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17047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脱气装置,包括储水器,储水器内移动设置有活塞,活塞的外端面设置有活塞杆,该活塞杆上设置有升降驱动装置;储水器靠近上部的侧壁设置有排气口,该排气口连通于排气管,排气管上设置排气电动阀;储水器下部的一侧壁设置有进水口,该进水口连通于进水管,且进水管上设有进水电动阀,储水器下部的另一侧壁设置有出水口,该出水口连通于接管,且接管上设有出水电动阀。本发明专利技术装置可通过排气电动阀、出水电动阀、进水电动阀及升降驱动装置的配合实现储水器的抽水、储水器内海水的脱气及脱气海水的排出,有效防止大量气泡进入增压泵造成用户设备自动停机,给船舶用户造成不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脱气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液体脱气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船舶海水系统的脱气装置。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当动力设备在倒车的时候,或者在大风浪海况船舶剧烈摇动的时候,通海阀箱001附近会有大量的气泡在增压泵006的作用下被吸进通海阀箱001内。通海阀箱001作为海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排气性能直接影响海水系统的性能。目前广泛使用的排气方式就是通过安装在通海阀箱001顶部的透气管009、呼吸止回关闭阀010和透气管弯头011排气,而这种排气方式的排气效果较差,使得大量的气泡被增压泵006吸入,增压泵006瞬时吸不上水,从而导致海水系统温度骤然升高,出现用户设备自动停机(如主机、舵机、减摇鳍、空调机组等)的现象,这些设备的停机对海上执行任务、船员的舒适度都是一种极大的致命打击。其次,透气管弯头011通常距离基线BL的高度不小于两米。但经过长期运行后发现,这种排气方式在动力设备倒车的时候,又或者在大风浪海况船舶剧烈摇动的时候,透气管弯头011内会喷溅出大量裹挟着气泡的海水,增加了船舶及人员的不安全性,还污染了透气管弯头011周围的环境,给船员增添了维护工作量。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设计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气装置,通过在通海阀箱与增压泵之间设置本专利技术的脱气装置,有效将船舶倒车或大风浪海况下进入海水系统的气泡分离出来并排入大气中,防止这些气泡进入增压泵中,造成用户设备停机。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脱气装置,包括储水器,储水器内移动设置有活塞,活塞的外端面设置有活塞杆,该活塞杆上设置有升降驱动装置;储水器靠近上部的侧壁设置有排气口,该排气口连通于排气管,排气管上设置排气电动阀;储水器下部的一侧壁设置有进水口,该进水口连通于进水管,且进水管上设有进水电动阀,储水器下部的另一侧壁设置有出水口,该出水口连通于接管,且接管上设有出水电动阀,升降驱动装置、排气电动阀、进水电动阀和出水电动阀均与控制面板电联接。本专利技术装置可通过排气电动阀、出水电动阀、进水电动阀及升降驱动装置的配合实现储水器的抽水、储水器内海水的脱气及脱气海水的排出,有效防止大量气泡进入增压泵造成用户设备自动停机,给船舶用户造成不便。进一步地,升降驱动装置包括驱动件和两个升降平台,一个升降平台设置在活塞杆上,另一个升降平台设置在驱动件上,两个升降平台之间还设置有多组铰接连杆,相邻两组铰接连杆呈上下布置,且相邻两组铰接连杆的端头铰接,所述铰接连杆包括交叉布置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且第一连杆的中部和第二连杆的中部通过轴销连接,使得活塞杆的上下运动安全可靠。进一步地,驱动件为升降电机或气缸,便于用户根据需要自行选择。进一步地,升降驱动装置为升降电机或气缸,便于用户自行选择驱动方式,以实现活塞杆及活塞的上下运动。进一步地,排气管上还设置有排气阀,具有防倒吸、防喷水的功能。进一步地,接管连通于蓄水池,蓄水池下部的一侧壁设置有排水口,该排水口连通于排水管,排水管上设有排水电动阀,以通过储存脱气后的海水实现脱气海水的源源不断,防止用户设备缺水带来的不便,严重时甚至造成用户设备损坏。进一步地,进水管和排水管上均设有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以检测水流压力和流量。进一步地,储水器底部和蓄水池底部均设有泄水口,泄水口连通于泄水管,该泄水管上设有泄水电动阀,以便于本专利技术长期搁置时,排出本专利技术内的海水。进一步地,电动阀为档位可调电动阀,以便于调节电动阀的开口度。进一步地,控制面板还与动力设备、增压泵及船舶气象水文环境观测设备电联接,以便本专利技术与动力设备、增压泵及船舶气象水文环境观测设备的运行联动,及时打开或关闭本专利技术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脱气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脱气装置通过排气电动阀、出水电动阀、进水电动阀及升降驱动装置的配合实现储水器的抽水、储水器内海水的脱气及脱气海水的排出,有效防止大量气泡进入增压泵造成用户设备自动停机,给船舶用户造成不便;蓄水池的设置有效保证用户设备有源源不断的已脱气的海水供使用,防止主机由于供水不足导致停机;排气阀的设置可防止海水从排气管溢出污染环境;最后,本专利技术装置可与动力装置、增压泵及船舶气象水文环境观测设备进行联动,以便在船舶倒车或大风浪海况状态下打开本专利技术装置,船舶正车且风平浪静状态下关闭本专利技术装置,选用原有排气方式排出极少量气泡。本专利技术不仅具有全自动脱气的功能,有效防止海水中的大量气泡进入增压泵中造成用户设备停机,也免去了船员的维护工作,降低了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脱气装置安装于海水系统上的工作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脱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脱气装置推进状态的工作原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控制部分的原理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通海阀箱001,通海阀002,海水粗滤器003,截止阀004,法兰间铁合金牺牲阳极005,增压泵006,海水管007,旁通管008,透气管009,呼吸止回关闭阀010,透气管弯头011,升降驱动装置10,驱动件11,升降平台12,铰接连杆13,第一连杆13a,第二连杆13b,轴销14,储水器21,活塞杆22,活塞23,蓄水池31,进水管41,排气管42,接管43,排水管44,泄水管45,海水精滤器51,排气阀52,电动阀53,排气电动阀53a,进水电动阀53b,出水电动阀53c,排水电动阀53d,泄水电动阀53e,旁通电动阀53f,高液位传感器61a、61b,中液位传感器62a、62b,低液位传感器63a、63b,压力传感器64,流量传感器65,控制面板71,控制触摸屏72,电源进线73a,远程运行状态显示及综合故障报警信号线74b,动力设备连接信号线75b,气象水文观测设备连接信号线76b,增压泵连接信号线77b,升降驱动装置控制信号线78a,升降驱动装置状态信号线78b,电动阀控制信号线79a,电动阀状态信号线79b,高液位传感器状态信号线710b,中液位传感器状态信号线711b,低液位传感器状态信号线712b,压力传感器状态信号线713b,流量传感器状态信号线714b。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至图4。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脱气装置,该脱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脱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气装置包括储水器(21),储水器(21)内移动设置有活塞(23),活塞(23)的外端面设置有活塞杆(22),该活塞杆(22)上设置有升降驱动装置(10);所述储水器(21)靠近上部的侧壁设置有排气口,该排气口连通于排气管(42),所述排气管(42)上设置排气电动阀(53a);所述储水器(21)下部的一侧壁设置有进水口,该进水口连通于进水管(41),且进水管(41)上设有进水电动阀(53b),所述储水器(21)下部的另一侧壁设置有出水口,该出水口连通于接管(43),且接管(43)上设有出水电动阀(53c),所述升降驱动装置(10)、排气电动阀(53a)、进水电动阀(53b)和出水电动阀(53c)均与控制面板(71)电联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脱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气装置包括储水器(21),储水器(21)内移动设置有活塞(23),活塞(23)的外端面设置有活塞杆(22),该活塞杆(22)上设置有升降驱动装置(10);所述储水器(21)靠近上部的侧壁设置有排气口,该排气口连通于排气管(42),所述排气管(42)上设置排气电动阀(53a);所述储水器(21)下部的一侧壁设置有进水口,该进水口连通于进水管(41),且进水管(41)上设有进水电动阀(53b),所述储水器(21)下部的另一侧壁设置有出水口,该出水口连通于接管(43),且接管(43)上设有出水电动阀(53c),所述升降驱动装置(10)、排气电动阀(53a)、进水电动阀(53b)和出水电动阀(53c)均与控制面板(71)电联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脱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驱动装置(10)包括驱动件(11)和两个升降平台(12),所述一个升降平台(12)设置在活塞杆(22)上,另一个升降平台(12)设置在驱动件(11)上,所述两个升降平台(12)之间还设置有多组铰接连杆(13),相邻两组铰接连杆(13)呈上下布置,且相邻两组铰接连杆(13)的端头铰接,所述铰接连杆(13)包括交叉布置的第一连杆(13a)和第二连杆(13b),且第一连杆(13a)的中部和第二连杆(13b)的中部通过轴销(14)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方钟广军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