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丽君专利>正文

空气处理机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4152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空气处理机组,包括机体外壳、新风口、回风口、送风口、主控制器以及机体外壳内部相互连通的空气混合段、换热段和送风段,空气混合段设置在换热段的前端,送风段设置在换热段的后端,新风口、回风口和送风口设置于机体外壳上,室内空气通过回风口进入空气混合段,室外新风通过新风口进入空气混合段,室内空气和室外新风在空气混合段内进行混合,混合后的空气在换热段内与表冷器进行换热,从而使混合空气被冷却、除湿,最后冷却、除湿后的空气经送风段内的风机送入室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换热段内的换热器包括两个串联的表冷器,对冷冻水进行梯级利用,实现供回水温差6℃~15℃或者更高,减少初投资和系统运行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气处理机组
本技术涉及空调系统末端调节装置领域,更为具体来说,本技术涉及一种空气处理机组。
技术介绍
空气处理机组属于空气—水半集中式中央空调系统不可缺少的末端调节装置。空气处理机组使室内空气通过回风口,室外新风通过新风口,然后经机组的空气混合段混合,混合后的空气再与机组内部换热器换热,从而使混合空气被冷却、除湿后送入室内。现有常规的空调末端装置均与冷水机组相匹配,在标准工况供冷下其额定进水温度为7℃,额定出水温度为12℃,作为冷媒的冷冻水供回水温差为5℃。当室内的空调负荷变化时通过调节机组内的风机风速来调节温度。设备所提供的冷量需满足工程设计中所需要的负荷,系统需要的水流量较大,对应空调水系统管道的管径对应加大,同时对应水系统的循环水泵能耗较高,设备制冷能力的可调节性比较局限。鉴于前述中央空调系统初投资较高、运行能耗高、制冷能力的可调节性较局限等问题,需要一种大温差、节能、运维成本低的空气处理机组。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的空调水系统的运行能耗高、初投资高、制冷能力的可调节性较局限等问题,本技术创新地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机组,该空气处理机组对冷冻水进行梯级利用,扩大冷冻水进出机组的温差,通过电动调节阀有效调节进入两组表冷器的水流量,提高机组的温湿度调节能力,降低运行能耗和初投资。为实现上述的技术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空气处理机组,该空气处理机组包括机体外壳、新风口、回风口、送风口、主控制器、空气混合段、换热段和送风段,所述空气混合段、换热段和送风段相互连通且依次排布于所述机体外壳的内部,所述空气混合段设置在所述换热段的前端,所述送风段设置在所述换热段的后端,所述新风口、回风口和送风口设置于所述机体外壳上,所述回风口连通室内与空气混合段,所述回风口处设有第一电动风阀、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湿度传感器,所述新风口连通室外与空气混合段,所述新风口处设有第二电动风阀、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湿度传感器,所述送风口连通送风段与室内,所述空气混合段内依次设置有初效空气过滤器和中效空气过滤器,所述初效空气过滤器处设有第一压差传感器,所述中效空气过滤器处设有第二压差传感器,所述换热段内设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表冷器和第二表冷器,第一表冷器和第二表冷器串联,第一表冷器的进水口与冷冻水供水管相连,第二表冷器的进水口通过旁通管分别与冷冻水供水管和第一表冷器的出水口相连,所述第二表冷器的出水口与冷冻水回水管相连,所述第一表冷器的进水口处设有第一电动调节阀,所述旁通管上设有第二电动调节阀,第一表冷器的进水口处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旁通管上设有第四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表冷器的出水口处设有第五温度传感器;所述送风段内设有风机,所述风机处设有第三压差传感器,所述风机、第一电动风阀、第二电动风阀、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第四温度传感器、第五温度传感器、第一湿度传感器、第二湿度传感器、第一压差传感器、第二压差传感器、第三压差传感器、第一电动调节阀和第二电动调节阀分别与所述主控制器通讯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表冷器和第二表冷器包括多个翅片和多个换热管,多个翅片平行排布,多个换热管平行排布,每个所述换热管上均穿插有多个平行的翅片。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表冷器和第二表冷器的翅片为平片。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表冷器和第二表冷器的换热管为蛇形弯管。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表冷器的多个换热管进水端通过第一分流管与第一表冷器的进水口相连,所述第一表冷器的多个换热管出水端通过第一汇流管与第一表冷器的出水口相连。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表冷器的多个换热管进水端通过第二分流管与第二表冷器的进水口相连,所述第二表冷器的多个换热管出水端通过第二汇流管与第二表冷器的出水口相连。进一步的,所述初效空气过滤器为板式初效空气过滤器。进一步的,所述中效空气过滤器为袋式中效空气过滤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表冷器和第二表冷器中冷冻水流向与空气流向相逆。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空气处理机组对冷冻水进行梯级利用,将空调水中所含的能量利用到最大,提高能源利用率。(2)通过冷冻水梯级利用,扩大冷冻水进出机组的温差,现有空调系统中的空气处理机组在标准工况(进风干球温度27℃,湿球温度19.5℃)下,冷冻水的进出水温度为7/12℃,温差为5℃,本技术的换热器在保证原常规风机盘管制冷量的前提下可以实现供回水温差6℃~15℃。(3)供回水温差增大从而降低循环水量,降低空气处理机组内供回水管的选用规格,管道的管径减小,同时对应水系统的循环水泵能耗降低,减少初投资和运行能耗。(4)通过电动调节阀有效调节进入两组表冷器的水流量,以调整空气处理机组的制冷量,提高机组的温湿度调节能力。(5)在初效空气过滤器、中效空气过滤器和风机处分别设置压差传感器,以通过两端的压力变化判断过滤器和风机是否有堵塞的风险以便及时清理过滤器及风机。附图说明图1为空气处理机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机体外壳;2、新风口;3、回风口;4、送风口;5、空气混合段;6、换热段;7、送风段;8、主控制器;11、第一电动风阀;12、第二电动风阀;21、第一温度传感器;22、第二温度传感器;23、第三温度传感器;24、第四温度传感器;25、第五温度传感器;31、第一湿度传感器;32、第一湿度传感器;41、第一压差传感器;42、第二压差传感器;43、第三压差传感器;51、初效空气过滤器;52、中效空气过滤器;60、换热器;61、第一表冷器;62、第二表冷器;63、旁通管;64、翅片;65、换热管;66、第一分流管;67、第一汇集管;68:第二分流管;69:第二回流管;70、风机;71、第一电动调节阀;72、第二电动调节阀;611、第一表冷器的进水口;612、第一表冷器的出水口;621、第二表冷器的进水口;622、第二表冷器的出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空气处理机组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具体公开了一种空气处理机组,能调节空气的温湿度,而且能实现供回水温差范围为6℃~15℃,温差大于现有技术的温差5℃。该空气处理机组包括机体外壳1、新风口2、回风口3、送风口4、主控制器8、空气混合段5、换热段6和送风段7,空气混合段5、换热段6和送风段7相互连通且依次排布于机体外壳1的内部,空气混合段5设置在换热段6的前端,送风段7设置在换热段6的后端,新风口2、回风口3和送风口4设置于机体外壳1上,回风口3连通室内与空气混合段5,回风口处设有第一电动风阀11、第一温度传感器21和第一湿度传感器31,新风口2连通室外与空气混合段5,新风口处设有第二电动风阀12、第二温度传感器22和第二湿度传感器32,送风口4连通送风段7与室内。室内空气通过回风口3进入空气混合段5,室外新风通过新风口2进入空气混合段5,室内空气和室外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气处理机组,其特征在于:该空气处理机组包括机体外壳(1)、新风口(2)、回风口(3)、送风口(4)、主控制器(8)、空气混合段(5)、换热段(6)和送风段(7),所述空气混合段(5)、换热段(6)和送风段(7)相互连通且依次排布于所述机体外壳(1)的内部,所述空气混合段(5)设置在所述换热段(6)的前端,所述送风段(7)设置在所述换热段(6)的后端,所述新风口(2)、回风口(3)和送风口(4)设置于所述机体外壳(1)上,所述回风口(3)连通室内与空气混合段(5),所述回风口处设有第一电动风阀(11)、第一温度传感器(21)和第一湿度传感器(31),所述新风口(2)连通室外与空气混合段(5),所述新风口处设有第二电动风阀(12)、第二温度传感器(22)和第二湿度传感器(32),所述送风口(4)连通送风段(7)与室内;/n所述空气混合段(5)内依次设置有初效空气过滤器(51)和中效空气过滤器(52),所述初效空气过滤器处设有第一压差传感器(41),所述中效空气过滤器处设有第二压差传感器(42);/n所述换热段(6)内设有换热器(60),所述换热器(60)包括第一表冷器(61)和第二表冷器(62),第一表冷器(61)和第二表冷器(62)串联,第一表冷器的进水口(611)与冷冻水供水管相连,第二表冷器的进水口(621)通过旁通管(63)分别与冷冻水供水管和第一表冷器的出水口(612)相连,第二表冷器的出水口(622)与冷冻水回水管相连,所述第一表冷器的进水口处设有第一电动调节阀(71),所述旁通管(63)上设有第二电动调节阀(72),第一表冷器的进水口处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23),所述旁通管(63)上设有第四温度传感器(24),所述第二表冷器的出水口处设有第五温度传感器(25);/n所述送风段(7)内设有风机(70),所述风机处设有第三压差传感器(43);/n所述风机(70)、第一电动风阀(11)、第二电动风阀(12)、第一温度传感器(21)、第二温度传感器(22)、第三温度传感器(23)、第四温度传感器(24)、第五温度传感器(25)、第一湿度传感器(31)、第二湿度传感器(32)、第一压差传感器(41)、第二压差传感器(42)、第三压差传感器(43)、第一电动调节阀(71)和第二电动调节阀(72)分别与所述主控制器(8)通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处理机组,其特征在于:该空气处理机组包括机体外壳(1)、新风口(2)、回风口(3)、送风口(4)、主控制器(8)、空气混合段(5)、换热段(6)和送风段(7),所述空气混合段(5)、换热段(6)和送风段(7)相互连通且依次排布于所述机体外壳(1)的内部,所述空气混合段(5)设置在所述换热段(6)的前端,所述送风段(7)设置在所述换热段(6)的后端,所述新风口(2)、回风口(3)和送风口(4)设置于所述机体外壳(1)上,所述回风口(3)连通室内与空气混合段(5),所述回风口处设有第一电动风阀(11)、第一温度传感器(21)和第一湿度传感器(31),所述新风口(2)连通室外与空气混合段(5),所述新风口处设有第二电动风阀(12)、第二温度传感器(22)和第二湿度传感器(32),所述送风口(4)连通送风段(7)与室内;
所述空气混合段(5)内依次设置有初效空气过滤器(51)和中效空气过滤器(52),所述初效空气过滤器处设有第一压差传感器(41),所述中效空气过滤器处设有第二压差传感器(42);
所述换热段(6)内设有换热器(60),所述换热器(60)包括第一表冷器(61)和第二表冷器(62),第一表冷器(61)和第二表冷器(62)串联,第一表冷器的进水口(611)与冷冻水供水管相连,第二表冷器的进水口(621)通过旁通管(63)分别与冷冻水供水管和第一表冷器的出水口(612)相连,第二表冷器的出水口(622)与冷冻水回水管相连,所述第一表冷器的进水口处设有第一电动调节阀(71),所述旁通管(63)上设有第二电动调节阀(72),第一表冷器的进水口处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23),所述旁通管(63)上设有第四温度传感器(24),所述第二表冷器的出水口处设有第五温度传感器(25);
所述送风段(7)内设有风机(70),所述风机处设有第三压差传感器(43);
所述风机(70)、第一电动风阀(11)、第二电动风阀(12)、第一温度传感器(21)、第二温度传感器(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丽君李立华
申请(专利权)人:陈丽君李立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