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沥青路面浅层融雪化冰系统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路面融雪化冰领域,尤其是一种沥青路面浅层融雪化冰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冬季道路积雪、结冰对交通通行有着严重的威胁,轻则造成交通拥堵,重则引发交通事故。目前道路除雪去冰方式主要有传统机械铲雪、融雪剂化雪和道路加热融雪等方式。其中,传统机械铲雪对交通影响大、效率低、可能破坏路面,融雪剂化雪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道路加热融雪化冰虽然建设成本较高,但是也最具发展前景。道路加热融雪化冰主要有电加热、流体管道加热、热管加热等方式。相较于电加热,流体管道加热常配合循环泵使用,具有较高的加热效率,还可以采用更为广泛多样的热源,但通常需要埋设大量的管道,管径较粗,且只能埋设较深层位,常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桥面。热管是一种传热性极好的人工构件,其充分利用了热传导原理与相变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透过热管将热源的热量迅速传递到用热部位,其导热能力超过任何已知金属,热管加热式路面融冰雪主要采用重力式热管。重力式热管由三部分组成:主体为一根封闭的金属管(管壳),内部空腔内有少量工作介质(工作液)和毛 ...
【技术保护点】
1.沥青路面浅层融雪化冰系统,包括路面结构、发热管道和供热装置,所述路面结构具有沥青面层,所述发热管道埋设于沥青面层内,并与供热装置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道的埋设深度为2.5~5cm,管径为2~5mm,管壁厚度大于0.3mm,发热管道材质的屈服强度大于160MPa,弹性模量为120~450GPa。/n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沥青路面浅层融雪化冰系统,包括路面结构、发热管道和供热装置,所述路面结构具有沥青面层,所述发热管道埋设于沥青面层内,并与供热装置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道的埋设深度为2.5~5cm,管径为2~5mm,管壁厚度大于0.3mm,发热管道材质的屈服强度大于160MPa,弹性模量为120~450GPa。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路面融雪化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道的材质为201不锈钢、316不锈钢、304不锈钢、430不锈钢、铜铝复合管材、铁铜复合材料或经防腐处理的碳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沥青浅层路面融雪化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道的材质为经退火处理的304不锈钢,弹性模量为120~220GPa。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浅层路面融雪化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道为若干热管单元,所述热管单元包括蒸发段和发热段,所述热管与供热装置之间设置有主热媒管,所述热管单元的发热段埋设于沥青材料面层内,所述热管单元的蒸发段与主热媒管间壁换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沥青路面浅层融雪化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单元为环路热管,所述环路热管包括发热回路、蒸发管、回液管和蒸发器,所述发热回路的两端分别与蒸发管以及回液管相连通,所述蒸发器与主热媒管隔离换热,所述蒸发管和回液管分别与蒸发器相连通,所述发热回路埋设于沥青面层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沥青路面浅层融雪化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单元为重力型环路热管,所述主热媒管埋设深度为20~60cm。
技术研发人员:张蓉,周水文,袁竹,张晓华,赵坤,袁婷君,李忠光,张光勇,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康宇医用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成都昊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