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烟道耐火检测回风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9824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烟道耐火检测回风结构,涉及烟道检测技术领域,该烟道耐火检测回风结构包括用于放置烟道的窑炉;安装在窑炉一侧的喷火装置;安装在窑炉另一侧的排烟管;一端与排烟管接通且另一端与窑炉接通的回风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进入到排烟管内的烟气重新的回风到窑炉内,从而对烟气热量重新利用,节约能源;由于回风管与窑炉接通的位置位于所述喷火装置的下方的,因此能够对窑炉内部下侧补充热量,避免现有的窑炉由于火焰的热辐射自动上升而导致的下方热辐射不足,从而导致烟道受到的热辐射不均匀的情况,通过在窑炉下方注入烟气,也保证了窑炉内的热辐射均匀,使待检测的烟道受到的热辐射也保持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烟道耐火检测回风结构
本技术涉及烟道检测
,具体是一种烟道耐火检测回风结构。
技术介绍
烟道是废气和烟雾排放的管状装置,住宅烟道是指用于排除厨房烟气或卫生间废气的竖向管道制品,也称排风道、通风道、住宅排气道。现有的烟道耐火检测装置是将窑炉中的废气直接排出,因此不能很好的利用废气中的热量,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烟道耐火检测回风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烟道耐火检测装置是将窑炉中的废气直接排出,因此不能很好的利用废气中的热量,造成了能源的浪费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所述烟道耐火检测回风结构包括:用于放置烟道的窑炉;安装在窑炉一侧的喷火装置;安装在窑炉另一侧的排烟管;一端与排烟管接通且另一端与窑炉接通的回风管;其中,所述回风管与所述窑炉接通的位置位于所述喷火装置的下方。还包括调节阀门,所述调节阀门用于调节排烟管、回风管、新风管以及排风管的连通情况。所述调节阀门包括壳体、开设在壳体内的圆形腔和设置在圆形腔内的阀芯,所述阀芯的中点线与所述圆形腔的轴线重合设置且阀芯可沿着所述圆形腔的内壁转动,所述排烟管、回风管、新风管和排风管与所述圆形腔接通。所述阀芯由转动驱动机构驱动。所述转动驱动机构为设置在所述壳体外部的电机。所述排烟管、回风管、新风管和排风管按照90°圆心角间隔的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四个侧面处。所述新风管和排风管上分别安装有进风风机和排风风机。所述喷火装置包括燃料罐、与燃料罐接通的气化炉、与气化炉接通的混合阀、与混合阀接通的鼓风管、与鼓风管连接的鼓风机以及安装在所述窑炉内的喷火器,所述喷火器与所述混合阀接通。所述燃料罐上安装有电控阀门和压强传感器,所述气化炉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电控阀门、混合阀、压强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喷火器、进风风机、排风风机以及鼓风机上均安装有无线信号收发模块。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中进入到排烟管内的烟气重新的回风到窑炉内,从而对烟气热量重新利用,节约能源;2、由于回风管与窑炉接通的位置位于所述喷火装置的下方的,因此能够对窑炉内部下侧补充热量,避免现有的窑炉由于火焰的热辐射自动上升而导致的下方热辐射不足,从而导致烟道受到的热辐射不均匀的情况,通过在窑炉下方注入烟气,也保证了窑炉内的热辐射均匀,使待检测的烟道受到的热辐射也保持均匀。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调节阀门的阀芯状态改变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调节阀门的阀芯状态改变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现有的烟道耐火检测装置是将窑炉中的废气直接排出,因此不能很好的利用废气中的热量,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而在本技术中尤为重要的是,如图1所示,一种烟道耐火检测回风结构,包括用于放置烟道的窑炉1;安装在窑炉1一侧的喷火装置2;安装在窑炉1另一侧的排烟管3;一端与排烟管3接通且另一端与窑炉1接通的回风管4;其中,所述回风管4与所述窑炉1接通的位置位于所述喷火装置2的下方。当窑炉1内的烟气含量较少且氧气充足时,则如图1所示,此时的排烟管3是与窑炉1完全贯通的,因此进入到排烟管3内的烟气重新的回风到窑炉1内,从而对烟气热量重新利用,节约能源;并且由于回风管4与窑炉1接通的位置位于所述喷火装置2的下方的,因此能够对窑炉1内部下侧补充热量,避免现有的窑炉由于火焰的热辐射自动上升而导致的下方热辐射不足,从而导致烟道受到的热辐射不均匀的情况,通过在窑炉1下方注入烟气,也保证了窑炉1内的热辐射均匀,使待检测的烟道受到的热辐射也保持均匀。在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调节阀门5,所述调节阀门5用于调节排烟管3、回风管4、新风管6以及排风管8的连通情况,所述调节阀门5包括壳体51、开设在壳体51内的圆形腔52和设置在圆形腔52内的阀芯53,所述阀芯53的中点线与所述圆形腔52的轴线重合设置且阀芯53可沿着所述圆形腔52的内壁转动,所述排烟管3、回风管4、新风管6和排风管8与所述圆形腔52接通,所述阀芯53由转动驱动机构驱动,所述转动驱动机构为设置在所述壳体51外部的电机,所述排烟管3、回风管4、新风管6和排风管8按照90°圆心角间隔的设置在所述壳体51的四个侧面处,所述新风管6和排风管8上分别安装有进风风机7和排风风机9。通过外置的开关控制电机,从而控制阀芯53的位置,当阀芯的位置如图1所示时,此时烟气通过回风管4进入到窑炉1的下侧,保证窑炉1内的热量充足;当窑炉1内的烟气较多、氧气不足时,则再次控制阀芯53的位置,如图3所示,此时烟气通过排烟管3进入到圆形腔52的右侧内,而后烟气分流到排风管8内和回风管4内,分流到排风管8内的烟气被排走,实现窑炉1内的烟气量减少,分流到回风管4内的烟气再次进入到窑炉1内提供热量;与此同时,进风风机7将新风通过新风管6注入到圆形腔52的左侧内,新风同样的分流到排风管8内以稀释烟气,分流到回风管4内并进入窑炉1为窑炉1提供氧气;当窑炉1内烟气较多而氧气含量较少时,则如图2所示,烟气通过排烟管3进入到圆形腔52内并通过排风管8排走,而新风通过新风管6注入到圆形腔52内并通过回风管4进入到窑炉1内补充氧气。具体的,所述喷火装置2包括燃料罐27、与燃料罐27接通的气化炉24、与气化炉24接通的混合阀22、与混合阀22接通的鼓风管、与鼓风管连接的鼓风机23以及安装在所述窑炉1内的喷火器21,所述喷火器21与所述混合阀22接通。在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燃料罐27上安装有电控阀门26和压强传感器,所述气化炉24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电控阀门26、混合阀22、压强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喷火器21、进风风机7、排风风机9以及鼓风机23上均安装有无线信号收发模块。通过设置的无线信号收发模块,使无线信号收发模块接收信号后并传输至电控阀门26、混合阀22、喷火器21、进风风机7、排风风机9以及鼓风机23的开关控制器上,便于远程操作,也可以使压强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信号信息通过无线信号收发模块传至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上,便于人员的查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烟道耐火检测回风结构,其特征是,包括:/n用于放置烟道的窑炉(1);/n安装在窑炉(1)一侧的喷火装置(2);/n安装在窑炉(1)另一侧的排烟管(3);/n一端与排烟管(3)接通且另一端与窑炉(1)接通的回风管(4);/n其中,所述回风管(4)与所述窑炉(1)接通的位置位于所述喷火装置(2)的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烟道耐火检测回风结构,其特征是,包括:
用于放置烟道的窑炉(1);
安装在窑炉(1)一侧的喷火装置(2);
安装在窑炉(1)另一侧的排烟管(3);
一端与排烟管(3)接通且另一端与窑炉(1)接通的回风管(4);
其中,所述回风管(4)与所述窑炉(1)接通的位置位于所述喷火装置(2)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道耐火检测回风结构,其特征是,还包括调节阀门(5),所述调节阀门(5)用于调节排烟管(3)、回风管(4)、新风管(6)以及排风管(8)的连通情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烟道耐火检测回风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调节阀门(5)包括壳体(51)、开设在壳体(51)内的圆形腔(52)和设置在圆形腔(52)内的阀芯(53),所述阀芯(53)的中点线与所述圆形腔(52)的轴线重合设置且阀芯(53)可沿着所述圆形腔(52)的内壁转动,所述排烟管(3)、回风管(4)、新风管(6)和排风管(8)与所述圆形腔(52)接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烟道耐火检测回风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阀芯(53)由转动驱动机构驱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烟道耐火检测回风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转动驱动机构为设置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松华刘松敏朱洪彬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美龙达物联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