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广西大学专利>正文

干湿两用昆虫诱捕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0431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干湿两用昆虫诱捕器,包括诱芯悬挂架和筛孔,所述诱芯悬挂架的底端连接有昆虫夹层架,所述昆虫夹层架的内部设置有色板固定夹层,且色板固定夹层的中部安置有交叉架,所述昆虫夹层架的底部设置有漏斗杯,且漏斗杯的底端连接有诱捕杯,所述筛孔分布于诱捕杯的底端,所述筛孔的底端设置有干湿两用调节架,该调整架结构简易,通过扭动可以快速对诱捕器进行干、湿两功能的切换。该干湿两用昆虫诱捕器,使得色板固定夹层和防护架防护安装在昆虫活动架之间,所述色板固定夹层的底端连接有夹持板,且夹持板的两侧安置有限位栓,可将色板固定夹层中的透明PVC板制作成十字交叉,四块矩形板均有中空夹层,从而可根据所需诱捕昆虫喜好插入不同颜色色板(如黄板、蓝板、白板等),增加诱捕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干湿两用昆虫诱捕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昆虫诱捕器
,具体为干湿两用昆虫诱捕器。
技术介绍
昆虫诱捕器主要通过将诱芯挂在诱捕器内,整体置于户外,诱芯随空气中气流扩散,刺激相关虫体触角中的化学感觉器官,引起个体冲动,并引诱虫体向释放源定向飞行,定向诱杀成虫(雌性或雄性),降低成虫的自然交配率,从而达到减少次代幼虫的虫口密度、保护农作物免受危害的目的。因此,昆虫诱剂产品是仿生高科技产品,通过诱芯释放人工合成的信息素化合物,并缓释至田间,引诱害虫至诱捕器。不仅可通过物理法杀死虫体或迷向干扰其交配,影响下一代种群的数量,最终达到防治的目的。还可诱集相关虫体,以进行后续相关虫体的实验研究。市场上的常见昆虫诱捕器在功能上,主要偏向于害虫的诱杀,使用过程中密封效果不佳,雨水分离防护简单而造成内部残留溶液过多,昆虫废物残留严重,诱捕效果单方面受诱芯影响,并且无法大量捕捉活体虫的问题,因此需要对昆虫诱捕器进行结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干湿两用昆虫诱捕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市场上的昆虫诱捕器在使用中,密封效果不佳,雨水分离防护简单而造成内部残留溶液过多,昆虫废物残留严重,诱捕效果单方面受诱芯影响,并且无法大量捕捉活体虫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干湿两用昆虫诱捕器,包括诱芯悬挂架和筛孔,包括诱芯悬挂架和筛孔,所述诱芯悬挂架的底端连接有昆虫夹层架,所述昆虫夹层架的内部设置有色板固定夹层,且色板固定夹层的中部安置有交叉架,所述昆虫夹层架的底部设置有漏斗杯,且漏斗杯的底端连接有诱捕杯,所述筛孔分布于诱捕杯的底端,所述筛孔的底端设置有干湿两用调节架(旋转式),所述色板固定夹层的底端连接有夹持板,且夹持板的两侧安置有限位栓。优选的,所述诱芯悬挂架与昆虫夹层架之间为活动连接,且色板固定夹层的外部外壁与昆虫夹层架的内部内壁之间紧密贴合。优选的,所述昆虫夹层架与漏斗杯之间为活动连接,且漏斗杯与诱捕杯之间的中轴线相交。优选的,所述干湿两用调节架包括收集漏斗架、连接杆和扇形出口,所述干湿两用调节架的内部底端连接有扇形出口,且扇形出口的中部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顶端分布有收集漏斗架。优选的,所述连接杆与扇形出口之间的中心线相交,且干湿两用调节架通过连接杆与扇形出口构成旋转结构。优选的,所述限位栓与夹持板之间为螺纹连接,且色板固定夹层通过限位栓与夹持板构成拆卸结构。优选的,所述漏斗杯包括卡合架和密封架,所述漏斗杯的内部分布有卡合架,且卡合架的四周连接有密封架。优选的,所述诱捕杯包括圆槽架与杯口架,所述诱捕杯的内部固定有杯口架,且杯口架的四周设置有圆槽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专利技术的诱芯悬挂架与昆虫夹层架之间为活动连接,且色板固定夹层的外部外壁与昆虫夹层架的内部内壁之间紧密贴合,使得色板固定夹层和防护架防护安装在昆虫活动架之间,可将色板固定夹层中的透明PVC板制作成十字交叉,四块矩形板均有中空夹层,从而可根据所需诱捕昆虫喜好插入不同颜色色板(如黄板、蓝板、白板等),增加诱捕效率,当诱芯悬挂架与昆虫活动架在干诱捕器情况下进行适用时,可进行螺纹拆卸,捕捉完昆虫后,可以起到清理杂物的作用,湿诱捕器可以通过拆除诱芯悬挂架与防护架,拆下昆虫活动架;2、本专利技术的色板固定夹层通过限位栓与夹持板构成拆卸结构,有效的将防护架卡扣安装在昆虫活动架之间,可使色板固定夹层和防护架夹持安装在昆虫活动架之间,便于使用者手动拧动防护架之间的夹持板和限位栓,可对夹持板和限位栓进行拆卸,利于对昆虫活动架进行内部清理,同时给活体虫提供一个干燥干净的活动平台。3、本专利技术的收集漏斗架和扇形出口进行卡合,使得色板固定夹层安装在收集漏斗架和扇形出口之间,利用了部分昆虫的背地向光性,防止昆虫逃逸,当收集漏斗架和扇形出口进行卡合时,使得实心部分与上部分漏斗重合密封后,可以通过在其内装入凡士林或者冷冻液防腐捕杀昆虫,得到诱集的昆虫祥本;4、本专利技术的干湿两用调节架通过连接杆与扇形出口构成旋转结构,有效的将收集漏斗架旋转安装在连接杆和扇形出口之间,分别将收集漏斗架及连接杆组成在干湿两用调节架,收集漏斗架占据扇形出口,实心层边缘加有密封胶条,通过旋转干湿两用调节架达到干诱捕器和湿诱捕器功能的快速切换效果,且其整体可以进行螺旋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干湿两用调节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平台卡扣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昆虫罩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诱芯悬挂架;2、交叉架;3、色板固定夹层;4、昆虫夹层架;5、漏斗杯;6、诱捕杯;7、筛孔;8、干湿两用调节架;9、收集漏斗架;10、连接杆;11、扇形出口;12、限位栓;13、夹持板;14、卡合架;15、密封架;16、圆槽架;17、杯口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专利技术提供技术方案:干湿两用昆虫诱捕器,包括诱芯悬挂架1和筛孔7,诱芯悬挂架1的底端连接有昆虫夹层架4,昆虫夹层架4的内部设置有色板固定夹层3,且色板固定夹层3的中部安置有交叉架2,昆虫夹层架4的底部设置有漏斗杯5,且漏斗杯5的底端连接有诱捕杯6,诱芯悬挂架1与昆虫夹层架4之间为活动连接,且色板固定夹层3的外部外壁与昆虫夹层架4的内部内壁之间紧密贴合,通过将诱芯悬挂架1活动安装在昆虫夹层架4之间,使得交叉架2和色板固定夹层3防护安装在昆虫夹层架4之间,可将交叉架2中的透明PVC板制作成十字交叉,四块矩形板均有中空夹层,从而可根据所需诱捕昆虫喜好插入不同颜色色板如(黄板、蓝板、白板)等,增加诱捕效率,当诱芯悬挂架1与昆虫夹层架4在干诱捕器情况下进行适用时,可进行螺纹拆卸,捕捉完昆虫后,可以起到清理杂物的作用,湿诱捕器可以通过拆除诱芯悬挂架1与色板固定夹层3,拆下昆虫夹层架4,筛孔7分布于诱捕杯6的底端,筛孔7的底端设置有干湿两用调节架8,色板固定夹层3的底端连接有夹持板13,且夹持板13的两侧安置有限位栓12;昆虫夹层架4与漏斗杯5之间为活动连接,且漏斗杯5与诱捕杯6之间的中轴线相交,将漏斗杯5活动安装在昆虫夹层架4之间,使得诱捕杯6安装在漏斗杯5和昆虫夹层架4之间,能够将昆虫夹层架4、诱捕杯6和漏斗杯5进行整体卡扣;干湿两用调节架8包括收集漏斗架9、连接杆10和扇形出口11,干湿两用调节架8的内部底端连接有扇形出口11,且扇形出口11的中部设置有连接杆10,连接杆10的顶端分布有收集漏斗架9,通过将收集漏斗架9活动安装在干湿两用调节架8之间,使得扇形出口11活动安装在连接杆10之间,有效的将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干湿两用昆虫诱捕器,包括诱芯悬挂架(1)和筛孔(7),其特征在于:所述诱芯悬挂架(1)的底端连接有昆虫夹层架(4),所述昆虫夹层架(4)的内部设置有色板固定夹层(3),且色板固定夹层(3)的中部安置有交叉架(2),所述昆虫夹层架(4)的底部设置有漏斗杯(5),且漏斗杯(5)的底端连接有诱捕杯(6),所述筛孔(7)分布于诱捕杯(6)的底端,所述筛孔(7)的底端设置有干湿两用调节架(8),所述色板固定夹层(3)的底端连接有夹持板(13),且夹持板(13)的两侧安置有限位栓(12)。/n

【技术特征摘要】
1.干湿两用昆虫诱捕器,包括诱芯悬挂架(1)和筛孔(7),其特征在于:所述诱芯悬挂架(1)的底端连接有昆虫夹层架(4),所述昆虫夹层架(4)的内部设置有色板固定夹层(3),且色板固定夹层(3)的中部安置有交叉架(2),所述昆虫夹层架(4)的底部设置有漏斗杯(5),且漏斗杯(5)的底端连接有诱捕杯(6),所述筛孔(7)分布于诱捕杯(6)的底端,所述筛孔(7)的底端设置有干湿两用调节架(8),所述色板固定夹层(3)的底端连接有夹持板(13),且夹持板(13)的两侧安置有限位栓(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湿两用昆虫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诱芯悬挂架(1)与昆虫夹层架(4)之间为活动连接,且色板固定夹层(3)的外部外壁与昆虫夹层架(4)的内部内壁之间紧密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湿两用昆虫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昆虫夹层架(4)与漏斗杯(5)之间为活动连接,且漏斗杯(5)与诱捕杯(6)之间的中轴线相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湿两用昆虫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湿两用调节架(8)包括收集漏斗架(9)、连接杆(10)和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子舒陆温唐荣巫辅民段云博黎海霖黄宗优李洪汉郑霞林王小云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