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马达单元
本专利技术涉及马达单元。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许公报:日本特许第4546689号公报中记载了用于将电动马达的极外壳与控制电子装置的外壳连接的装置。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公报:日本特许第454668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收纳马达的外壳和收纳逆变器的逆变器壳体相互固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外壳和逆变器壳体对置的部分分别设置开口孔,使汇流条通过各开口孔的结构。在该结构中,难以在确保外壳与汇流条之间的绝缘性,逆变器壳体与汇流条之间的绝缘性以及开口孔的密封性的同时简化结构。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化结构的马达单元。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马达单元的一个方式具有:马达;逆变器,其向所述马达提供电力;汇流条,其具有沿第1方向延伸的第1延伸部,该汇流条将所述马达与所述逆变器连接;外壳,其具有供所述第1延伸部通过的第1开口孔,该外壳收纳有所述马达;逆变器壳体,其具有与所述第1开口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马达单元,其具有:/n马达;/n逆变器,其向所述马达提供电力;/n汇流条,其具有沿第1方向延伸的第1延伸部,该汇流条将所述马达与所述逆变器连接;/n外壳,其具有供所述第1延伸部通过的第1开口孔,该外壳收纳有所述马达;/n逆变器壳体,其具有与所述第1开口孔在所述第1方向上对置并且供所述第1延伸部通过的第2开口孔,该逆变器壳体收纳有所述逆变器;/n汇流条支承部件,其对所述汇流条进行支承,以跨越所述第1开口孔和所述第2开口孔的方式插入至所述第1开口孔和所述第2开口孔;以及/n第1密封部,其配置在所述第1开口孔的内周面和所述汇流条支承部件的与所述内周面对置的外周面之间并且与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228 JP 2017-2545311.一种马达单元,其具有:
马达;
逆变器,其向所述马达提供电力;
汇流条,其具有沿第1方向延伸的第1延伸部,该汇流条将所述马达与所述逆变器连接;
外壳,其具有供所述第1延伸部通过的第1开口孔,该外壳收纳有所述马达;
逆变器壳体,其具有与所述第1开口孔在所述第1方向上对置并且供所述第1延伸部通过的第2开口孔,该逆变器壳体收纳有所述逆变器;
汇流条支承部件,其对所述汇流条进行支承,以跨越所述第1开口孔和所述第2开口孔的方式插入至所述第1开口孔和所述第2开口孔;以及
第1密封部,其配置在所述第1开口孔的内周面和所述汇流条支承部件的与所述内周面对置的外周面之间并且与所述第1开口孔的内周面和所述汇流条支承部件的外周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汇流条支承部件在所述汇流条支承部件的外周面中的与所述第1开口孔的内周面对置的部分具有第1槽部,
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时,所述第1槽部为沿着所述第1开口孔的内周面延伸的环状,
所述第1密封部配置于所述第1槽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该马达单元具有第2密封部,该第2密封部配置在所述第2开口孔的内周面和所述汇流条支承部件的与所述内周面对置的外周面之间并且与所述第2开口孔的内周面和所述汇流条支承部件的外周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汇流条支承部件在所述汇流条支承部件的外周面中的与所述第2开口孔的内周面对置的部分具有第2槽部,
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时,所述第2槽部为沿着所述第2开口孔的内周面延伸的环状,
所述第2密封部配置于所述第2槽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汇流条支承部件具有从所述汇流条支承部件的外周面向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凸部,
所述凸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外壳与所述逆变器壳体之间并且与所述外壳和所述逆变器壳体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凸部在所述凸部的朝向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福永庆介,中松修平,小山崇宣,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