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柱距、大悬臂预应力砼盖梁的临时固定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175023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土木工程建设技术领域,特别是属于混凝土构件质量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小柱距、大悬臂预应力砼盖梁的临时固定方法,在半砼盖梁的小悬臂端位置布置预应力张拉的精轧螺纹筋,精轧螺纹筋的底端埋设在承台之中,精轧螺纹筋在小悬臂端位置向半砼盖梁施加与大悬臂端作用力相反的反作用力,使半砼盖梁通过立柱临时平衡;精轧螺纹筋在承台内的埋设长度大于40D。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是:通过千斤顶与预先埋设的精扎螺纹筋进行张拉的作用力,使得悬吊在空中的一端为大悬臂、另一端为小悬臂端的半砼盖梁需要在独柱上被平衡的砼结构本体,在不需另外搭设的临时支撑的工况下,达到临时平衡、固定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柱距、大悬臂预应力砼盖梁的临时固定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土木工程建设
,特别是属于混凝土构件质量监测
,具体是一种小柱距、大悬臂预应力砼盖梁的临时固定方法。
技术介绍
桥梁上部结构采用预制拼装形式是目前在城市施工中较为广泛的一种形式。特别是城市高架桥梁的建设。受运输及起重安装设备的制约,对桥梁的盖梁进行整体预制及安装,难度较大。同时,在城市建设中,土地资源极为宝贵。为了充分利用城市高架桥下的土地资源,形成地面道路的行车宽度,一般总把高架桥二墩柱间距离设计成较小,同时,为了加大高架桥的行车宽度,其盖梁又随高架桥的行车宽度而加长。所以,在城市高架桥梁的建设中,小柱距、大悬臂的盖梁结构因运而生。盖梁与双立柱间的拼装、链接形式有多种类。目前,在双立柱间采用各立柱相对独立安装半盖梁形式,最后通过砼湿接头的链接,通过预应力钢筋的张拉,形成整体盖梁是目前设计图纸采用形式较多的一类。由于一端为大悬臂半盖梁与独柱链接,在盖梁形成整体前,必须平衡与稳定,否则,将涉及到作业人员的安全与工程结构的安全。为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开始寻求一种利用现有设备与材料的情况下,依据平衡受力原理,寻求锚固点位,在不影响原结构受力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材料的特性,达到超大型结构的相对临时稳定。以达到结构整体能够安全、确保质量地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实施。同时,如何保证安全的前提条件下,优质、快速、经济地实现被吊一端为大悬臂半盖梁与独柱链接的超大结构,能够在空间相对稳定与安全及方便作业人员操作是施工技术人员需解决的问题。r>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小柱距、大悬臂预应力砼盖梁的临时固定方法,通过一般的小型千斤顶,作用在盖梁顶面结构上,张拉精扎螺纹钢筋;并通过精扎螺纹筋,把需求的平衡力传递至刚体较大的砼承台上。由于砼承台与桥梁的桩基础链接是永久结构,提供了一个极为庞大的受力点。利用该受力点,与永久立柱间产生的力矩,使之与因上部大悬臂而带来的不平衡力矩取得平衡。同时,利用精扎螺纹筋与相之配套的锚垫板与螺帽共同在承台内与砼形成锚固作用,以达到承台砼的重力与桩基抗拔力形成的受力点。使之与精扎螺纹筋形成较为理想的抗倾覆力矩。本专利技术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一种小柱距、大悬臂预应力砼盖梁的临时固定方法,所述预应力砼盖梁包括半砼盖梁,所述半砼盖梁支承在下方的立柱上,所述半砼盖梁的两侧为悬臂端,且位于外侧的大悬臂端大于内侧的小悬臂端,所述立柱的下方支承有承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半砼盖梁的所述小悬臂端位置布置预应力张拉的精轧螺纹筋,所述精轧螺纹筋的底端埋设在所述承台之中,所述精轧螺纹筋在所述小悬臂端位置向所述半砼盖梁施加与所述大悬臂端作用力相反的反作用力,使所述半砼盖梁通过所述立柱临时平衡;所述精轧螺纹筋在所述承台内的埋设长度大于40D。在所述精轧螺纹筋位于所述承台内的部分上设置有锚垫板与螺帽,所述螺帽与所述精轧螺纹筋螺纹配合固定并将所述锚垫板连成整体,所述锚垫板的尺寸满足于提高所述精轧螺纹筋所施加的反作用力的要求。所述精轧螺纹筋于所述半砼盖梁的顶面结构上进行张拉。所述精轧螺纹筋沿所述半砼盖梁的顺桥向间隔布置,所述精轧螺纹筋以中间为先由中间至两侧对称张拉。所述精轧螺纹筋的数量为单数。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通过千斤顶与预先埋设的精扎螺纹筋进行张拉的作用力,使得悬吊在空中的一端为大悬臂、另一端为小悬臂端的半砼盖梁需要在独柱上被平衡的砼结构本体,在不需另外搭设的临时支撑的工况下,达到临时平衡、固定的目的。安全、优质的完成砼结构的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盖梁与独柱成对的在空中的临时平衡与稳定,通过连接材料,使之形成链接,且临时结构的精扎螺纹筋材料与千斤顶设备,均可重复使用,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横断面布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纵断面布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如图1-3所示,图中各标记1-13分别表示为:半砼盖梁1、立柱2、精轧螺纹筋3、承台4、基础5、穿心千斤顶6、千斤顶支架7、螺帽8、锚垫板9、预埋钢管10、连接器11、锚垫板12、螺帽13。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小柱距、大悬臂预应力砼盖梁的临时固定方法用于实现预制盖梁分在单个立柱(独柱)上的平衡及相应的定位固定,以供后续工序的实施。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桥梁结构包括两段半砼盖梁1,两段半砼盖梁1之间留有一定间距,且两者之间的间距较小。在两段半砼盖梁1的下方分别设置有两根立柱2,两根立柱2分别一一对应并独立支承两段半砼盖梁1。在两根立柱2的底部设置有承台4,承台4用于支承立柱2,而在承台4的下方则设置有支承承台4的基础5。本实施例中的桥梁盖梁分段预制拼装固定方法的原理如下:如图1所示,由于半砼盖梁1两端的悬臂长度不同,盖梁断面形式的变化,以立柱2为支点,必将产生半砼盖梁1的不平衡。换而言之,若半砼盖梁1以自由状态设置在立柱2上时其会向一侧发生倾覆,以图2为例,半砼盖梁1的外侧悬臂端为大悬臂端,该大悬臂端位置会发生倾覆的情况。基于此,本实施例中的方法通过在半砼盖梁1相较于发生倾覆一侧的另一侧,即图2所示的半砼盖梁1的内侧的小悬臂端施加与所述大悬臂端作用力相反的反作用力,从而使半砼盖梁1以立柱2为支点达到相对平衡状态,满足其临时固定的需要。对于外力平衡力矩的施加,本实施例通过精轧螺纹筋3实现,具体而言: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两个半砼盖梁1的内侧的小悬臂端处分别设置有竖向的精轧螺纹筋3,精轧螺纹筋3的底端与承台4相连接固定,顶端在张拉后锚固在半砼盖梁1的顶面结构上。此时,由于精轧螺纹筋3在张拉后产生方向向下的反作用力并施加在半砼盖梁1的内侧悬臂端处,这样一来,该反作用力与半砼盖梁1外侧悬臂端的作用力以立柱2为支点相平衡,从而使半砼盖梁1得以在立柱2上保持相对平衡状态。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精轧螺纹筋3的锚固端位置,即其埋设在承台4内的部分设置有锚垫板12以及螺帽13,其中螺帽13螺纹配合固定在精轧螺纹筋3上,而锚垫板12则通过螺帽13与精轧螺纹筋3相连接构成整体。此时,由于锚垫板12为一板体结构,其具有一定的覆盖面因此其与承台4之间可向精轧螺纹筋3提供额外的锚固力,该锚固力即可作为精轧螺纹筋3向半砼盖梁1所施加的反作用力,从而提高精轧螺纹筋3的施力效果,保障半砼盖梁1的独柱平衡。此处着重需要说明的是,精轧螺纹筋3在承台4内的埋设长度大于40D,D为精轧螺纹筋3的直径。这是因为,在精轧螺纹筋3满足于其所需提供的反作用力的同时,需要保证其结构稳定且承台4的尺寸已定,因此精轧螺纹筋3在选型时不但考虑其强度是否满足其所需提供的反作用力的需要,还需综合考虑其下方的承台4的尺寸是否满足其埋设的要求,从而保证本实施例中临时固定方法的有效实行。此外额外需要说明的是,当精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柱距、大悬臂预应力砼盖梁的临时固定方法,所述预应力砼盖梁包括半砼盖梁,所述半砼盖梁支承在下方的立柱上,所述半砼盖梁的两侧为悬臂端,且位于外侧的大悬臂端大于内侧的小悬臂端,所述立柱的下方支承有承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半砼盖梁的所述小悬臂端位置布置预应力张拉的精轧螺纹筋,所述精轧螺纹筋的底端埋设在所述承台之中,所述精轧螺纹筋在所述小悬臂端位置向所述半砼盖梁施加与所述大悬臂端作用力相反的反作用力,使所述半砼盖梁通过所述立柱临时平衡;所述精轧螺纹筋在所述承台内的埋设长度大于40D。/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柱距、大悬臂预应力砼盖梁的临时固定方法,所述预应力砼盖梁包括半砼盖梁,所述半砼盖梁支承在下方的立柱上,所述半砼盖梁的两侧为悬臂端,且位于外侧的大悬臂端大于内侧的小悬臂端,所述立柱的下方支承有承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半砼盖梁的所述小悬臂端位置布置预应力张拉的精轧螺纹筋,所述精轧螺纹筋的底端埋设在所述承台之中,所述精轧螺纹筋在所述小悬臂端位置向所述半砼盖梁施加与所述大悬臂端作用力相反的反作用力,使所述半砼盖梁通过所述立柱临时平衡;所述精轧螺纹筋在所述承台内的埋设长度大于40D。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柱距、大悬臂预应力砼盖梁的临时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精轧螺纹筋位于所述承台内的部分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森华黄永春陈立生徐伟忠徐波万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