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点的转发时延确定方法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19281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19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节点的转发时延确定方法,部署第一测试系统,以及第二测试系统,所述第一测试系统和所述第二测试系统中的测试仪表测量相同的端到端之间的业务时延;且所述第一测试系统比所述第二测试系统在所述端到端之间多部署了待测试节点时延的P节点;获取第一测试系统中的测试仪表记录的时延T1;以及第二测试系统中的测试仪表记录的时延T2;确定所述P节点的转发时延为T1‑T2‑T3;其中,T3为针对所述第一测试系统测试所述端到端之间的业务时延时所述使用的光纤的时延,与针对所述第二测试系统测试所述端到端之间的业务时延时所使用的光纤的时延的差值。该方法能够在低成本前提下,提高转发时延确定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节点的转发时延确定方法和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计算机应用
,特别涉及一种节点的转发时延确定方法和装置。
技术介绍
超低时延是5G关键特征之一,3GPP在TR38.913中对用eMBB和uRLLC的用户面和控制面时延指标要求进行了规范,要求eMBB业务的用户面时延小于4ms,控制面时延小于10ms,uRLLC业务的用户面时延小于0.5ms,控制面时延小于10ms。目前5G网络规范的业务时延指标是无线网络与承载网络共同承担的端到端时延指标要求。端到端时延等于传输时延、无线设备、承载设备和核心网设备的处理时延相加,其中传输时延和光纤传输距离相关,每km的光纤传输时延5μs。按照目前eCPRI接口的时延分配,前传时延约100μs量级,前传距离将为10~20km量级,目前承载节点的处理时延一般是20μs~50μs量级,这样在前传网络中需要引入承载设备进行组网时,要尽可能降低节点的时延处理能力,譬如10μs以内或更低。承载设备厂商引入各种技术,致力于降低节点转发时延,如何精确测试出分组网络设备节点转发时延至关重要。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节点的转发时延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n部署第一测试系统,以及第二测试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测试系统和所述第二测试系统中的测试仪表测量相同的端到端之间的业务时延;且所述第一测试系统比所述第二测试系统在所述端到端之间多部署了待测试节点时延的运营商核心设备P节点;/n针对第一测试系统测试所述端到端之间的业务时延时,获取第一测试系统中的测试仪表记录的时延T1;/n针对第二测试系统测试所述端到之间的业务时延时,获取第二测试系统中的测试仪表记录的时延T2;/n确定所述P节点的转发时延为T1-T2-T3;其中,T3为针对所述第一测试系统测试所述端到端之间的业务时延时所述使用的光纤的时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点的转发时延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部署第一测试系统,以及第二测试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测试系统和所述第二测试系统中的测试仪表测量相同的端到端之间的业务时延;且所述第一测试系统比所述第二测试系统在所述端到端之间多部署了待测试节点时延的运营商核心设备P节点;
针对第一测试系统测试所述端到端之间的业务时延时,获取第一测试系统中的测试仪表记录的时延T1;
针对第二测试系统测试所述端到之间的业务时延时,获取第二测试系统中的测试仪表记录的时延T2;
确定所述P节点的转发时延为T1-T2-T3;其中,T3为针对所述第一测试系统测试所述端到端之间的业务时延时所述使用的光纤的时延,与针对所述第二测试系统测试所述端到端之间的业务时延时所使用的光纤的时延的差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试系统与所述第二测试系统分别部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试系统和所述第二测试系统共用同一测试仪表,将所述第一测试系统中的所述端到端之间的链路与所述第二测试系统中的端到端之间的链路部署为主备链路;其中,针对第二测试系统测试所述端到之间的业务时延时,将所述第一测试系统中所述端到端之间的链路设置为故障。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部署所述第二测试系统中包括的两个运营商边缘设备PE节点相同时,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测试系统中的所述测试仪表进行自环测试时记录的业务时延T4;
确定所述PE节点的转发时延为(T2-T4-T5)/2;其中,T5为所述第二测试系统在测试所述端到端之间的业务时延时所使用的光纤的时延,与在进行自环测试时所使用的光纤的时延的差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使用确定的PE节点的转发时延评估所述PE节点的时延性能;
使用确定的P节点的转发时延评估所述P节点的时延性能。


6.一种节点的转发时延确定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娜李芳赵俊峰付易鹏张萌李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