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风组件、室内机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41703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扫风组件、室内机及空调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扫风叶片、至少一个第二扫风叶片;至少一个第一扫风叶片、至少一个第二扫风叶片并列设置在安装件的第一侧面;第一连接件连接并驱动至少一个第一扫风叶片摆动扫风;第二连接件连接并驱动至少一个第二扫风叶片摆动扫风;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设置在安装件的第二侧面,安装件安装在空调室内机底壳上,第一侧面朝向风道内,第二侧面朝向风道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驱动结构设置在压板的下方,不占用风道空间,提高风道利用率,采用双连杆的结构形式,两组扫风叶片独立驱动,增大了扫风角度,实现多区域送风。长跨度驱动杆采用金属材料,提高杆件的结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扫风组件、室内机及空调器
本技术属于空调
,具体涉及一种扫风组件、室内机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空调的功能和舒适度的要求不断提升,相关技术中,空调的左右扫风叶片都是通过一个电机在风道中通过连杆带动传动,空调送风角度小,只能向一个方向送风,对用户的舒适度有很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空调的左右扫风叶片只能向一个方向送风,从而提供一种扫风组件、室内机及空调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扫风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扫风叶片、至少一个第二扫风叶片;安装件,至少一个第一扫风叶片、至少一个第二扫风叶片并列设置在安装件的第一侧面;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连接并驱动至少一个第一扫风叶片摆动扫风;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连接并驱动至少一个第二扫风叶片摆动扫风;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设置在安装件的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相背;安装件安装在空调室内机底壳上,第一侧面朝向风道内,第二侧面朝向风道外。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优选地,至少一个第一扫风叶片、至少一个第二扫风叶片沿安装件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和/或安装件为压板,压板可配合安装在底壳上。优选地,至少一个第一扫风叶片包括叶片曲柄,至少一个第一扫风叶片通过叶片曲柄与第一连接件相连;和/或,至少一个第二扫风叶片包括叶片曲柄,至少一个第二扫风叶片通过叶片曲柄与第二连接件相连。优选地,第一连接件连接有第一电机,第二连接件连接有第二电机,第一电机、第二电机设置在安装件的沿长度的端面方向上。优选地,第一电机、第二电机设置在安装件的沿长度方向的底壳的外侧。优选地,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同时设置在至少一个第一扫风叶片相邻的安装件的一端面方向上。优选地,第二连接件包括光轴段、驱动段,光轴段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的,驱动段与光轴段注塑相连,光轴段与第二电机相连,驱动段与至少一个第二扫风叶片连接。优选地,第一电机、第二电机通过螺钉固定在电机盖上,电机盖通过螺钉固定在底壳上。一种室内机,采用上述任一的扫风组件。一种空调器,采用上述任一的扫风组件。本技术提供的扫风组件、室内机及空调器至少具有下列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扫风组件,驱动结构设置在压板的下方,不占用风道空间,提高风道利用率。采用双连杆的结构形式,两组扫风叶片独立驱动,能够独立调节,增大了室内机的扫风角度,实现多区域送风。驱动电机安装在底壳一侧,节省空间,安装拆卸方便。长跨度驱动杆采用金属材料,提高杆件的结构强度,提高扫风组件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扫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第一扫风叶片与第一连接件的装配示意图;图3为第二扫风叶片与第二连接件的装配示意图;图4为扫风叶片与安装件的装配示意图。附图标记表示为:1、第一扫风叶片;2、第二扫风叶片;3、安装件;4、第一侧面;5、第二侧面;6、第一连接件;7、第二连接件;71、光轴段;72、驱动段;8、叶片曲柄;9、第一电机;10、第二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扫风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扫风叶片1、至少一个第二扫风叶片2;安装件3,至少一个第一扫风叶片1、至少一个第二扫风叶片2并列设置在安装件3的第一侧面4;第一连接件6,第一连接件6连接并驱动至少一个第一扫风叶片1摆动扫风;第二连接件7,第二连接件7连接并驱动至少一个第二扫风叶片2摆动扫风;第一连接件6、第二连接件7设置在安装件3的第二侧面5,第一侧面4与第二侧面5相背;安装件3安装在空调室内机底壳上,第一侧面4朝向风道内,第二侧面5朝向风道外。本技术的扫风组件,采用双连杆的结构形式,两组扫风叶片独立驱动,能够独立调节,增大了室内机的扫风角度,实现多区域送风。扫风叶片安装在安装件的上面,驱动连接件安装在安装件的背面,安装件常为压板件,安装件安装在室内机的底壳上,扫风叶片处于风道内,驱动连接件处于底壳外,不影响室内机的出风效果。采用双连接件机构带动,连杆长度缩短一半,能够提高连杆强度,不易变形、断裂,使得扫风组件性能更加可靠。优选地,至少一个第一扫风叶片1、至少一个第二扫风叶片2沿安装件3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和/或安装件3为压板,压板可通过卡扣配合安装在底壳上。扫风叶片至少包括两组,采用双连杆结构带动,可以实现向不同角度送风,能达到风随人动、风不吹人,提高用户的舒适度,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优选地,至少一个第一扫风叶片1包括叶片曲柄8,叶片曲柄8穿接在安装件3上,至少一个第一扫风叶片1通过叶片曲柄8与第一连接件6相连;和/或,至少一个第二扫风叶片2包括叶片曲柄8,叶片曲柄8穿接在安装件3上,至少一个第二扫风叶片2通过叶片曲柄8与第二连接件7相连。优选地,第一连接件6连接有第一电机9,第二连接件7连接有第二电机10,第一电机9、第二电机10设置在安装件3的沿长度的端面方向上。优选地,第一电机9、第二电机10设置在安装件3的沿长度方向的底壳的外侧。电机位于底壳一侧,相比底壳两侧安装电机,有效的减少了空调的外壳尺寸。优选地,第一电机9、第二电机10同时设置在安装件3的沿长度的同一端面方向上。更进一步,第一电机9、第二电机10同时设置在至少一个第一扫风叶片1相邻的安装件3的一端面方向上。优选地,第二连接件7包括光轴段71、驱动段72,光轴段71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的,优选为钢制轴,驱动段72与光轴段71注塑相连,光轴段71与第二电机10相连,驱动段72与至少一个第二扫风叶片2连接,光轴段71的两端设计出扁体结构,注塑效果好,增强第二扫风叶片的可靠性。当空调单向扫风时,两电机同步运行,带动第一连接件6、第二连接件7运动,此时第一连接件6、第二连接件7运动方向相同,因此两组扫风叶片的转动方向相同。此模式送风集中,适合房间人数较少时使用。当空调双向扫风时,两电机异步运行,带动第一连接件6、第二连接件7运动,此时第一连接件6、第二连接件7运动方向相反,两组扫风叶片的转动方向相反。此模式送风面积大,适合房间人数较多时使用。本专利技术能根据不同情形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大大提高用户的舒适性。本技术的扫风组件,驱动结构设置在压板的下方,不占用风道空间,提高风道利用率。采用双连杆的结构形式,两组扫风叶片独立驱动,能够独立调节,增大了室内机的扫风角度,实现多区域送风。驱动电机安装在底壳一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扫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至少一个第一扫风叶片(1)、至少一个第二扫风叶片(2);/n安装件(3),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扫风叶片(1)、至少一个第二扫风叶片(2)并列设置在所述安装件(3)的第一侧面(4);/n第一连接件(6),所述第一连接件(6)连接并驱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扫风叶片(1)摆动扫风;第二连接件(7),所述第二连接件(7)连接并驱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扫风叶片(2)摆动扫风;/n所述第一连接件(6)、第二连接件(7)设置在所述安装件(3)的第二侧面(5),所述第一侧面(4)与所述第二侧面(5)相背;/n所述安装件(3)安装在空调室内机底壳上,所述第一侧面(4)朝向风道内,所述第二侧面(5)朝向风道外。/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扫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扫风叶片(1)、至少一个第二扫风叶片(2);
安装件(3),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扫风叶片(1)、至少一个第二扫风叶片(2)并列设置在所述安装件(3)的第一侧面(4);
第一连接件(6),所述第一连接件(6)连接并驱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扫风叶片(1)摆动扫风;第二连接件(7),所述第二连接件(7)连接并驱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扫风叶片(2)摆动扫风;
所述第一连接件(6)、第二连接件(7)设置在所述安装件(3)的第二侧面(5),所述第一侧面(4)与所述第二侧面(5)相背;
所述安装件(3)安装在空调室内机底壳上,所述第一侧面(4)朝向风道内,所述第二侧面(5)朝向风道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扫风叶片(1)、至少一个第二扫风叶片(2)沿所述安装件(3)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和/或所述安装件(3)为压板,所述压板可配合安装在所述底壳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扫风叶片(1)包括叶片曲柄(8),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扫风叶片(1)通过叶片曲柄(8)与所述第一连接件(6)相连;和/或,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扫风叶片(2)包括叶片曲柄(8),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扫风叶片(2)通过叶片曲柄(8)与所述第二连接件(7)相连。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智博王启龙肖桥陈跃张文达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