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21335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增氧装置,设置于水体中用于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增氧装置包括水车、围设于水车之外的第一固定部、浮于水体表面上的螺旋桨,以及分别传动连接水车及螺旋桨的传动机构,第一固定部高度不小于水体最大水位高度,且第一固定部开设有与水体连通的缺口。当水体因降雨、排洪或水量调控等因素导致水位变化时,使得第一固定部内外出现水位差,水流通过缺口流入第一固定部或流出第一固定部的同时会对第一固定部内的水车进行冲刷,从而迫使水车转动,水车进一步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漂浮于水体表面的螺旋桨转动,利于空气中氧气进入水体中,从而增加了水体中的氧气含量,上述增氧装置在增氧过程中无需人工干预,减少了增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增氧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河流水生态修复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增氧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人口的增长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用量及废水的产生量日益增加;同时,以水量调控、防洪等为目的的水利设施建设及河道渠化工程,破坏了河流原有的水质自净条件,使得河流自净能力明显下降,水资源质量严重超标。目前,我国流经城市的多数河流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情况,由于污染负荷远远超过城市有限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导致河水中有机质、氮、磷等污染物严重超标,受溶解氧的限制,微生物好氧矿化作用中断,藻类逐步死忙,有机质不断积累,致使水生态系统平衡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的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日益衰退,出现了水体滞留、淤积严重、透明度低、甚至发生黑臭等现象。这已经成为城市污水亟待解决的环境顽疾,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而现有的河道水质改善装置有限,主要依靠人工增氧曝气,营造一个适宜生态系统维持的环境,但在此曝气增氧过程中需要较多的人工干预,导致增氧过程中人力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氧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曝气增氧过程中需要较多的人工干预,导致增氧过程中人力成本较高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增氧装置,设置于水体中用于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增氧装置包括水车、围设于水车之外的第一固定部、浮于水体表面上的螺旋浆,以及分别传动连接水车及螺旋浆的传动机构,第一固定部高度不小于水体最大水位高度,且第一固定部开设有与水体连通的缺口。r>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水车包括第一转轴及设置于第一转轴上的多个曲面叶板,第一转轴相对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固定部相对两侧的内壁上,并传动连接传动组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增氧装置还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一固定部顶部相对两侧的第二固定部,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单元,第一传动单元包括第一转轮、第二转轮、第一履带及第二转轴,第二转轴相对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二固定部上,第一转轮同轴固定于第一转轴上,第二转轮同轴固定于第二转轴上,第一履带传动连接第一转轮及第二转轮;增氧装置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固定部外壁相对两侧的第三固定部,传动机构还包括第二传动单元,第二传动单元包括第三转轮、第四转轮、第二履带及第三转轴,第三转轴相对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三固定部上,第三转轮同轴固定于第二转轴上,第四转轮同轴固定于第三转轴上,第二履带传动连接第三转轮及第四转轮;增氧装置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固定部外壁上的第四固定部,传动机构还包括第三传动单元,第三传动单元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及第四转轴,第四转轴转动连接于第四固定部上并传动连接螺旋浆,第一齿轮同轴固定于第三转轴上,第二齿轮同轴固定于第四转轴上,且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传动单元包括两个第一转轮、两个第二转轮及两个第一履带,两个第一转轮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固定部相对两侧的内壁上,第一转轴的相对两端分别穿设固定各第一转轮,两个第二转轮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二固定部相对两侧的内壁上,第二转轴的相对两端分别穿设固定各第二转轮,两个第一履带各分别传动连接一个第一转轮及一个第二转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传动单元包括两个第三转轮、两个第四转轮及两个第二履带,两个第三转轮间隔设置于第二转轴上,两个第四转轮间隔设置于第三转轴上,两个第二履带各分别连接传动连接一个第三转轮及一个第四转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传动单元还包括用于支撑第二齿轮的齿轮垫片,齿轮垫片设置于第三固定部上,第四转轴沿竖直方向穿设齿轮垫片及第三固定部,并于第三固定部的下方穿设连接螺旋浆。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螺旋浆具有供第四转轴穿设的通孔,通孔及第四转轴的截面均为多边形,且通孔的内壁与第四转轴的外壁间隙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孔及第四转轴的截面均为六边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传动单元还包括限位螺母,限位螺母设置于第四转轴的下端端部上。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增氧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上述增氧装置设置于水体中,其中第一固定部通过缺口与水体连通,当水体因降雨、排洪或水量调控等因素导致水位变化时,使得第一固定部内外出现水位差,水流通过缺口流入第一固定部或流出第一固定部的同时会对第一固定部内的水车进行冲刷,从而迫使水车转动,水车进一步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漂浮于水体表面的螺旋浆转动,利于空气中的氧气进入水体中,从而增加了水体中的氧气含量,上述增氧装置在增氧过程中无需人工干预,减少了增氧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增氧装置透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增氧装置的俯视结构部分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增氧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10、增氧装置;100、水车;110、第一转轴;120、曲面叶板;200、第一固定部;205、缺口;300、传动机构;310、第一传动单元;311、第一转轮;312、第二转轮;313、第一履带;314、第二转轴;320、第二传动单元;321、第三转轮;322、第四转轮;323、第二履带;324、第三转轴;330、第三传动单元;331、第一齿轮;332、第二齿轮;333、第四转轴;334、齿轮垫片;335、限位螺母;400、螺旋桨;500、第二固定部;600、第三固定部;700、第四固定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阅图1,现对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增氧装置10进行说明。上述增氧装置10设置于河道中,用于增加河道中水体的氧气含量,增氧装置10包括水车100、围设于水车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氧装置,设置于水体中用于增加所述水体中的氧气含量,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装置包括水车、围设于所述水车之外的第一固定部、浮于所述水体表面上的螺旋浆,以及分别传动连接所述水车及所述螺旋浆的传动机构,所述第一固定部高度不小于所述水体最大水位高度,且所述第一固定部开设有与所述水体连通的缺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氧装置,设置于水体中用于增加所述水体中的氧气含量,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装置包括水车、围设于所述水车之外的第一固定部、浮于所述水体表面上的螺旋浆,以及分别传动连接所述水车及所述螺旋浆的传动机构,所述第一固定部高度不小于所述水体最大水位高度,且所述第一固定部开设有与所述水体连通的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车包括第一转轴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上的多个曲面叶板,所述第一转轴相对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相对两侧的内壁上,并传动连接所述传动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装置还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顶部相对两侧的第二固定部,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单元,所述第一传动单元包括第一转轮、第二转轮、第一履带及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相对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上,所述第一转轮同轴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第二转轮同轴固定于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第一履带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轮及所述第二转轮;
所述增氧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外壁相对两侧的第三固定部,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第二传动单元,所述第二传动单元包括第三转轮、第四转轮、第二履带及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相对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固定部上,所述第三转轮同轴固定于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第四转轮同轴固定于所述第三转轴上,所述第二履带传动连接所述第三转轮及所述第四转轮;
所述增氧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外壁上的第四固定部,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第三传动单元,所述第三传动单元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及第四转轴,所述第四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第四固定部上并传动连接所述螺旋浆,所述第一齿轮同轴固定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辜晓原陈炯纪道斌李慧宋林旭赵小蓉阮洲何金燕石浩洋许杨
申请(专利权)人: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三峡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