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组摞机及其组摞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169564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动组摞机及其组摞方法,其中,自动组摞机包括机架、移动小车、吊具、台秤、翻转台、存料位、隔板存放位以及主控系统;其中,吊具安装于移动小车,移动小车活动安装于机架,台秤、翻转台、隔板存放位以及存料位安装于机架内,并位于移动小车的下方。移动小车、吊具、台秤、翻转台均与主控系统通信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自动组摞机及其组摞方法能够有效减小劳动工作量,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良率和操作安全系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组摞机及其组摞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管材自动化生产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自动组摞机及其组摞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精密铜管延压加工主要通过人工进行操作,将铜管的管头插入到缠绕机的卷筒夹紧处进行缠绕,分成所需的成品料盘,进行手动打取铜带;然后通过卸料小车将成品料运送到翻转台处,辅助的操作人员利用悬臂吊设备,将成品料盘从翻转台处手动调运到称重台进行称重,进行重量记录再吊起;根据料品好坏,放到指定位置上,手动放置隔板垫。然而,上述的操作方式基本上都是通过人工手动进行操作,整个操作过程6分钟左右就会重复操作一次,如此,一个班下来就需要230次左右的重复工作,工作劳动量大。此外,操作过程中由于吊具是通过人工手动进行控制,容易出现打滑、摔料等操作失误,造成产品报废,而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重要的是,因生产的全过程均需要人工操作,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有效减小劳动工作量,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良率和操作安全系数的自动组摞机及其组摞方法。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自动组摞机,其包括:机架、移动小车、吊具、台秤、翻转台、存料位、隔板存放位以及主控系统;所述吊具安装于所述移动小车,所述移动小车活动安装于所述机架,所述台秤、所述翻转台、所述隔板存放位以及所述存料位安装于所述机架内,并位于所述移动小车的下方;所述移动小车、所述吊具、所述台秤、所述翻转台均与所述主控系统通信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翻转台处设有光电自动感应检测器,所述光电自动感应检测器与所述主控系统通信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机架的顶部设有两平行设置的第一导轨以及两齿条,每一所述齿条位于每一所述第一导轨的内侧。进一步地,所述移动小车包括移动平台以及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安装于所述移动平台,所述移动平台对应两齿条以及两第一导轨的位置分别安装有多个齿轮以及多个第一滑块,每一个所述齿轮与每一所述齿条啮合,多个所述第一滑块滑动安装于两所述第一导轨;且所述第一伺服电机与其中一个所述齿轮机械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移动平台上活动安装有移动座,所述移动平台上设有两条平行的第二导轨,两所述第二导轨均与两所述第一导轨垂直;所述移动座的底部对应两第二导轨的位置均设有第二滑块,每一所述第二滑块滑动安装于每一所述第二导轨;所述移动座上安装有第二伺服电机,所述第二伺服电机与所述移动座机械连接,所述吊具活动安装于所述移动座上。进一步地,所述吊具包括垂直支架、丝杆以及抓手;所述垂直支架包括顶板、底板以及两第三导轨;两所述第三导轨分别连接在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的两端,且两所述第三导轨平行设置;两所述第三导轨与两所述第二导轨垂直,与两所述第一导轨空间垂直;所述丝杆的上端安装于所述顶板,下端安装于所述底板,且所述丝杆位于两所述第三导轨之间,与两所述第三导轨平行设置;所述抓手安装于所述底板,且所述抓手设有多个吸盘。进一步地,所述移动座上安装有第三伺服电机,所述第三伺服电机与所述丝杆机械连接;所述移动座对应两所述第三导轨的位置安装有第三滑块,每一所述第三滑块对应滑动安装于每一所述第三导轨。进一步地,所述自动组摞机设置有六个存料位并排设置,三个所述存料位为一组,所述隔板存放位设置在两组所述存料位之间,且有两个所述存料位为不合格存料位,其余四个为合格存料位。进一步地,所述自动组摞机设置有两个翻转台,所述台秤位于两个所述翻转台之间。本专利技术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组摞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上述的自动组摞机,包括以下步骤:操作人员将完成检查后的成品料盘翻转至翻转台,当光电自动感应检测器检测到翻转台上的成品料盘后,发送信号至主控系统,移动小车以及吊具开始工作;移动小车收到指令后,由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二伺服电机驱动吊具走到翻转台处,再由第三驱动电机驱动抓手进行夹取成品料盘,然后再输送到台秤,由台秤对成品料盘进行称重;称重完成后,经过主控系统与预设值进行判断,再通过抓手进行抓取,将合格的成品料盘输送至合格存料位,不合格的成品料盘输送至不合格存料位,对成品料盘进行自动组摞;最后,主控系统再控制抓手走到隔板存放位抓取隔板,然后将隔板放到合格的成品料盘上方,完成后恢复到初始位置,等待重复下个动作。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自动组摞机及其组摞方法通过设置移动小车、吊具、台秤和翻转台与主控系统通信连接,整个组摞的过程由主控系统进行控制,从而有效保证精度,且操作安全性高。此外,有效提高系统的智能化生产,减少人工干预,节约人力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良率。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不应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本专利技术自动组摞机的立体图;图2:本专利技术自动组摞机的局部放大图;图3:本专利技术移动小车和吊具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自动组摞机包括机架1、移动小车2、吊具3、台秤4、翻转台5、存料位6、隔板存放位7以及主控系统;其中,吊具3安装于移动小车2,移动小车2活动安装于机架1,台秤4、翻转台5、隔板存放位7以及存料位6安装于机架1内,并位于移动小车2的下方。移动小车2、吊具3、台秤4、翻转台5均与主控系统通信连接。具体的,存料位6用以储存成品料盘A,隔板存放位7用以存放隔板B,台秤4用以对成品料盘A进行称重,再通过主控系统进行判断成品料盘A是否合格。进一步,翻转台5处设有光电自动感应检测器,且光电自动感应检测器与主控系统通信连接。如图1至图3所示,机架1的顶部设有两平行设置的第一导轨8以及两齿条9,其中,每一齿条9位于每一第一导轨8的内侧。移动小车2包括移动平台10以及第一伺服电机11;其中,第一伺服电机11安装于移动平台10。进一步,移动平台10对应两齿条9以及两第一导轨8的位置还分别安装有多个齿轮12以及多个第一滑块13,每一个齿轮12与每一齿条9啮合,多个第一滑块13滑动安装于两第一导轨8;且第一伺服电机与其中一个齿轮12机械连接。此外,移动平台10上活动安装有移动座14,具体为:移动平台10上设有两条平行的第二导轨15,且两条第二导轨15均与两条第一导轨8垂直;移动座14的底部对应两第二导轨15的位置均设有第二滑块16,每一第二滑块16滑动安装于每一第二导轨15。移动座14上安装有第二伺服电机17,第二伺服电机17与移动座14机械连接,吊具3活动安装于移动座14上。通过第一伺服电机11驱动移动平台10沿两第一导轨8来回移动,从而带动吊具3沿两第一导轨8来回移动,实现吊具3的前、后移动;再通过第二伺服电机17驱动移动座14沿两条第二导轨15来回移动,从而带动吊具3沿两第二导轨15来回移动,实现吊具3的左、右移动,使得吊具3可以在存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组摞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移动小车、吊具、台秤、翻转台、存料位、隔板存放位以及主控系统;所述吊具安装于所述移动小车,所述移动小车活动安装于所述机架,所述台秤、所述翻转台、所述隔板存放位以及所述存料位安装于所述机架内,并位于所述移动小车的下方;所述移动小车、所述吊具、所述台秤、所述翻转台均与所述主控系统通信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组摞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移动小车、吊具、台秤、翻转台、存料位、隔板存放位以及主控系统;所述吊具安装于所述移动小车,所述移动小车活动安装于所述机架,所述台秤、所述翻转台、所述隔板存放位以及所述存料位安装于所述机架内,并位于所述移动小车的下方;所述移动小车、所述吊具、所述台秤、所述翻转台均与所述主控系统通信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组摞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台处设有光电自动感应检测器,所述光电自动感应检测器与所述主控系统通信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组摞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的顶部设有两平行设置的第一导轨以及两齿条,每一所述齿条位于每一所述第一导轨的内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组摞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小车包括移动平台以及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安装于所述移动平台,所述移动平台对应两齿条以及两第一导轨的位置分别安装有多个齿轮以及多个第一滑块,每一个所述齿轮与每一所述齿条啮合,多个所述第一滑块滑动安装于两所述第一导轨;且所述第一伺服电机与其中一个所述齿轮机械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组摞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平台上活动安装有移动座,所述移动平台上设有两条平行的第二导轨,两所述第二导轨均与两所述第一导轨垂直;所述移动座的底部对应两第二导轨的位置均设有第二滑块,每一所述第二滑块滑动安装于每一所述第二导轨;所述移动座上安装有第二伺服电机,所述第二伺服电机与所述移动座机械连接,所述吊具活动安装于所述移动座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组摞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吊具包括垂直支架、丝杆以及抓手;所述垂直支架包括顶板、底板以及两第三导轨;两所述第三导轨分别连接在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的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晓宋喜茜孙新春蒋琳杜志勋张抗抗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龙丰精密铜管有限公司广东龙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