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罐主体和盖的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6755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0: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罐。罐包括:罐主体,其收纳液体;以及盖,其覆盖所述罐主体的上侧。所述罐主体包含:大气连通孔,其具有在所述罐主体的上表面开口的开口部;以及台阶部,其自所述开口部的周围下挖而成。所述盖包含凹部,该凹部形成于所述盖的下表面且与所述开口部相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备罐主体和盖的罐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收纳液体的罐。
技术介绍
日本特开平10-95128号公报记载有一种收纳液体、且进行液体的流入、流出的罐。在该罐中,为了无论液体的量如何变化都将内压保持为恒定(大气压),从而设有用于将罐内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孔。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上述罐中,存在如下情况:若液体浸入大气连通孔,则液体堵塞大气连通孔,罐内与大气阻断而无法将内压保持为恒定。因此,大气连通孔的开口部配置在收纳于罐内的液体不会浸入的位置。然而,即使如上所述地在收纳于罐内的液体不会浸入的位置配置大气连通孔的开口部,也存在附着于罐的盖的液体浸入大气连通孔的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液体向大气连通孔浸入的罐。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罐包括:罐主体,其收纳液体;以及盖,其覆盖所述罐主体的上侧。所述罐主体包含:大气连通孔,其具有在所述罐主体的上表面开口的开口部;以及台阶部,其自所述开口部的周围下挖而成。所述盖包含凹部,该凹部形成于所述盖的下表面且与所述开口部相对。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液体向大气连通孔浸入。附图说明图1是设有实施方式的罐的打印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罐的立体图。图3是罐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沿着图2的A-A线的剖视图。图5是沿着图2的A-A线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6是罐主体的主要部位放大俯视图。图7是罐的盖的主要部位放大俯视图。图8是表示凹部的俯视形状的变形例的图。图9是表示凹部的截面形状的变形例的图。图10是表示凹部的截面形状的另一变形例的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以下详细描述中,出于解释的目的,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明确地理解所公开实施例。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其他情况下,为了简化附图,示意性地示出了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应注意的是,对所有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和组件标注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并进行表示,并且省略或简化对这些部件和组件的说明。另外,应注意的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因此与实际不同。图1是设有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罐21的打印装置(printingapparatus)1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罐21的立体图。图3是罐21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沿着图2的A-A线的剖视图。图5是沿着图2的A-A线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6是罐主体41的主要部位放大俯视图。图7是罐21的盖42的主要部位放大俯视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图1的纸面正交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将纸面表面方向设为前方。另外,将图1中的纸面的上下左右设为上下左右方向。在此,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为铅垂方向。在图1~图10中,由RT表示右方向,由LT表示左方向,由UP表示上方向,由DN表示下方向,由FR表示前方向,由RR表示后方向。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包括打印部(printer)2、墨供给部3以及控制部4。打印部2具有喷墨头(未图示),自喷墨头向纸张喷出墨而打印图像。墨供给部3对墨进行搅拌,并且向打印部2供给墨。墨供给部3包括墨盒11和搅拌部(agitator)12。在此,打印装置1中用于打印的墨为颜料墨,若被放置则可能产生颜料颗粒的沉淀。例如,打印装置1中用于打印的墨为含有作为磁性体的金属颗粒的MICR(MagneticInkCharacterReader)墨。墨的颜料颗粒的沉淀导致喷墨头的喷出不良、喷出的墨的浓度不均匀等问题。由于墨的颜料颗粒可能在墨盒11中沉淀,因此,在打印装置1中,设为在搅拌部12进行墨的搅拌,使得在颜料颗粒沉淀的情况下消除该颜料颗粒的沉淀。墨盒11收纳有颜料墨,该颜料墨是打印部2进行打印所使用的墨。墨盒11构成为相对于打印装置1能够装卸。搅拌部12自墨盒11获取墨,并对获取到的墨进行搅拌。另外,搅拌部12将搅拌后的墨向打印部2供给。搅拌部12包括罐21、大气开放管22、空气过滤器23、墨转移管24、墨流出管25、墨转移阀26、搅拌阀27、泵28、墨供给管29以及墨供给阀30。罐21为了搅拌自墨盒11获取到的墨从而对该墨进行收纳。罐21的详细内容在后进行叙述。大气开放管22形成用于使罐21向大气开放的空气的流路。使罐21向大气开放是为了无论罐21内的墨的量如何变化都将内压保持为恒定(大气压)。大气开放管22的一端连接于罐21,大气开放管22的另一端经由空气过滤器23通往大气。空气过滤器23防止空气中的灰尘等向大气开放管22进入。墨转移管24将墨盒11和罐21之间连接。墨转移管24构成作为自墨盒11向罐21转移墨的路径的转移路径Rt。墨流出管25将罐21和墨转移管24之间连接。由墨流出管25和墨转移管24的比连接有墨流出管25的地点靠罐21侧的部分构成搅拌路径Rs。搅拌路径Rs为使墨自罐21流出且返回到罐21的路径。墨转移阀26打开关闭墨转移管24内的墨的流路。墨转移阀26配置于墨转移管24的比连接有墨流出管25的地点靠墨盒11侧的部分。搅拌阀27打开关闭墨流出管25内的墨的流路。墨转移阀26和搅拌阀27对转移路径Rt和搅拌路径Rs中的、开通的路径进行切换。具体而言,通过打开墨转移阀26、且关闭搅拌阀27,从而成为转移路径Rt开通、搅拌路径Rs关闭的状态。另外,通过关闭墨转移阀26、且打开搅拌阀27,从而成为搅拌路径Rs开通、转移路径Rt关闭的状态。泵28通过以经由搅拌路径Rs使墨自罐21流出并返回到罐21的方式输送墨,从而对罐21内的墨进行搅拌。另外,泵28还用于自墨盒11向罐21转移墨。泵28配置于转移路径Rt与搅拌路径Rs之间的共用部分。具体而言,泵28配置于墨转移管24的比连接有墨流出管25的地点靠罐21侧的部分。墨供给管29将罐21和打印部2之间连接。墨供给阀30打开关闭墨供给管29内的墨的流路。在打开墨供给阀30时,自罐21向打印部2供给墨。控制部4控制打印装置1的各部的动作。控制部4构成为包括CPU、RAM、ROM、硬盘等。接着,对罐21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图5所示,罐21包括罐主体41和盖42。罐主体41收纳自墨盒11转移来的墨。罐主体41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罐主体41具有墨收纳部51。墨收纳部51为收纳墨(液体)的部分。墨收纳部51通过自罐主体41的上表面41a下挖而形成。在罐主体41的右侧部设有墨流入口52。墨流入口52用于将墨转移管24与罐主体41连接。在墨流入口52形成有墨流入孔53。墨流入孔53与墨收纳部51连通,而使墨自墨转移管24经由墨流入孔53向墨收纳部51流入。在罐主体41的左侧部设有墨流出口56、墨供给口57以及大气开放口58。墨流出口56用于将墨流出管25与罐主体41连接。在墨流出口56形成有墨流出孔59。墨流出孔59与墨收纳部51连通,而使墨自墨收纳部51经由墨流出孔59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罐,其中,/n该罐包括:/n罐主体,其收纳液体;以及/n盖,其覆盖所述罐主体的上侧,/n所述罐主体包含:/n大气连通孔,其具有在所述罐主体的上表面开口的开口部;以及/n台阶部,其自所述开口部的周围下挖而成,/n所述盖包含凹部,该凹部形成于所述盖的下表面且与所述开口部相对。/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131 JP 2019-0155891.一种罐,其中,
该罐包括:
罐主体,其收纳液体;以及
盖,其覆盖所述罐主体的上侧,
所述罐主体包含:
大气连通孔,其具有在所述罐主体的上表面开口的开口部;以及
台阶部,其自所述开口部的周围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三枝俊哉杉谷宽矢森雄大
申请(专利权)人: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