根所述第一弹簧(71)的上端均与密封板(72)固定连接,且密封板(72)通过密封机构与中转箱(4)的内箱壁密封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立体雨水回用的生态景观廊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板机构(8)包括第一T型滑槽(81)、第一T型滑块(82)、第一阀板(83)和第二弹簧(84),所述第一T型滑槽(81)开设在出水管(6)和进水管(10)之间中转箱(4)的内箱壁上上,且第一T型滑槽(81)位于密封板(72)的正下方,所述第一T型滑块(82)滑动连接在第一T型滑槽(81)内,所述第一T型滑块(82)远离第一T型滑槽(81)槽底的一端穿过第一T型滑槽(81)的槽口并向外延伸,且与第一阀板(8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84)固定连接在第一T型滑槽(81)的底部槽壁上,且第二弹簧(84)的上端与第一T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时小兵王洋李善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