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雾器及其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25388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2: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除雾器,包括叶片、上卡条和下卡条,所述上卡条和下卡条与所述叶片垂直布置,所述叶片顶部固定在上卡条上,所述叶片的底部固定在所述下卡条上,还包括连杆和气流传感器,所述连杆与所述叶片平行设置,所述连杆上套设有管套和驱动所述管套恢复原状的扭簧,所述管套上卷绕有薄膜,所述薄膜的端部设置有拉线的一端,所述拉线的另一端跨过所述所有叶片后绕在一个外转子电机的外壳上,所述气流传感器用于检测经过所述叶片的气流流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除雾器及其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脱硫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除雾器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除雾器(demister/misteliminator)主要是由波形叶片、板片、卡条等固定装置组成,在湿法脱硫,吸收塔在运行过程中,易产生粒径为10--60微米的"雾","雾"不仅含有水分,它还溶有硫酸、硫酸盐、二氧化硫等,同时也造成风机、热交换器及烟道的玷污和严重腐蚀,因此,湿法脱硫工艺上对吸收设备提出除雾的要求,被净化的气体在离开吸收塔之前要除雾。除雾器喷嘴是除雾系统的主要部件之一,除雾器喷嘴主要是采用优质的塑料制成,具有极高的耐磨性,使用寿命长。通过除雾器断面的烟气流速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除雾器的正常运行,烟气流速过高易造成烟气二次带水,从而降低除雾效率,同时流速高系统阻力大,能耗高。通过除雾器断面的流速过低,不利于气液分离,同样不利于提高除雾效率。此外设计的流速低,吸收塔断面尺寸就会加大,投资也随之增加。设计烟气流速应接近于临界流速。根据不同除雾器叶片结构及布置形式,设计流速一般选定在3.5~5.5m/s之间。 但是这个涉及时速是根据设备在正常工作状态时烟囱内的烟气流量确定的,但是在设备刚刚启动还没有达到全功率运行的时候,以及设备在逐渐关闭的时候,烟囱内的烟气流量都是小于设定值的,但是除雾器在这两个时段的除雾效率不佳,有可能对后续的装备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有必要予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除雾器,能够自动调节除雾器内的气流速度。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除雾器的使用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除雾器的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除雾器,包括叶片、上卡条和下卡条,所述上卡条和下卡条与所述叶片垂直布置,所述叶片顶部固定在上卡条上,所述叶片的底部固定在所述下卡条上,还包括连杆和气流传感器,所述连杆与所述叶片平行设置,所述连杆上套设有管套和驱动所述管套恢复原状的扭簧,所述管套上卷绕有薄膜,所述薄膜的端部设置有拉线的一端,所述拉线的另一端跨过所述所有叶片后绕在一个外转子电机的外壳上,所述气流传感器用于检测经过所述叶片的气流流速。正常状态下,经过除雾器的烟气流速处于除雾器的设定值,所述薄膜全部卷绕在所述管套上,这时,所有的叶片都参与烟气的除雾,在烟气流速低于设定流速时,所述电机启动,带动拉线的另一端在电机外壳上绕圈,拉线拉出薄膜,让薄膜遮住部分叶片的底部,这时候烟气的通流面积减小,气流的流速增加,直到流速达到除雾器的设定值。当烟气的流量逐渐增加时,电机反向转动,管套在扭簧的作用下将薄膜往回卷绕,这时候被遮住的叶片就会逐渐露出来,让通流面积增加,气流的速度降到除雾器的设定值。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连杆和所述外转子电机设置在所述下卡条上。这样设置,薄膜拉出后,遮住叶片的底部,防止在气流进入到被遮挡的叶片内,造成堵塞。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扭簧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管套内,所述扭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连杆上。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沿所述叶片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各设置有多根所述上卡条和一根所述下卡条。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上卡条下方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叶片的顶部卡入第一卡槽内,所述下卡条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叶片的底部卡入所述第二卡槽内。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拉线离开所述管套的位置位于所述管套的顶部,所述拉线卷入所述外壳的位置位于所述外壳的顶部,所述管套顶部到所述外壳顶部的连线高于所述叶片的底部连线。这样设置,薄膜拉出后可以与叶片的底部紧密接触,避免气流从薄膜和叶片之间的间隙中混入,同时,从叶片上滴下的液滴落到薄膜上表面以后,也会在薄膜回收过程中,被叶片刮掉。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还包括一根辊子,所述辊子与所述薄膜的下表面接触。这样在薄膜回收过程中,可以刮掉薄膜下表面上的液滴。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辊子设置在最靠近所述管套的一片所述叶片底部,所述薄膜拉出时,穿过所述辊子和所述叶片之间的缝隙。一种除雾器的使用方法,所述气流传感器检测气流流速,并与除雾器设定的流速进行比较,如果气流的速度小于设定值一定时间,则所述外转子电机启动,从所述管套中拉出所述薄膜,所述薄膜遮住部分所述叶片,让气流通过除雾器的截面积变小,从而增大气流的流速,如果气流的速度大于设定值一定时间,则所述外转子电机反向转动,所述管套在扭簧的作用下拉回所述薄膜,部分所述薄膜从所述叶片上移开,让气流通过除雾器的截面积增大,从而减小气流的流速。这种使用方法,在气流速度小于或者大于设定值的时候,不立刻进行电机启动,而是等待一段时间后,才进行调整,这样的好处是,避免偶然的气流窜动,导致电机反复启动,节约电能,并且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正常状态下,经过除雾器的烟气流速处于除雾器的设定值,所述薄膜全部卷绕在所述管套上,这时,所有的叶片都参与烟气的除雾,在烟气流速低于设定流速时,所述电机启动,带动拉线的另一端在电机外壳上绕圈,拉线拉出薄膜,让薄膜遮住部分叶片的底部,这时候烟气的通流面积减小,气流的流速增加,直到流速达到除雾器的设定值。当烟气的流量逐渐增加时,电机反向转动,管套在扭簧的作用下将薄膜往回卷绕,这时候被遮住的叶片就会逐渐露出来,让通流面积增加,气流的速度降到除雾器的设定值。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俯视图。图2是图1沿A-A的剖视图。图3是外转子电机、薄膜和管套的配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见图1至3,一种除雾器,包括叶片1、上卡条2和下卡条3,所述上卡条2和下卡条3与所述叶片1垂直布置,沿所述叶片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各设置有多根所述上卡条2和一根所述下卡条3。所述叶片1顶部固定在上卡条2上,所述叶片1的底部固定在所述下卡条3,所述上卡条2下方设置有第一卡槽21,所述叶片1的顶部卡入第一卡槽21内,所述下卡条3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卡槽31,所述叶片1的底部卡入所述第二卡槽32内。还包括连杆4、气流传感器5和辊子7,所述连杆4与所述叶片1平行设置,所述连杆4上套设有管套41和驱动所述管套41恢复原状的扭簧42,所述扭簧42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管套41内,所述扭簧42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连杆4上。所述管套41上卷绕有薄膜43,所述薄膜43的端部设置有拉线44的一端,所述拉线44的另一端跨过所述所有叶片1后绕在一个外转子电机的外壳6上,所述气流传感器5用于检测经过所述叶片1的气流流速。所述连杆4和所述外转子电机6设置在所述下卡条3上。所述连杆4和所述外转子电机6跨过数个所述下卡条3后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下卡条3上。所述拉线44离开所述管套41的位置位于所述管套41的顶部,所述拉线44卷入所述外壳6的位置位于所述外壳6的顶部,所述管套41顶部到所述外壳6顶部的连线高于所述叶片1的底部连线。所述辊子7与所述薄膜43的下表面接触。所述辊子7设置在最靠近所述管套41的一片所述叶片1底部,所述薄膜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除雾器,包括叶片、上卡条和下卡条,所述上卡条和下卡条与所述叶片垂直布置,所述叶片顶部固定在上卡条上,所述叶片的底部固定在所述下卡条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杆和气流传感器,所述连杆与所述叶片平行设置,所述连杆上套设有管套和驱动所述管套恢复原状的扭簧,所述管套上卷绕有薄膜,所述薄膜的端部设置有拉线的一端,所述拉线的另一端跨过所述所有叶片后绕在一个外转子电机的外壳上,所述气流传感器用于检测经过所述叶片的气流流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除雾器,包括叶片、上卡条和下卡条,所述上卡条和下卡条与所述叶片垂直布置,所述叶片顶部固定在上卡条上,所述叶片的底部固定在所述下卡条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杆和气流传感器,所述连杆与所述叶片平行设置,所述连杆上套设有管套和驱动所述管套恢复原状的扭簧,所述管套上卷绕有薄膜,所述薄膜的端部设置有拉线的一端,所述拉线的另一端跨过所述所有叶片后绕在一个外转子电机的外壳上,所述气流传感器用于检测经过所述叶片的气流流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和所述外转子电机设置在所述下卡条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扭簧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管套内,所述扭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连杆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雾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叶片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各设置有多根所述上卡条和一根所述下卡条,所述连杆和所述外转子电机跨过数个所述下卡条后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下卡条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卡条下方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叶片的顶部卡入第一卡槽内,所述下卡条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叶片的底部卡入所述第二卡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宏俊张泽玉吕宏远郭义培钟作伦余晶连长康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前海巨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