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颗粒状原料真空上料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21599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颗粒状原料真空上料系统,用于从料仓向反应釜上料,包括过滤器、吸料枪、真空泵和控制器,过滤器包括从上到下一体成型的第一筒状结构、圆锥状结构和第二筒状结构构成的腔体,第二筒状结构的上部的内腔设有蝶阀,蝶阀的下方设有称重单元,称重单元包括圆台状的称重盒,称重盒的底部设有压力传感器,称重盒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第一转轴与第二筒状结构的侧壁转动连接,第二转轴伸出第二筒状结构与外部的电机连接,第二筒状结构的下端与反应釜的进料口连接;控制器与第一位置传感器、第二位置传感器、真空泵、蝶阀和电机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过滤器内设置称重盒,实现了自动精确上料,且结构简单,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颗粒状原料真空上料系统
本技术属于真空上料
,特别涉及一种颗粒状原料真空上料系统。
技术介绍
颗粒状原料在反应釜中参加反应的工序中,需要先进行上料。例如硫酸亚铁参加的反应。目前的上料工序一般为人工上料或真空自动上料,真空自动上料一般采取真空泵和吸料枪从料仓中将颗粒状原料吸入过滤器内,过滤后再落料进入反应釜。虽然省去了人工上料的繁琐,且提高了人工上料的安全性。但是,目前的真空泵自动上料采用控制器控制蝶阀的开闭来实现上料,蝶阀打开落料,蝶阀关闭储料,当根据经验判断出向反应釜内加料完成后,控制器控制真空泵关闭,但是不能实现精确上料。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颗粒状原料真空上料系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颗粒状原料真空上料系统,用于从料仓向反应釜上料,包括过滤器,其包括从上到下一体成型的第一筒状结构、圆锥状结构和第二筒状结构构成的腔体,所述第二筒状结构的上部的内腔设有蝶阀,所述蝶阀的下方设有称重单元,所述称重单元包括圆台状的称重盒,所述称重盒的底部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称重盒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二筒状结构的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伸出第二筒状结构与外部的电机连接,所述第二筒状结构的下端与反应釜的进料口连接;吸料枪,其一端伸入料仓内,另一端连接有吸料管;出料口,其连接于吸料管的另一端,并伸入第一筒状结构的腔体内,所述出料口内设有覆盖横截面的过滤网,所述出料口下方的第二筒状结构的内壁上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二位置传感器和第一位置传感器;真空泵,其设于过滤器的顶部,所述真空泵连接有伸入过滤器内的吸气管;控制器,其与第一位置传感器、第二位置传感器、真空泵、蝶阀和电机连接。作为优选,所述出料口的末端设有盖板,所述盖板呈半圆弧形,并连接于出料口的端部的上半部分。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筒状结构的内部设有覆盖横截面的挡板,所述吸气管穿过挡板伸入挡板下方腔体内。作为优选,所述料仓的侧壁设有振动电机。本实用新新型的颗粒状原料真空上料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在过滤器内设置称重盒,实现了自动精确上料,且结构简单,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的一种颗粒状原料真空上料系统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中的一种颗粒状原料真空上料系统的控制框图。图中:1.料仓;2.过滤器;21.第一筒状结构;22.圆锥状结构;23.第二筒状结构;3.吸料枪;4.真空泵;5.称重盒;6.压力传感器;7.第一转轴;8.第二转轴;9.电机;10.反应釜;101.进料口;11.吸料管;12.出料口;13.过滤网;14.吸气管;15.盖板;16.挡板;17.蝶阀;18.第一位置传感器;19.第二位置传感器;20.振动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颗粒状原料真空上料系统,用于从料仓1向反应釜10上料,包括过滤器2、吸料枪3、真空泵4和控制器20,过滤器2包括从上到下一体成型的第一筒状结构21、圆锥状结构22和第二筒状结构23构成的腔体,第二筒状结构23的上部的内腔设有蝶阀17,蝶阀17的下方设有称重单元,称重单元包括圆台状的称重盒5,称重盒5的底部设有压力传感器6,称重盒5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转轴7和第二转轴8,第一转轴7与第二筒状结构23的侧壁转动连接,第二转轴8伸出第二筒状结构23与外部的电机9连接,第二筒状结构23与反应釜10的进料口101连接。吸料枪3一端伸入料仓1内,另一端连接有吸料管11,吸料管11远离料仓1的一端设有出料口12,出料口12伸入第一筒状结构21的腔体内,出料口12内设有覆盖横截面的过滤网13,出料口12下方的第二筒状结构23的内壁上设有第一位置传感器18,第一位置传感器18的上方设有第二位置传感器19,第二位置传感器19同样位于出料口12的下方。真空泵4设于过滤器2的顶部,真空泵4连接有伸入过滤器2内的吸气管14。控制器与第一位置传感器18、第二位置传感器19、真空泵4、蝶阀17和电机9连接。本实施例中,出料口12的末端设有盖板15,盖板15呈半圆弧形,并连接于出料口12的端部的上半部分,既方便出料,又能减少颗粒状原料会被吸入上方,使颗粒状原料快速堆积,减少飘散,以落入到圆锥状结构22的腔体内。本实施例中,第一筒状结构21的内部设有覆盖横截面的挡板16,吸气管14穿过挡板16伸入挡板16下方腔体内。挡板16的作用是可以保证颗粒状原料能够进入到圆锥状结构22的腔体内。本实施例中,料仓1的侧壁设有振动电机20(外购件),可以防止原料结块,避免吸料枪3在吸料时发生堵塞。本技术中的一种颗粒状原料真空上料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开始蝶阀17处于关闭状态,真空泵4打开,开始抽取过滤器2内的真空,使颗粒状原料从依次经过吸料枪3、吸料管11、进料口12落入第一筒状结构21。在盖板15和挡板16的作用下,颗粒状原料会在蝶阀17的上方形成堆叠。当第一位置传感器18检测到堆叠的高度以后,会向一个控制器发出信号,控制器控制蝶阀17打开,开始落料到称重盒5内,压力传感器6检测到预设的重量后将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蝶阀17关闭,同时控制器控制电机9驱动称重盒5翻转,使颗粒状原料落入进料口101。当第二位置传感器18检测到堆叠的高度以后,会向控制器发出信号,以关闭真空泵4。因此可以实现颗粒状原料的自动上料。以上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技术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颗粒状原料真空上料系统,用于从料仓向反应釜上料,其特征在于,包括/n过滤器,其包括从上到下一体成型的第一筒状结构、圆锥状结构和第二筒状结构构成的腔体,所述第二筒状结构的上部的内腔设有蝶阀,所述蝶阀的下方设有称重单元,所述称重单元包括圆台状的称重盒,所述称重盒的底部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称重盒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二筒状结构的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伸出第二筒状结构与外部的电机连接,所述第二筒状结构的下端与反应釜的进料口连接;/n吸料枪,其一端伸入料仓内,另一端连接有吸料管;/n出料口,其连接于吸料管的另一端,并伸入第一筒状结构的腔体内,所述出料口内设有覆盖横截面的过滤网,所述出料口下方的第二筒状结构的内壁上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二位置传感器和第一位置传感器;/n真空泵,其设于过滤器的顶部,所述真空泵连接有伸入过滤器内的吸气管;/n控制器,其与第一位置传感器、第二位置传感器、真空泵、蝶阀和电机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颗粒状原料真空上料系统,用于从料仓向反应釜上料,其特征在于,包括
过滤器,其包括从上到下一体成型的第一筒状结构、圆锥状结构和第二筒状结构构成的腔体,所述第二筒状结构的上部的内腔设有蝶阀,所述蝶阀的下方设有称重单元,所述称重单元包括圆台状的称重盒,所述称重盒的底部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称重盒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二筒状结构的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伸出第二筒状结构与外部的电机连接,所述第二筒状结构的下端与反应釜的进料口连接;
吸料枪,其一端伸入料仓内,另一端连接有吸料管;
出料口,其连接于吸料管的另一端,并伸入第一筒状结构的腔体内,所述出料口内设有覆盖横截面的过滤网,所述出料口下方的第二筒状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耿锋
申请(专利权)人:六合峰天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