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闽江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控制赤潮藻类生物量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261708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2: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控制赤潮藻类生物量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福建沿岸的不同地区采取表层海水水样,将显微镜下分离到的不同种类原生动物,置于过滤后的灭菌海水中,投放少量灭菌的大米或虾饲料,置于20‑25℃培养箱恒温培养,将不同种类原生动物,分别按1:1500、1:3000、1:4500的细胞个数比例与剧毒卡尔藻进行共培养,选取共培养后培养基中原生动物数量最多的原生动物种类;将选取的原生动物培养;共培养:将受藻类污染的水与上述培养后的原生动物进行共培养即可。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对受赤潮藻类污染的水中的赤潮藻类有明显抑制作用,持续抑藻时间可达72小时以上,未见藻细胞数量的明显反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控制赤潮藻类生物量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微生物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控制赤潮藻类生物量的方法。
技术介绍
赤潮是一种严重的全球性海洋自然灾害之一,已经引起世界各地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我国近海海域污染加剧,局部海域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赤潮爆发日益频繁,给近岸水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资源和环境问题,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是滨海生态安全和沿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威胁。因此,研究新型高效环保的赤潮调控方法,是当前赤潮防控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卡尔藻是世界广温性的温带微小裸甲藻,隶属于裸甲藻目凯伦藻科,广泛存在于海洋和河口地区,于20世纪50年代在南非首次被发现。由卡尔藻引发的赤潮首次报道于南非,随后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等地爆发,引起了鱼类的大量死亡。2019年5月,福建平潭养殖区爆发卡尔藻赤潮,密度约106cells/L,并伴有米氏凯伦、斯克里普藻、血红哈卡等赤潮种类,引发养殖区大量鱼类死亡,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对于赤潮的防控目前主要有物理学、化学以及生物学方法。物理方法机械耗能高并且极有可能对底栖生物造成负面影响,并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控制赤潮藻类生物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分离:在福建沿岸的不同地区采取表层海水水样,将显微镜下分离到的不同种类原生动物,置于过滤后的灭菌海水中,投放灭菌的大米和/或虾饲料,置于培养箱恒温培养,将培养后的不同种类原生动物与剧毒卡尔藻进行共培养,选取共培养后培养基中原生动物数量最多的原生动物种类;/n培养:将选取的原生动物培养;/n共培养:将受藻类污染的水与上述培养后的原生动物进行共培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赤潮藻类生物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分离:在福建沿岸的不同地区采取表层海水水样,将显微镜下分离到的不同种类原生动物,置于过滤后的灭菌海水中,投放灭菌的大米和/或虾饲料,置于培养箱恒温培养,将培养后的不同种类原生动物与剧毒卡尔藻进行共培养,选取共培养后培养基中原生动物数量最多的原生动物种类;
培养:将选取的原生动物培养;
共培养:将受藻类污染的水与上述培养后的原生动物进行共培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控制赤潮藻类生物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步骤中,福建沿岸的不同地区为厦门、连江或平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控制赤潮藻类生物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步骤中,所述大米或虾饲料的喂养量为每周每50只原生动物喂养25-75mg大米或虾饲料;更优选的,喂养量为每周每50只原生动物喂养50mg大米或虾饲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控制赤潮藻类生物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步骤中,所述恒温培养的温度为20-25℃,时间为一周;所述共培养的条件为20℃恒温培养箱,光暗周期为12:1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控制赤潮藻类生物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步骤中,所述培养后的不同种类原生动物的细胞数量与剧毒卡尔藻的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路陈建明林玉雲吴思仪魏书蓉
申请(专利权)人:闽江学院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