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榫卯结构的装配式泵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75725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榫卯结构的装配式泵站,包括进口U型槽段、主站身段、出水池段以及出水连接段,所述进口U型槽段与所述主站身段一侧连接,所述主站身段通过一个出水管与所述出水池段连通,所述出水池段输出端与所述出水连接段连接;所述进口U型槽段、主站身段、出水池段以及出水连接段的各部件均为装配式的,各部分的的配件之间基于榫卯结构连接,在榫卯结构连接端面处还设置放入防水材料的孔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基于榫卯结构连接,连接紧凑,使配件之间的连接由原来的刚性连接变为柔性连接,可以承受更大的荷载和变形,止水孔道中充入防水材料,这样既解决柔性连接问题,还能实现防渗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榫卯结构的装配式泵站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利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榫卯结构的装配式泵站。
技术介绍
预制装配式结构是一种现代化的建筑结构模式,采用装配式结构,主要是通过厂商预定、现场组装的方式来完成建筑的主体结构,在一些施工条件不好的地带有着良好的适应性。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在建筑行业,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这为我国推广这种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装配式结构主要在于配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在建筑行业,榫卯结构为常见的木质连接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现代建筑领域应用榫卯原理主要为榫卯钢混结构。榫卯是极为精巧的专利技术,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钢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水利工程中的中小型闸、站数量众多、结构类型繁杂,虽然已做了许多工作、但距设计标准化、施工装配化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BIM技术的发展,为装配式中小型闸、站参数化、标准化设计应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目前,在水利工程
,比如泵站、水闸等很少使用装配式结构,基本都是使用混凝土现场浇筑一体成型,这种方式工期长、污染大、成本高、质量不容易控制。另外,如果中小型闸、站采用装配式,其配件之间主要采取湿连接的方式,即两构件之间通过焊接或机械连接在一起,而后再浇筑混凝土。这种连接方式的缺点是连接处存在二次浇筑,现浇工作量依然很大。常见的榫卯结构连接方式多使用于建筑木结构,不需要防水防渗,但是水利领域,装配式零件连接之间还需要考虑防渗问题。这也是水利行业装配式区别于建筑行业装配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同时也是水利工程装配式的难点。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榫卯结构的装配式泵站,将泵站改为装配式结构,而且各部件之间采用榫卯结构连接,连接紧凑,使配件之间的连接由原来的刚性连接变为柔性连接,可以承受更大的荷载和变形,装配完成后不需要进行二次浇注,在各部件连接位置设置止水孔道,止水孔道中充入防水物质,这样既解决柔性连接问题,还能实现止水防渗功能。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榫卯结构的装配式泵站,包括进口U型槽段、主站身段、出水池段以及出水连接段,所述进口U型槽段与所述主站身段一侧连接,所述主站身段通过一个出水管与所述出水池段连通,所述出水池段输出端与所述出水连接段连接;所述进口U型槽段包括由下至上分别设置的进口U型槽底板、进口U型槽左、右侧墙以及进口U型槽撑梁,进口U型槽底板与进口U型槽左侧墙、进口U型槽底板与进口U型槽右侧墙连接端均采用绳套结构连接;进口U型槽撑梁与进口U型槽左侧墙、进口U型槽撑梁与进口U型槽右侧墙连接端采用燕尾槽结构连接;所述主站身段包括由下至上分别设置的主站底板、主站侧墙A、至少一块主站侧墙B以及主站顶盖板,主站底板与主站侧墙A、主站侧墙A与主站侧墙B、主站侧墙B与主站顶盖板连接面均采用燕尾槽结构连接;所述出水池段包括由下至上分别设置的出水池底板、至少一块出水池侧墙A、出水池侧墙B,出水池底板与出水池侧墙A、出水池侧墙A与出水池侧墙B连接面均采用燕尾槽结构连接;所述出水连接段包括预制涵管和出水U型槽段,所述预制涵管一端与所述出水池段输出端连通,其另一端与所述出水U型槽段连通。进一步地,所述进口U型槽底板与进口U型槽左、右侧墙、主站底板与主站侧墙A、主站侧墙A与主站侧墙B、主站侧墙B与主站顶盖板、出水池底板与出水池侧墙A以及出水池侧墙A与出水池侧墙B连接面的两个连接端均向内凹陷形成贯通的孔道,所述孔道内放置有防水材料。进一步地,所述防水材料为在各配件安装的时候卡进孔道中的橡胶条或者配件连接好后从孔道一侧注入的聚氨酯胶粘剂。进一步地,所述进口U型槽左、右侧墙为结构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结构,所述主站侧墙A与主站侧墙B均为U形结构,其U形开口端与直角三角形进口U型槽左、右侧墙的直角边对应,所述直角三角形进口U型槽左、右侧墙的另一直角边与进口U型槽底板采用绳套结构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进口U型槽底板、进口U型槽左侧墙、进口U型槽右侧墙与主站身段接触处均向内凹陷形成条形槽,所述进口U型槽底板、进口U型槽左侧墙、进口U型槽右侧墙上的每个条形槽组合形成U形槽,所述主站身段与该U形槽对应位置的侧面也向内凹陷形成U形槽,所述进口U型槽段与所述主站身段连接时,所述对称设置的U形槽内放置U形橡胶止水带,且向U形槽内灌入沥青。进一步地,所述主站身段的主站底板上设置水泵,所述水泵连接所述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穿过主站身段的主站侧墙B并与出水池段的出水池侧墙A连通,所述出水池段输出端与所述出水U型槽段通过预制涵管连通。进一步地,所述主站侧墙A上设置有一对横梁,所述出水管固定于一对横梁之间。进一步地,所述主站侧墙B、出水池侧墙A上与所述出水管连接处设置有外径大于出水管的第一方形通孔,所述出水池侧墙A、出水U型槽上与所述预制涵管连接处设置外径大于预制涵管直径的第二方形通孔,当出水管与主站身段、出水池段连接时,所述第一方形通孔通过二期混凝土浇筑密封;当预制涵管与出水池段、出水U型槽段连接时,所述第二方形通孔也通过二期混凝土浇筑密封。进一步地,所述主站顶盖板上还固定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与所述水泵输入端连接。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将泵站设置为装配式的,分为进口U型槽段、主站身段、出水池段以及出水连接段4个部分,这样泵站拆装方便,不需要现场整体浇筑,工作量小。2、本专利技术将泵站的4个部分也设置成装配式的,4个部分的各个配件之间基于榫卯结构连接,包括绳套结构、燕尾槽结构连接,连接紧凑,使配件之间的连接由原来的刚性连接变为柔性连接,可以承受更大的荷载和变形。3、本专利技术在各个配件之间连接面上还设置贯穿的孔道,在孔道内加入防水物质,这样可以防止各部件装配后使用的过程中不出现渗水的情况,起到防渗作用。4、本专利技术在进口U型槽段、主站身段两个部分的连接处使用U形橡胶止水带并在U形槽内灌入沥青,可以防止进口U型槽段、主站身段之间渗水,而且还可以使进口U型槽段、主站身段之间可以上下运动轻微变形几毫米,柔性度更好,可以承载更大的荷载和变形。5、本专利技术在出水管与主站身段、出水管与出水池段、预制涵管与出水池段、预制涵管与出水U型槽段之间的连接处使用二期混凝土浇筑的目的在于:出水管、主站身段、出水池段、出水U型槽段均为刚性结构,其连接处很难保证密封连接,通过二期混凝土浇筑可以保证出水管与主站身段、出水池段之间,预制涵管与出水池段、出水U型槽段之间为密封状态不渗水。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基于榫卯结构的装配式泵站的总体组成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基于榫卯结构的装配式泵站的整体结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进口U型槽段拆分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主站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榫卯结构的装配式泵站,其特征在于,包括进口U型槽段(1)、主站身段(2)、出水池段(3)以及出水连接段(4),所述进口U型槽段(1)与所述主站身段(2)一侧连接,所述主站身段(2)通过一个出水管(206)与所述出水池段(3)连通,所述出水池段(3)输出端与所述出水连接段(4)连接;/n所述进口U型槽段(1)包括进口U型槽底板(101)、进口U型槽左、右侧墙(102、103)以及进口U型槽撑梁(104),进口U型槽底板(101)与进口U型槽左侧墙(102)、进口U型槽底板(101)与进口U型槽右侧墙(103)连接端均采用绳套结构连接;进口U型槽撑梁(104)与进口U型槽左侧墙(102)、进口U型槽撑梁(104)与进口U型槽右侧墙(103)连接端采用燕尾槽结构连接;/n所述主站身段(2)包括由下至上分别设置的主站底板(201)、主站侧墙A(202)、至少一块主站侧墙B(203)以及主站顶盖板(204),主站底板(201)与主站侧墙A(202),主站侧墙A(202)与主站侧墙B(203),主站侧墙B(203)与主站顶盖板(204)之间的连接面均采用燕尾槽结构连接;/n所述出水池段(3)包括由下至上分别设置的出水池底板(301)、至少一块出水池侧墙A(302)以及出水池侧墙B(303),出水池底板(301)与出水池侧墙A(302),出水池侧墙A(302)与出水池侧墙B(303)之间的连接面均采用燕尾槽结构连接;/n所述出水连接段(4)包括预制涵管(401)和出水U型槽段(402),所述预制涵管(401)一端与所述出水池段(3)输出端连通,其另一端与所述出水U型槽段(402)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榫卯结构的装配式泵站,其特征在于,包括进口U型槽段(1)、主站身段(2)、出水池段(3)以及出水连接段(4),所述进口U型槽段(1)与所述主站身段(2)一侧连接,所述主站身段(2)通过一个出水管(206)与所述出水池段(3)连通,所述出水池段(3)输出端与所述出水连接段(4)连接;
所述进口U型槽段(1)包括进口U型槽底板(101)、进口U型槽左、右侧墙(102、103)以及进口U型槽撑梁(104),进口U型槽底板(101)与进口U型槽左侧墙(102)、进口U型槽底板(101)与进口U型槽右侧墙(103)连接端均采用绳套结构连接;进口U型槽撑梁(104)与进口U型槽左侧墙(102)、进口U型槽撑梁(104)与进口U型槽右侧墙(103)连接端采用燕尾槽结构连接;
所述主站身段(2)包括由下至上分别设置的主站底板(201)、主站侧墙A(202)、至少一块主站侧墙B(203)以及主站顶盖板(204),主站底板(201)与主站侧墙A(202),主站侧墙A(202)与主站侧墙B(203),主站侧墙B(203)与主站顶盖板(204)之间的连接面均采用燕尾槽结构连接;
所述出水池段(3)包括由下至上分别设置的出水池底板(301)、至少一块出水池侧墙A(302)以及出水池侧墙B(303),出水池底板(301)与出水池侧墙A(302),出水池侧墙A(302)与出水池侧墙B(303)之间的连接面均采用燕尾槽结构连接;
所述出水连接段(4)包括预制涵管(401)和出水U型槽段(402),所述预制涵管(401)一端与所述出水池段(3)输出端连通,其另一端与所述出水U型槽段(40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榫卯结构的装配式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U型槽底板(101)与进口U型槽左、右侧墙(102、103),主站底板(201)与主站侧墙A(202),主站侧墙A(202)与主站侧墙B(203),主站侧墙B(203)与主站顶盖板(204),出水池底板(301)与出水池侧墙A(302)以及出水池侧墙A(302)与出水池侧墙B(303)连接面的两个连接端均向内凹陷形成贯通的孔道(6),所述孔道(6)内放置有防水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榫卯结构的装配式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材料为在各配件安装的时候卡进孔道(6)中的橡胶条或者配件连接好后从孔道(6)一侧注入的聚氨酯胶粘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榫卯结构的装配式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U型槽左、右侧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鹏飞王丽吴昌新陈坚王星梅郭瑞林旭陈冬冬李竞春邢杰
申请(专利权)人:淮安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