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CAN总线的低时延端对端通讯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192840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CAN总线的低时延端对端通讯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多个间隔层设备与CAN通讯网关通过CAN总线连接;所述的CAN通讯网关与外部设备通过低延时PHY以太网口或5G模组连接;所述的低延时是微秒级别延时的连接;所述间隔层设备与CAN通讯网关之间进行通讯时,采用优先级自动转换或智能调整CAN负载率的方法,使得通讯延时低于5ms。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标准CAN总线硬件底层协议,针对应用层制定标准协议,通过嵌入CPU软硬件优化,实现“低时延”和“端对端”通讯特性,又能解决“最后一公里通讯”数据高速通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CAN总线的低时延端对端通讯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通过CAN总线实现5G核心技术之一的“低时延、端对端”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技术、5G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对电力能源领域智能设备数据传输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中国5G供应商华为和中兴公司,均解决公共网络建设,低时延和端对端通讯是5G技术指标重要指标之一,5G提出了毫秒级的端到端时延要求,理想情况下端到端时延为1ms,典型端到端时延为5-10ms左右。“低时延和端对端”技术指标是实现电气工业控制、工业互联互通重要指标之一。针对电力二次设备实现“最后一公里通讯”新技术应用,特别针对电气设备终端的互联互通,实现“低时延、端对端”技术特性应用未提供解决方案。“4G改变生活,5G改变世界”,5G真正要改变是工业应用,真正落实到工业,才能真正改变世界。目前工业控制仍然以DCS为主,其主要原因,现场工业控制,需要低时延采集信号,快速决策执行,目前部分总线不满足“低时延”特性,即使5G基础设施通道达到“低时延”特性,但是“最后一公里通讯”通讯解决不了“低时延”,可能成为一个技术瓶颈。“低时延”和“端对端”特性通过“最后一公里通讯”传达到数字仪表、低压测量保护装置、电动机保护器、高压微机保护等,每个电力装备加一个5G模块实现“低时延”和“端对端”特性,这种方案存在经济成本代价太高和技术难题。每个终端加入5G模块,从经济成本分析,目前华为5G工业模组MH5000售价999元,大部分工业互联网厂家方案均购买5G模组件嵌入到相关产品中,对于市场价仅仅几百元~几千元电力数字仪表或者微机保护装置加入5G工业模组模块,实现5G“低时延、端对端”特性,经济成本太高,极难推广。每个终端设备加入5G模块,从技术层面分析,难度也很大、并且有不可靠因素在里面。根据我们现场经验看,许多配电设备安装地下室或者偏远工厂,有时候打电话就没有信号,5G比4G信号频率高,波长更短,穿透性更差,覆盖能力相对更差,5G信号更难覆盖。解决“最后一公里通讯”通讯现场总线方案有好多种,目前行业厂商有现成解决方案:RS485通讯、工业以太网技术、无线NB-IOT和LoRa、PROFIBUS-DP、华为PLC-IoT(电力载波)、DeviceNet等现场总线。这些现场总线均能解决通讯问题,但是针对5G特性:低时延、端对端通讯,均没有提及,也未有解决方案。工业以太网虽然数据量传输可以保证,但是现场不能把设备并联一根通信线连接,对节点较多情况,并且数据量不大设备,布线成本高、二次设备成本也高。PROFIBUS-DP和DeviceNet使用成本高,并且是德国西门子和美国Rockwell公司建立生态通讯平台,无自主知识产权。无线NB-IOT和LoRa通讯,针对工业现场复杂电磁环境和电信服务商信号弱问题,针对工业控制,不可靠,适用于类似电力抄表场合。华为PLC-IoT(电力载波)华为推出解决最后一公里通讯解决方案,但是未见世面产品供应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重点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通讯”的“低时延、端对端”通讯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CAN总线实现“低时延”和“端对端通讯”功能,解决5G物联网设备“低时延”传输到电力设备执行层,此协议CAN总线“低时延”特性,CAN总线协议层数据传输延迟要低于5ms。同时,本专利技术中电力二次设备具备“端对端通讯”能力,可以实现装置之间互联互通,快速打造分布式人工智能系统,去中心化的,快速的,低成本的控制集群思想。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基于CAN总线的低时延端对端通讯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多个间隔层设备与CAN通讯网关通过CAN总线连接;所述的CAN通讯网关与外部设备通过低延时PHY以太网口或5G模组连接;所述的低延时是指微秒级别的延时;所述间隔层设备与CAN通讯网关之间进行通讯时,采用优先级自动转换或智能调整CAN负载率的方法,使得通讯延时低于5ms。进一步的,所述的优先级自动转换方法包括:首先,装置根据传输数据特性,把功能码ID24~ID28按照优先级先划分1~15共15个优先级;根据功能需求,功能码不同,无论节点的地址高低,优先级最高故障事件数据最先被传输,如果多个设备同时发送故障事件,ID16~ID23是地址码,地址最小的节点最先被传输;间隔层设备上行数据具备优先级自动转换功能,在CAN总线上低优先级的数据,如果发送4次仍然未被传输,未传输后等待1ms,间隔层设备上行数据把优先级位即ID29最高位,由“1”置“0”后,此间隔层设备上行数据优先最高,在第5次或第6次传输数据时候此数据被传输出去。间隔层设备传输数据最多,并且优先级最低,“端对端”和“网关下行”数据优先级最高,但是数据量比较少,所以此两者数据传输不具备优先级反转功能。进一步的,所述的智能调整CAN负载率的方法包括:首先,通讯网关具备负载率统计功能,工程应用布线设计系统时,根据总线平均负载率和极限负载率情况,实时调整总线节点容量,并根据此数据参数调节节点个数,调整后台传输频次措施,保证总线负载率在30%以下;其次,通讯网关根据负载率情况,自动调节间隔层设备数据传输频次,针对遥测量数据传输,间隔层数据更新在1~2秒之间,如果出现负载率高于预定值时候,通讯网关暂停遥测数据传输,保证数据10秒内传输后台即可;最后,自动调整遥测数据主动传输突变量门槛,所述突变量门槛是指变动量百分比预设值,比如额定值是100V如果设置突变设置1%,也就是电压值大于101V或者小于99V,数据才会被传输,间隔层设备遥测量数据传输,根据突变量门槛主动上传,通讯网关会根据负载情况,传输指令,修改间隔层设备自动上传数据传输规则,提高遥测量突变门槛;如果数据波动低于设置门槛情况,通讯网关具备自动核算每个装置传输时间间隔,如果发现间隔层遥测量60秒未传输数据,通讯网关主动向间隔层要一次遥测数据。进一步的,所述CAN总线负载率的计算方法如下:通讯网关采用不过滤CAN总线数据,即通讯网关接收所有CAN总线数据,每次接收到一帧数据后,CAN芯片进入中断,进入中断后读取接收数据,CAN接收中断后,计算接收数据长度,1次中断按照156位计算,使用全局变量计算中断次数,使用一个计时器,计算10秒内共中断次数,按照10秒周期计算一次负载率。进一步的,CAN总线采用“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的非破坏性总线仲裁技术,当间隔层设备节点同时向总线发送信息时,优先级较低的节点会主动退出发送,优先级高节点不受影响地继续传输数据,节省总线仲裁时间;优先级高数据传输完毕,优先级较低的节点再次主动发送数据;CAN总线上数据传输优先级,根据ID号的决定,总线上ID值越小优先级最高,ID为零,优先级最高,29位全部是1,优先级最低。通讯网关下行ID码是1~255,即间隔层设备地址;间隔层设备“端对端”互联互通采用ID码是257~511,即间隔层地址+256;间隔层设备上行通讯网关数据ID号均大于1677216,即十六进制0x10000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CAN总线的低时延端对端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将多个间隔层设备与CAN通讯网关通过CAN总线连接;所述的CAN通讯网关与外部设备通过低延时PHY以太网口或5G模组连接;所述的低延时是指微秒级别的延时;/n所述间隔层设备与CAN通讯网关之间进行通讯时,采用优先级自动转换或智能调整CAN负载率的方法,使得通讯延时低于5ms。/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CAN总线的低时延端对端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将多个间隔层设备与CAN通讯网关通过CAN总线连接;所述的CAN通讯网关与外部设备通过低延时PHY以太网口或5G模组连接;所述的低延时是指微秒级别的延时;
所述间隔层设备与CAN通讯网关之间进行通讯时,采用优先级自动转换或智能调整CAN负载率的方法,使得通讯延时低于5ms。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CAN总线的低时延端对端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优先级自动转换方法包括:
首先,装置根据传输数据特性,把功能码ID24~ID28按照优先级先划分1~15共15个优先级;根据功能需求,功能码不同,无论节点的地址高低,优先级最高故障事件数据最先被传输,如果多个设备同时发送故障事件,ID16~ID23是地址码,地址最小的节点最先被传输;
间隔层设备上行数据具备优先级自动转换功能,在CAN总线上低优先级的数据,如果发送4次仍然未被传输,未传输后等待1ms,间隔层设备上行数据把优先级位即ID29最高位,由“1”置“0”后,此间隔层设备上行数据优先最高,在第5次或第6次传输数据时候此数据被传输出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CAN总线的低时延端对端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智能调整CAN负载率的方法包括:
首先,通讯网关具备负载率统计功能,工程应用布线设计系统时,根据总线平均负载率和极限负载率情况,实时调整总线节点容量,并根据此数据参数调节节点个数,调整后台传输频次措施,保证总线负载率在30%以下;
其次,通讯网关根据负载率情况,自动调节间隔层设备数据传输频次,针对遥测量数据传输,间隔层数据更新在1~2秒之间,如果出现负载率高于预定值时候,通讯网关暂停遥测数据传输,保证数据10秒内传输后台即可;
最后,自动调整遥测数据主动传输突变量门槛,所述突变量门槛是指变动量百分比预设值,间隔层设备遥测量数据传输,根据突变量门槛主动上传,通讯网关会根据负载情况,传输指令,修改间隔层设备自动上传数据传输规则,提高遥测量突变门槛;如果数据波动低于设置门槛情况,通讯网关具备自动核算每个装置传输时间间隔,如果发现间隔层遥测量60秒未传输数据,通讯网关主动向间隔层要一次遥测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CAN总线的低时延端对端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CAN总线负载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通讯网关采用不过滤CAN总线数据,即通讯网关接收所有CAN总线数据,每次接收到一帧数据后,CAN芯片进入中断,进入中断后读取接收数据,CAN接收中断后,计算接收数据长度,1次中断按照156位计算,使用全局变量计算中断次数,使用一个计时器,计算10秒内共中断次数,按照10秒周期计算一次负载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CAN总线的低时延端对端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CAN总线采用“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的非破坏性总线仲裁技术,当间隔层设备节点同时向总线发送信息时,优先级较低的节点会主动退出发送,优先级高节点不受影响地继续传输数据,节省总线仲裁时间;优先级高数据传输完毕,优先级较低的节点再次主动发送数据;CAN总线上数据传输优先级,根据ID号的决定,总线上ID值越小优先级最高,ID为零,优先级最高,29位全部是1,优先级最低;
通讯网关下行ID码是1~255,即间隔层设备地址;
间隔层设备“端对端”互联互通采用ID码是257~511,即间隔层地址+256;间隔层设备上行通讯网关数据ID号均大于1677216,即十六进制0x1000000,并且间隔层数据传输量最大,设置通讯网关下行协议优先级最高,“端对端”传输次之,间隔层上行协议优先级最低;为了保证间隔层上行协议中优先级较低节点能够传输至通讯网关,间隔层根据节点传送次数,会自动改变优先级,确保节点较低数据被传输,达到所有节点具备“低时延”特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CAN总线的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春华王志伟王世杰唐文正张文萍蔡元博袁彩蝶刘增辉马东祥陈西洋李东东吕向峰侯杰
申请(专利权)人:许昌中科森尼瑞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