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鞋底及鞋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0510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2:56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鞋底及鞋子。该鞋底中包括弹性装置,其中:该弹性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硬质支撑部、第一支撑框架、第二支撑板以及第二支撑框架,第一支撑框架设置于第一支撑板的下表面和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之间,硬质支撑部嵌于第一支撑架内,以及第二支撑框架设置于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从而使得用户在运动过程中,当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在发生弹性形变时,通过两个支撑板的回弹来提供较大的动能,使用户在运动过程中的纵跳高度、启动速度、灵活性等得到提高,并且相对于弹簧或类似的弹簧结构,本申请中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由于受力面积更大,能够使得鞋子更加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鞋底及鞋子
本申请涉及鞋类
,尤其涉及一种鞋底及鞋子。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鞋子的评价标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提高特定场景下鞋子的运动表现,是衡量一双鞋子的品质的重要指标。比如,在篮球运动过程中,如何提高穿着者的运动表现(如,纵跳高度、启动速度、灵活性等),是篮球鞋研发设计的重点关注方向。目前关于提升穿着者运动表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在鞋底中增设弹簧或类似的弹簧结构,从而提供人体纵跳等过程中的动能。但这种在鞋底中增设弹簧或类似弹簧结构的方式,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会由于鞋底受力不均匀,从而导致鞋子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鞋底及鞋子,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鞋底,所述鞋底中包括弹性装置,其中:所述弹性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硬质支撑部、第一支撑框架、第二支撑板以及第二支撑框架;所述第一支撑框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之间;所述硬质支撑部嵌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内;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框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优选的,所述弹性装置设置于所述鞋底的前掌区域。优选的,所述硬质支撑部具体包括:硬质支撑片、硬质支撑块或交叉设置的多个硬质支撑条。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具体包括:堆叠铺设的多层碳纤复合布。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中包括堆叠铺设的10层碳纤复合布,其中的4层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为0~10度,其中,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具体为所述碳纤复合布的经纱或纬纱与后跟至前掌方向的夹角;其中的2层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为50~70度;以及,剩余的4层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为80~100度。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板具体包括:堆叠铺设的多层碳纤复合布,并且所述第二支撑板中碳纤复合布的层数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中碳纤复合布的层数。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板中包括堆叠铺设的13层碳纤复合布,其中的6层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为0~10度;其中的2层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为20~40度;以及,剩余的5层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为80~100度。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厚度为0.1mm~2.0mm;以及,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厚度为0.1mm~2.0mm。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框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框架均为环形支撑条。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鞋子,所述鞋子的鞋底具体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鞋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复合纤维,包括:疏水性内芯以及设置于所述疏水性内芯表面的亲水性包覆层。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该鞋底,该鞋底中包括弹性装置,其中:该弹性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硬质支撑部、第一支撑框架、第二支撑板以及第二支撑框架,第一支撑框架设置于第一支撑板的下表面和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之间,硬质支撑部嵌于第一支撑架内,以及第二支撑框架设置于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从而使得用户在运动过程中,当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在发生弹性形变时,通过两个支撑板的回弹来提供较大的动能,使用户在运动过程中的纵跳高度、启动速度、灵活性等得到提高,并且区别于现有技术中在鞋底设置弹簧或类似的弹簧结构来提供回弹的动能,本申请通过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回弹提供动能,相对于弹簧或类似的弹簧结构,由于受力面积更大,能够使得鞋子更加稳定。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置于鞋底的弹性装置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鞋底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前所示,通过第鞋底进行改进,以提高鞋子的品质,是鞋子改进的重点方向。比如,通过对鞋底进行改进,以提高鞋底的弹性,使用户在运动过程中的纵跳高度、启动速度、灵活性等得到提高。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鞋底,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该鞋底中包括1个弹性装置10,该弹性装置10通常可以设置于鞋底的前掌区域等。如图1所示为该弹性装置10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弹性装置10中包括第一支撑板11、硬质支撑部12、第一支撑框架13、第二支撑板14以及第二支撑框架15。其中,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4均可用于的提供支撑作用,以提高鞋底的稳定性,并且第二支撑板14的刚度大于第一支撑板11的刚度,以进一步提高整体的稳定性。对于第一支撑板11,其厚度通常可以0.1~2.0mm,比如为0.1mm、0.2mm、0.5mm、0.8mm、1.0mm、1.3mm、1.5mm、1.7mm、2.0mm或者介于0.1至2.0mm之间的其他值。并且,对于第一支撑板14,其厚度通常也可以0.1~2.0mm,比如为0.1mm、0.2mm、0.5mm、0.8mm、1.0mm、1.3mm、1.5mm、1.7mm、2.0mm或者介于0.1至2.0mm之间的其他值。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4均可以由多层碳纤复合布通过堆叠铺设而成。另外,用于堆叠铺设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4的碳纤复合布,其碳纤类型可以独立的选自T300,T400,T600,T700,T800,T1000,T1200中任意一种。并且,碳纤复合布中的碳纤质量分数可以为58%~67%,比如为58%、60%、63%、67%等。对于各层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设定,比如可以为0度、30度、45度、60度、90度,其中,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具体为该碳纤复合布的经纱或纬纱与后跟至前掌方向的夹角。对于每一层碳纤复合布的厚度,其可以为0.10~0.15mm,碳纤复合布中的树脂类型可以为环氧树脂(EP)、热塑性聚氨酯(TPU)、聚碳酸酯(PC)、尼龙(PA)、聚醚醚酮(PEEK)、聚醚酮酮(PEKK)中的一种或多种,树脂的质量分数可以为33%~42%。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使得第二支撑板14的刚度大于第一支撑板11的刚度,可以使用刚度更大的碳纤复合布,来堆叠铺设生成第二支撑板14,或者使用更多层数的碳纤复合布来堆叠铺设生成第二支撑板14。比如,可以采用相同的碳纤复合布来堆叠铺设生成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4,但是,第二支撑板14中碳纤复合布的堆叠层数大于第一支撑板11中碳纤复合布的堆叠层数。比如,第一支撑板11中包括堆叠铺设的10层碳纤复合布,而第二支撑板14中包括堆叠铺设的13层碳纤复合布,使得第二支撑板14的刚度大于第一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中包括弹性装置(10),其中:所述弹性装置(10)包括第一支撑板(11)、硬质支撑部(12)、第一支撑框架(13)、第二支撑板(14)以及第二支撑框架(15);/n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3)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1)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支撑板(14)的上表面之间;/n所述硬质支撑部(12)嵌于所述第一支撑架(13)内;以及,/n所述第二支撑框架(15)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14)的下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中包括弹性装置(10),其中:所述弹性装置(10)包括第一支撑板(11)、硬质支撑部(12)、第一支撑框架(13)、第二支撑板(14)以及第二支撑框架(15);
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3)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1)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支撑板(14)的上表面之间;
所述硬质支撑部(12)嵌于所述第一支撑架(13)内;以及,
所述第二支撑框架(15)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14)的下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装置(10)设置于所述鞋底的前掌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支撑部(12)具体包括:硬质支撑片、硬质支撑块或交叉设置的多个硬质支撑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1)具体包括:堆叠铺设的多层碳纤复合布。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1)中包括堆叠铺设的10层碳纤复合布,其中的4层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为0~10度,其中,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具体为所述碳纤复合布的经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剑光吴春飞王旭余本刚徐明山
申请(专利权)人: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