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门载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5856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2: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车门载具,其包括载具本体、定位支撑机构、定位挡块和窗框支撑机构,所述载具本体包括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所述第二连接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架,所述定位支撑机构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架,所述定位挡块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架,所述窗框支撑机构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架,且所述窗框支撑架与所述定位支撑机构设置在同一承载面上,且所述承载面倾斜于所述第一连接架。本申请中的车门载具能够实现同时存放多件车门,提高了车门载具对车门的配送效率,且车门载具与车门的接触处设置为圆柱形,兼容了多种车型的车门,将车门倾斜地存放于车门载具,减少了车门载具的高度空间占有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门载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制造
,特别是涉及一种车门载具。
技术介绍
在汽车的生产过程中,总装车间生产工艺中会在同一平台共线生产多款车型。在共线生产的过程中会有不同车型穿插和切换,这样的生产状况对车门分装线的载具提出了高要求,需要在切换车型时满足不同车门的输送。现在国内的汽车厂总装车间生产线上的车门分装线载具都是采用夹持块固定车门前后边轮廓进行输送,在切换不同车门进行输送时需要人工调整四个方向的夹持块的位置,导致人工切换时工作量巨大,存在遗漏调整造成车门掉落的风险,存在潜在的人身财产安全。目前,车门均采用竖立式存放的方式,此存放方式占用的高度方向空间大,而且无法满足机器人上、下料轨迹可达性。存放时使用四点支撑固定形式,底部使用支撑块,车门T向使用固定限位机构及伸缩限位机构来确保车门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不同车门工件在载具上存放时,上料的时候需要工作人员操作伸缩限位机构,以固定车门工件的存放,下料的时候,作业人员通过拔离伸缩机构才可以进行取件,不适用于在全自动输送控制系统下使用,实现该伸缩限位机构的自动切换,需投入较高成本。该载具仅只能存放单台车门,存放量小,不利于生产线效率提升。故现在汽车生产过程中的车门载具存在竖向存放占高度空间大,只能存放单类、单个车门,无通用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门载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门载具竖向占空间大,且只能存放单类、单只车门,无通用性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门载具,其包括载具本体、定位支撑机构、定位挡块和窗框支撑机构,所述载具本体包括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所述第二连接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架,所述定位支撑机构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架,所述定位挡块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架,所述窗框支撑机构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架,且所述窗框支撑架与所述定位支撑机构设置在同一承载面上,且所述承载面倾斜于所述第一连接架。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定位支撑机构包括定位支撑架、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所述定位支撑架垂直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架,且所述支撑架另一端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二定位柱和所述第一定位柱,且所述支撑架另一端延伸出所述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与所述第二定位柱平行于所述承载面。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定位支撑机构还包括多个定位齿,多个所述定位齿依次紧密设置于所述定位支撑架,多个所述定位齿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柱和所述第二定位柱之间,且多个所述定位齿位于所述支撑架的延伸部分。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定位支撑机构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定位支撑机构之间间隔相同设置。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连接架包括第一杆件、第二杆件和第三杆件,所述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相连接,且所述第三杆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之间,所述第二杆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架。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定位挡块包括横向挡板、第一夹板和纵向挡板,所述纵向挡板一端垂直连接于所述横向挡板,所述纵向挡板的另一端穿设有至少三个第一螺栓,且三个所述第一螺栓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板以使得所述纵向挡板夹设于所述第三杆件,且所述第三杆件垂直于所述承载面。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横向档板和所述纵向挡板之间连接有多个加强筋。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窗框支撑机构包括弯曲板、第二夹板、第一窗框杆、第二窗框杆、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窗框杆和第二窗框杆分别连接于所述弯曲板两端,且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于所述第一窗框杆,所述第二支撑板连接于所述第二窗框杆,且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均平行于所述承载面,所述弯曲板连接有至少三个第二螺栓,且至少三个所述第二螺栓连接于所述第二夹板以使得所述弯曲板夹设于所述第一杆件。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定位齿、第一定位柱、第二定位柱、横向挡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上均设置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的材料采用硬度为80HA~90HA的聚氨脂。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车门载具还包括多个车轮组和导轨,多个所述车轮组的车轮架均匀地连接于所述载具本体上,且多个所述车轮组配合连接于所述导轨,以使得所述载具本体在滑轨上滑动。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车门载具,其包括载具本体、定位支撑机构、定位挡块和窗框支撑机构,载具本体包括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第二连接架设置于第一连接架,定位支撑机构连接于第一连接架,定位挡块滑动地连接于第二连接架,窗框支撑机构滑动地连接于第二连接架,且窗框支撑架与定位支撑机构设置在同一承载面上,且承载面倾斜于第一连接架,本申请中的车门载具能够实现同时存放多件车门,且车门载具与车门的接触处设置为圆柱形,兼容了多种车型的车门,进一步提高了车门载具对车门的配送效率,通过本申请中车门载具设置为倾斜存放,减少了车门载具的高度空间占有范围。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右前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左前门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图中,1、第一连接架;2、第二连接架;21、第一杆件;22、第二杆件;23、第三杆件;3、定位支撑机构;31、定位支撑架;32、第一定位柱;33、第二定位柱;34、定位齿;4、定位挡块;41、横向挡板;42、第一夹板;43、纵向挡板;5、窗框支撑机构;51、弯曲板;52、第二夹板;53、第一窗框杆;54、第二窗框杆;55、第一支撑板;56、第二支撑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下文是结合附图1-3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例说明。如图1-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车门载具,其包括载具本体、定位支撑机构3、定位挡块4和窗框支撑机构5,载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门载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载具本体、定位支撑机构、定位挡块和窗框支撑机构,所述载具本体包括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所述第二连接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架,所述定位支撑机构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架,所述定位挡块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架,所述窗框支撑机构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架,且所述窗框支撑架与所述定位支撑机构设置在同一承载面上,且所述承载面倾斜于所述第一连接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门载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载具本体、定位支撑机构、定位挡块和窗框支撑机构,所述载具本体包括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所述第二连接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架,所述定位支撑机构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架,所述定位挡块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架,所述窗框支撑机构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架,且所述窗框支撑架与所述定位支撑机构设置在同一承载面上,且所述承载面倾斜于所述第一连接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支撑机构包括定位支撑架、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所述定位支撑架垂直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架,且所述定位支撑架另一端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二定位柱和所述第一定位柱,且所述定位支撑架另一端延伸出所述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与所述第二定位柱平行于所述承载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支撑机构还包括多个定位齿,多个所述定位齿依次紧密设置于所述定位支撑架,多个所述定位齿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柱和所述第二定位柱之间,且多个所述定位齿位于所述定位支撑架的延伸部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支撑机构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定位支撑机构之间间隔相同设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架包括第一杆件、第二杆件和第三杆件,所述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相连接,且所述第三杆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之间,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敏新王广进叶俊灵郝芝荣高钒罗日亮苏章海吴剑辉
申请(专利权)人: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