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型高强度多功能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9249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18
一种轻型高强度多功能梯,其外立柱上具备多个补强区域,分别为拉手补强区域、弯折补强区域和底部补强区域;每一个补强区域对应的外立柱内部设有补强板。通过对目标补强区域进行设置补强板进行立柱强度的补强,能够使得多功能梯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低重量且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轻型高强度多功能梯
本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梯子,特别是一种轻型高强度多功能梯。
技术介绍
多功能梯子在日常生活和作中非常的常见,其特点是功能多样,可适用于多种场合,承重达120公斤至200公斤不等,尤其适合电信、移动、供电和灯饰等长期外带作业使用者。目前市面上的多功能梯子种类繁多,不一而足。为了既能够满足更大的承重需求,又达到ASNI苛刻的测试需要,梯子的立柱往往做的很厚。这样虽然能够满足承重更大,适合户外的作业需求,但是因为重量过重,难以长时间的携带在外,并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轻型高强度多功能梯,在不丧失原有梯子强度的基础上,减轻梯子的重量。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轻型高强度多功能梯,所述多功能梯包括内梯以及外梯,所述内梯包括内立柱以及连接在内立柱之间的内踏板;所述外梯包括外立柱以及连接在外立柱之间的外踏板;所述外梯的外立柱的横截面为C形,其具备一长边侧和两相对的短边侧;外梯的外立柱相对内梯的内立柱滑动连接;所述外立柱的上部设有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立柱上相对设所述拉手的位置设为拉手补强区域,该拉手补强区域上外立柱长边内侧设有补强板;所述多功能梯至上而下的第二块所述外踏板所在外立柱的位置为弯折补强区域,该弯折补强区域上外立柱长边内侧设有补强板;所述多功能梯至下而上的第一块和第二块外踏板所在外立柱的位置为底部补强区域,该底部补强区域上外立柱的长边内侧设有补强板,该底部补强区域上外立柱的两相对短边内侧各设有一补强板。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1.上述方案中,补强板的尺寸和多功能梯的尺寸成正比,多功能梯设计的越大,承重要求越高,则补强板的尺寸越大;这里的“尺寸”一词,代表了补强板的平面和厚度的大小。补强板的形状与外立柱的贴合面的形状对应,以便于更紧密的贴合。2.上述方案中,拉手补强区域、弯折补强区域和底部补强区域是经过多次测试后得到的梯子容易弯折的区域,但补强板的设置可以不局限于上述三个区域,对于需要梯子承重较大的应用领域,则可以在上述三个区域以外的其余区域增加补强板,以提高其对于梯子的补强作用。3.上述方案中,“至上而下”和“至下而上”的用词都是在梯子的工作状态下,即梯子正常使用时放置的状态下,从上开始往下数外踏板级数,或者从下往上数外踏板级数。如:多功能梯至下而上的第一块和第二块外踏板所在外立柱的位置,指的是梯子在正常工作状态放置时,从下往上开始数,第一块外踏板所在的区域和第二块外踏板所在区域的集合,为底部补强区域。本技术工作原理及优点如下:经过对梯子的立柱进行的大量测试,找出梯子立柱上易变形的目标部位,通过对梯子的特定目标部位进行补强,增加梯子立柱的强度,使之不易变形,在达到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减轻了梯子的重量,节约了材料成本。附图说明附图1为多功能梯正常工作状态下示意图;附图2为多功能梯补强区域示意图;附图3为多功能梯外立柱短边侧补强板安装示意图;附图4为多功能梯外立柱长边侧补强板安装示意图。以上附图中:1.外立柱;2.内立柱;3.外踏板;4.拉手补强区域;5.弯折补强区域;6.底部补强区域;7.补强板;8.长边内侧;9.短边内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参见附图1~附图4所示,一种轻型高强度多功能梯,多功能梯包括内梯以及外梯,内梯包括内立柱2以及连接在内立柱2之间的内踏板;外梯包括外立柱1以及连接在外立柱1之间的外踏板3;外梯的外立柱1的横截面为C形,其具备一长边侧和两相对的短边侧;外梯的外立柱1相对内梯的内立柱2滑动连接;外立柱1的上部设有拉手;外立柱1上相对设拉手的位置设为拉手补强区域4,该拉手补强区域4上外立柱长边内侧8设有补强板7;多功能梯至上而下的第二块所述外踏板3所在外立柱1的位置为弯折补强区域5,该弯折补强区域5上外立柱1长边内侧8设有补强板7;多功能梯至下而上的第一块外踏板3所在外立柱1的位置和第二块外踏板3所在外立柱1的位置为底部补强区域6,该底部补强区域6上外立柱1的长边内侧8设有补强板7,该底部补强区域6上外立柱1的两相对短边内侧9各设有一补强板7;特别的,“至上而下”和“至下而上”的用词都是在梯子的工作状态下,即梯子正常使用时放置的状态下,从上开始往下数外踏板3级数,或者从下往上数外踏板3级数。如:多功能梯至下而上的第一块和第二块外踏板3所在外立柱1的位置,指的是梯子在正常工作状态放置时,从下往上开始数,第一块外踏板3所在的区域和第二块外踏板3所在区域的集合,为底部补强区域6。优选的,底部补强区域6上在外立柱1长边内侧8所设置的补强板7长度横跨至下而上的第一外踏板3和第二外踏板3所在外立柱1的全部区域,而底部补强区域6上在外立柱1两相对短边内侧9设置多块补强板7,补强板7仅设置在外立柱1上设置外踏板3的区域部分,在该区域部分的外立柱1短边内侧9设置补强板7,而无需横跨两个外踏板3所包含的全部区域,这样满足补强效果的同时,也可以尽可能的节省材料,降低成本。所述补强板7与所述外立柱1固定连接,以加固外立柱1;所述补强板7的尺寸与所述多功能梯的尺寸成正比,其形状与所述外立柱1上的配合面对应,以便固定贴合。特别的,补强板7的尺寸和多功能梯的尺寸成正比,多功能梯设计的越大,承重要求越高,则补强板7的尺寸越大;这里的“尺寸”一词,代表了补强板7的平面和厚度的大小。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轻型高强度多功能梯,所述多功能梯包括内梯以及外梯,所述内梯包括内立柱(2)以及连接在内立柱之间的内踏板;所述外梯包括外立柱(1)以及连接在外立柱(1)之间的外踏板(3);所述外梯的外立柱(1)的横截面为C形,其具备一长边侧和两相对的短边侧;外梯的外立柱(1)相对内梯的内立柱(2)滑动连接;所述外立柱(1)的上部设有拉手;其特征在于:/n所述外立柱(1)上相对设所述拉手的位置设为拉手补强区域(4),该拉手补强区域(4)上外立柱(1)长边内侧(8)设有补强板(7);/n所述多功能梯至上而下的第二块所述外踏板(3)所在外立柱(1)的位置为弯折补强区域(5),该弯折补强区域(5)上外立柱(1)长边内侧(8)设有补强板(7);/n所述多功能梯至下而上的第一块和第二块外踏板(3)所在外立柱的位置为底部补强区域(6),该底部补强区域(6)上外立柱(1)的长边内侧(8)设有补强板(7),该底部补强区域(6)上外立柱(1)的两相对短边内侧(9)各设有一补强板(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轻型高强度多功能梯,所述多功能梯包括内梯以及外梯,所述内梯包括内立柱(2)以及连接在内立柱之间的内踏板;所述外梯包括外立柱(1)以及连接在外立柱(1)之间的外踏板(3);所述外梯的外立柱(1)的横截面为C形,其具备一长边侧和两相对的短边侧;外梯的外立柱(1)相对内梯的内立柱(2)滑动连接;所述外立柱(1)的上部设有拉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立柱(1)上相对设所述拉手的位置设为拉手补强区域(4),该拉手补强区域(4)上外立柱(1)长边内侧(8)设有补强板(7);
所述多功能梯至上而下的第二块所述外踏板(3)所在外立柱(1)的位置为弯折补强区域(5),该弯折补强区域(5)上外立柱(1)长边内侧(8)设有补强板(7);
所述多功能梯至下而上的第一块和第二块外踏板(3)所在外立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小燕杨燕清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飞华铝制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