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晓玉专利>正文

一种吸引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07095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2: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吸引导管,包括回气阀、乳胶球和导管;乳胶球一端安置有回气阀,乳胶球的另一端套设在导管一端;导管的另一端套设有吸液管头;吸液管头由多节波纹层组成;每节波纹层由两个碗形状的一号吸液罩和二号吸液罩构成,一号吸液罩位于二号吸液罩的下方,一号吸液罩和二号吸液罩之间留有多个吸液口,且吸液口连通外界与吸液管头内部;通过一号吸液罩和二号吸液罩,使得吸液管头贴附呼吸道侧壁吸附粘痰分泌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引导管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的说是一种吸引导管。
技术介绍
人工气道是保障气道通畅的有效手段,在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极为重要。吸引导管是呼吸道内使用的吸引气管支气管分泌物的带有机器端和病人端的软性管身,在医疗器械内,属于一项重要的设备。在病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呼吸道内粘膜分泌粘痰,且粘痰粘附在呼吸道侧壁上,难以咳出,造成病人不适,为此医生通过使用吸液导管将病人呼吸道内的粘痰分泌物吸出。在申请号为2008202176408中公开的一种呼吸道用吸引导管,包括柔性吸引排液管、吸引排液接头,柔性吸引排液管一端设有一只以上吸液孔,另一端接有吸引排液接头,其技术特征是所述的柔性吸引排液管上设有尺寸刻度,通过刻度的显示,能准确控制吸引导管插入病人气管或患处的深度,减轻患者痛苦,为医务人员提供了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治疗环境;但该吸引导管吸液端为圆柱形状,且表面光滑,但是由于人体呼吸道侧壁是一种多层褶皱状,当光滑的圆柱形吸液导管伸入呼吸道内吸液时,吸液导管未能有效吸取褶皱之间夹杂的粘痰分泌物,致使吸液不干净。鉴于此,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司设计研发了一种吸引导管,采用了特殊的吸引结构,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以解决
技术介绍
所描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吸引导管。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吸引导管,包括回气阀、乳胶球和导管;所述乳胶球一端安置有回气阀,乳胶球的另一端套设在导管一端;所述导管的另一端套设有吸液管头;所述吸液管头由多节波纹层组成;每节所述波纹层由两个碗形状的一号吸液罩和二号吸液罩构成,一号吸液罩位于二号吸液罩的下方,一号吸液罩和二号吸液罩之间留有多个吸液口,且吸液口连通外界与吸液管头内部;通过一号吸液罩和二号吸液罩,使得吸液管头贴附呼吸道侧壁吸附粘痰分泌物;使用时,病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呼吸道内粘膜分泌粘痰,且粘痰粘附在呼吸道侧壁上,难以咳出,造成病人不适,为此医生通过使用吸液导管将病人呼吸道内的粘痰分泌物吸出;目前的吸液导管的吸液端为圆柱形状,且表面光滑,但是由于人体呼吸道侧壁是一种多层褶皱状,当光滑的圆柱形吸液导管伸入呼吸道内吸液时,吸液导管未能有效吸取褶皱之间夹杂的粘痰分泌物;而本专利技术中的吸液管头在伸入呼吸道内后,呼吸道内的褶皱可以伸入一号吸液罩与二号吸液罩之间的间隙内,同时一号吸液罩与二号吸液罩可以与呼吸道侧壁有效贴附,然后挤压乳胶球后松开,乳胶球使得吸液管头内形成负压,然后呼吸道内的粘痰分泌物从吸液口处吸入吸液管头内,使得呼吸道内的褶皱内的粘痰分泌物被有效的吸出,从而呼吸道内粘痰分泌物清理更干净。优选的,所述一号吸液罩与二号吸液罩之间通过伸缩节连接,且二号吸液罩与伸缩节连接处设有防止粘痰分泌物回流的挡圈;所述挡圈的剖切面呈火山口形状,挡圈的直径从下端口到上端口逐渐缩小;通过伸缩节,改变每层波纹层之间的间距,以及通过挡圈,避免粘痰分泌物回流;使用时,对于不同身高的人而言,呼吸道的长度也不同,若吸液管头长度大于呼吸道的长度,吸液管头在伸入呼吸道内后,吸液管头的端部会触碰到呼吸道下方的部位,造成身体的不适,若吸液管头长度小于呼吸道的长度,吸液管头下端未能有效吸附呼吸道深处的粘痰分泌物,造成粘痰清理不干净,为此通过伸缩节调节吸液管头的长度,当需要延长或者缩短吸液管头时,通过拉伸或者按压伸缩节,改变吸液管头的长度,以适应不同身高的人群;粘痰分泌物吸入到吸液管头内后,粘痰分泌物沿着挡圈内壁流入到导管内,由于挡圈的直径从下端口到上端口逐渐缩小的形式,在粘痰分泌物吸入导管内过程中,若粘痰分泌物出现回流,粘痰分泌物会沿着挡圈的外壁流入到一号吸液罩内,而不会再回流到呼吸道内,从而提高吸液管头的吸引效果。优选的,所述一号吸液罩上开设圆形槽,且圆形槽连通外界与吸液管头内部;通过圆形槽,进一步对呼吸道侧壁粘痰分泌物的吸取;使用时,在吸液管头从呼吸道内逐渐取出时,一号吸液罩贴附呼吸道侧壁移动,一号吸液罩的外圈挤压呼吸道的褶皱,使得褶皱内的粘痰分泌物挤压并流入到一号吸液罩上然后粘痰分泌物沿着圆形槽流入到吸液管头内,使得一号吸液罩再次对呼吸道侧壁上粘痰分泌物进行吸取,从而呼吸道内的粘痰分泌物吸取更加干净。优选的,所述乳胶球与导管之间设有过渡管;所述过渡管的外圈上设有积液槽,过渡管侧壁上对称开设通孔,通孔之间设有挡流板,且积液槽的上端靠近通孔的上方;通过积液槽,实现对粘痰分泌物的收集;使用时,乳胶球挤压后释放,呼吸道内的粘痰分泌物通过吸液管头进入导管内,然后粘痰分泌物流经过渡管,粘痰分泌物沿着过渡管经通孔流入积液槽内,避免粘痰分泌物被吸入乳胶球内,造成乳胶球的封堵,同时粘痰分泌物被集中吸入到积液槽内,避免粘痰分泌物中细菌对空气的污染;同时粘痰分泌物流入过渡管内后,被挡流板行分流,使得粘痰分泌物向通孔处流动,使得粘痰分泌物更快速流入积液槽内。优选的,所述过渡管外圈上设有多层挡板;每层所述挡板呈碗形状,挡板的凹部朝向积液槽的下端面,且每层挡板按照过渡管的上端到过渡管的下端方向,挡板的直径逐渐变大;通过挡板,将粘痰分泌物阻挡在积液槽内;使用时,积液槽的粘痰分泌物越吸越多,若医生手持积液槽时,积液槽歪斜,积液槽内的粘痰分泌物会沿着通孔流入到过渡管内,然后再经导管回流到吸液管头内,为此,在积液槽内安置挡板,粘痰分泌物沿着挡板逐渐流入到积液槽的底部,若集液槽倾斜时,粘痰分泌物会流到挡板的凹部,使得粘痰分泌物被阻挡在积液槽,避免粘痰分泌物回流到吸液管头内部现象的发生。优选的,所述挡流板的下端之间设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由弹簧、固定座和滑动杆组成;所述滑动杆外圈上套有弹簧,且滑动杆的两端各自伸入固定座内,且固定座固接在挡流板的侧壁上;通过伸缩管,避免乳胶球吸液时,挡流板相互贴附;使用时,乳胶球挤压后释放,乳胶球过渡管内产生负压,使得导管和吸液管头的气体鼓入过渡管内,然后气体冲击在挡流板上,使得挡流板下端相互靠近,然后挡流板通过固定座挤压弹簧,由于挡流板之间通过固定座留有缝隙,在保证过渡管内气体流通的情况下,又可以缩小挡流板下端口的缝隙,避免挡流板下端闭合后,过渡管内气体不流通,导致导管内未能有效形成负压现象的发生。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吸引导管,通过一号吸液罩和二号吸液罩之间的配合,一号吸液罩与二号吸液罩可以与呼吸道侧壁有效贴附,使得呼吸道褶皱部位的粘痰分泌物被吸取干净,同时通过挡圈,避免吸液管头内的粘痰分泌物回流到呼吸道内。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吸引导管,通过过渡管和集液槽之间的配合,使得粘痰分泌物被吸入并集中在集液槽内,避免粘痰分泌物中细菌对空气的污染;同时粘痰分泌物流入过渡管内后,通过挡流板行分流,使得粘痰分泌物向通孔处流动,使得粘痰分泌物更快速流入积液槽内。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剖视图;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引导管,包括回气阀(1)、乳胶球(2)和导管(3);所述乳胶球(2)一端安置有回气阀(1),乳胶球(2)的另一端套设在导管(3)一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3)的另一端套设有吸液管头(4);所述吸液管头(4)由多节波纹层组成;每节所述波纹层由两个碗形状的一号吸液罩(41)和二号吸液罩(42)构成,一号吸液罩(41)位于二号吸液罩(42)的下方,一号吸液罩(41)和二号吸液罩(42)之间留有多个吸液口(411),且吸液口(411)连通外界与吸液管头(4)内部;通过一号吸液罩(41)和二号吸液罩(42),使得吸液管头(4)贴附呼吸道侧壁吸附粘痰分泌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引导管,包括回气阀(1)、乳胶球(2)和导管(3);所述乳胶球(2)一端安置有回气阀(1),乳胶球(2)的另一端套设在导管(3)一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3)的另一端套设有吸液管头(4);所述吸液管头(4)由多节波纹层组成;每节所述波纹层由两个碗形状的一号吸液罩(41)和二号吸液罩(42)构成,一号吸液罩(41)位于二号吸液罩(42)的下方,一号吸液罩(41)和二号吸液罩(42)之间留有多个吸液口(411),且吸液口(411)连通外界与吸液管头(4)内部;通过一号吸液罩(41)和二号吸液罩(42),使得吸液管头(4)贴附呼吸道侧壁吸附粘痰分泌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引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吸液罩(41)与二号吸液罩(42)之间通过伸缩节(421)连接,且二号吸液罩(42)与伸缩节(421)连接处设有防止粘痰分泌物回流的挡圈(422);所述挡圈(422)的剖切面呈火山口形状,挡圈(422)的直径从下端口到上端口逐渐缩小;通过伸缩节(421),改变每层波纹层之间的间距,以及通过挡圈(422),避免粘痰分泌物回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吸引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吸液罩(41)上开设圆形槽(412),且圆形槽(412)连通外界与吸液管头(4)内部;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玉朱金强
申请(专利权)人:王晓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