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石三轴试验压力舱室及其测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24368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岩石三轴试验压力舱室及其测试装置,包括上端盖、下端盖和轴向承载筒,所述上端盖和下端盖的相对端设有螺纹,所述轴向承载筒的两端分别螺接上端盖和下端盖,所述上端盖和下端的轴线处均开设有轴线一致的贯穿孔,两个所述贯穿孔内设有上压杆和下压杆,所述上端盖和下端盖的内侧设有承压管,所述承压管内设有油液隔离管,所述油液隔离管的两端设有翻边,所述翻边内插接有支撑管,所述上端盖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气口,所述出气口内设有六角圆柱头螺钉,所述进油口连接有进油口注油接头,所述进油口和出气口均连接在支撑管和承压管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清洁的岩石三轴试验压力舱室及其测试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岩石三轴试验压力舱室及其测试装置
本技术涉及岩石测试装置
,具体为一种岩石三轴试验压力舱室及其测试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的三轴压缩试验都是将岩石试件放入到圆钢筒容器中,将热缩管套在岩石试件上,然后通过施加液体油压来提供侧向的围压,以往试验中要把油全部排出,而附着在仪器上的油,还要通过吹风的方式将其排掉,即使通过这种方式仪器中的液压油还是不能完全的排掉,排不掉的液压油,容易粘在试验人员的衣服上,使得试验过程繁琐又不简洁。且都是用于室内的大型试验,不能够带到工程现场,进行现场试验。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清洁的岩石三轴试验压力舱室及其测试装置,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岩石三轴试验压力舱室,包括上端盖、下端盖和轴向承载筒,所述上端盖和下端盖的相对端设有螺纹,所述轴向承载筒的两端分别螺接上端盖和下端盖,所述上端盖和下端的轴线处均开设有轴线一致的贯穿孔,两个所述贯穿孔内设有上压杆和下压杆,所述上端盖和下端盖的内侧设有承压管,所述承压管内设有油液隔离管,所述油液隔离管的两端设有翻边,所述翻边内插接有支撑管,所述上端盖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气口,所述出气口内设有六角圆柱头螺钉,所述进油口连接有进油口注油接头,所述进油口和出气口均连接在支撑管和承压管之间。优选的,所述承压管和支撑管的圆周侧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支撑管和承压管均为透明材料制成。优选的,所述上压杆和下压杆上开设有排气孔。优选的,所述上端盖和下端盖对应设置油液隔离管处设有摩擦纹。优选的,所述承压管的两端的圆周外壁分别与上端盖和下端盖之间设有密封圈。一种便携式三轴测试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内设有千斤顶,所述岩石三轴试验压力舱室位于千斤顶上,所述机架上对应岩石三轴试验压力舱室的上方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岩石三轴试验压力舱室的侧壁上设有轴向位移传递杆,所述机架上设有与轴向位移传递杆配合的直线位移传感器。优选的,所述机架上设有显示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和直线位移传感器均连接显示屏。(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岩石三轴试验压力舱室及其测试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且实现了试件与油液的隔离,解决了以往试验中每做一次试验都要加油排油的问题,通过创新型的设计,解决了以前诸装置必须使用热缩管的难题。2、整体结构简单可拆卸,便于户外和现场测试。3、通过密封结构的设计,解决了油路密封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岩石三轴试验压力舱室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便携式三轴测试装置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便携式三轴测试装置的侧视图。标注说明:1、下端盖;2、密封圈;3、承压管;4、轴向承载筒;5、上端盖;6、上压杆;7、支撑管;8、油液隔离管;9、岩石;10、下压杆;11、六角圆柱头螺钉;12、进油口注油接头;13、贯穿孔;14、排气孔;15、出气口;16、进油口;17、翻边;18、机架;19、千斤顶;20、岩石三轴试验压力舱室;21、轴向位移传递杆;22、直线位移传感器;23、压力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3对本技术一种岩石三轴试验压力舱室及其测试装置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一种便携式三轴测试装置,包括上端盖5、下端盖1和轴向承载筒4,所述上端盖5和下端盖1的相对端设有螺纹,所述轴向承载筒4的两端分别螺接上端盖5和下端盖1,所述上端盖5和下端的轴线处均开设有轴线一致的贯穿孔3,两个所述贯穿孔3内设有上压杆6和下压杆10,所述上端盖5和下端盖1的内侧设有承压管3,所述承压管3内设有油液隔离管8,所述油液隔离管8的两端设有翻边17,所述翻边17内插接有支撑管7,所述上端盖5上设有进油口16和出气口15,所述出气口15内设有六角圆柱头螺钉11,所述进油口16连接有进油口注油接头12,所述进油口16和出气口15均连接在支撑管7和承压管3之间,所述机架18内设有千斤顶19,所述岩石三轴试验压力舱室20位于千斤顶19上,所述机架18上对应岩石三轴试验压力舱室20的上方设有压力传感器23,所述岩石三轴试验压力舱室20的侧壁上设有轴向位移传递杆21,所述机架18上设有与轴向位移传递杆21配合的直线位移传感器22。在使用时,首先对岩石三轴试验压力舱室20进行组装,将支撑管7安装到油液隔离管8中,然后一同放入到下端盖1的凹槽中,将承压管3放入到下端盖1的凹槽中,同时在下端盖1和上端盖5的相应位置安装密封圈2,然后将下端盖1和上端盖5同时插入到轴向承载筒4中,旋转轴向承载筒4,下端盖1和上端盖5会同步的旋入到轴向承载筒4中,此时下端盖1和上端盖5与支撑管7同步的压紧油液隔离管8。安装完毕后进行测试,打开内六角圆柱头螺钉11,使排气孔14通畅,用液压油泵经进油口注油接头12往储油腔里面注射液压油,排空空气后连接进油口注油接头12,封闭排气孔14,防止液压油继续流出(此注油过程操作一次即可在以后的实验中持续使用),将下压杆10插入到下端盖1的贯穿孔3中,将加工好的岩石9试件插入到油液隔离管8的腔室中,然后再将上压杆6插入到上端盖5的圆孔中,然后将岩石三轴试验压力舱室20整体放置在千斤顶19和压力传感器23之间,上压杆6和下压杆10分别对准轴向压力传感器22和千斤顶19,此时通过油泵缓慢施压使千斤顶19液压杆缓慢的上升,使得岩石三轴试验压力舱室20中的上压杆6与压力传感器23接触,并产生一定的压力,此时通过油压泵给岩石三轴试验压力舱室20的储油藏施加一定的围压,锁住油压泵开关,保持围压,清零显示屏上的数据,然后通过千斤顶19施加压力使岩石三轴试验压力舱室20缓慢上升,并带动轴向位移传递杆21上升,使得直线位移传感器22记录位移数据,直到岩石9试件破碎,保存数据,试验完成,上述装置整体结构简单可拆卸,便于户外和现场测试,且实现了试件与油液的隔离,解决了以往试验中每做一次试验都要加油排油的问题,通过创新型的设计,解决了以前诸装置必须使用热缩管的难题,通过密封结构的设计,解决了油路密封的问题。本实施例中所述承压管3和支撑管7的圆周侧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支撑管7和承压管3均为透明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中的承压管3和支撑管7具有承载一定压力的作用,并设置有通孔,可通过承压管3和支撑管7上的通孔观看内部试件破坏过程的作用,便于操作和记录。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压杆6和下压杆10上开设有排气孔14,通过排气孔14可将上压杆6和下压杆10之间的空气排出,防止上压杆6和下压杆10之间的腔体内气压过高,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率。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端盖5和下端盖1对应设置油液隔离管8处设有摩擦纹,通过摩擦纹的设置可以用于固定油液隔离管8,防止其移动。本实施例中所述承压管3的两端的圆周外壁分别与上端盖5和下端盖1之间设有密封圈2,可用于密封液压油。本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岩石三轴试验压力舱室,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端盖、下端盖和轴向承载筒,所述上端盖和下端盖的相对端设有螺纹,所述轴向承载筒的两端分别螺接上端盖和下端盖,所述上端盖和下端的轴线处均开设有轴线一致的贯穿孔,两个所述贯穿孔内设有上压杆和下压杆,所述上端盖和下端盖的内侧设有承压管,所述承压管内设有油液隔离管,所述油液隔离管的两端设有翻边,所述翻边内插接有支撑管,所述上端盖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气口,所述出气口内设有六角圆柱头螺钉,所述进油口连接有进油口注油接头,所述进油口和出气口均连接在支撑管和承压管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岩石三轴试验压力舱室,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端盖、下端盖和轴向承载筒,所述上端盖和下端盖的相对端设有螺纹,所述轴向承载筒的两端分别螺接上端盖和下端盖,所述上端盖和下端的轴线处均开设有轴线一致的贯穿孔,两个所述贯穿孔内设有上压杆和下压杆,所述上端盖和下端盖的内侧设有承压管,所述承压管内设有油液隔离管,所述油液隔离管的两端设有翻边,所述翻边内插接有支撑管,所述上端盖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气口,所述出气口内设有六角圆柱头螺钉,所述进油口连接有进油口注油接头,所述进油口和出气口均连接在支撑管和承压管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石三轴试验压力舱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管和支撑管的圆周侧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支撑管和承压管均为透明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石三轴试验压力舱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压杆和下压杆上开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忠喜伍劼伍法权蒋伟江乔磊张庆同管圣功肖瀚林安鹏梁伟陈奕兴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岩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