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16747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0: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用于贴合曲面盖板和柔性屏,贴合装置包括:柔性承载板,用于支撑柔性屏,柔性承载板包括顶壁及两个侧壁,顶壁具有中心脊柱部和承载部,顶壁通过承载部连接于侧壁,侧壁和顶壁围合形成中空空间;位于中空空间的弹性支撑组件,弹性支撑组件可变形设置,以使柔性承载板在曲面盖板的压合作用下能够由第一状态变形至第二状态;其中,在第一状态柔性承载板呈屋脊状,承载部倾斜连接于中心脊柱部和侧壁之间,以使柔性承载板由第一状态移动至第二状态的过程中,承载部的倾斜度逐渐减小。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能够有效排除曲面盖板和柔性屏之间的气泡,提高产品良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柔性屏贴合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泛在屏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全面屏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为提高屏占比,双曲贴合技术及四曲贴合技术应运而生。现有技术中主要利用柔性屏的柔性特性来实现全面屏。目前柔性屏的贴合方法主要是使用硅胶垫,将柔性屏压合到曲面盖板的内侧。在贴合过程中。因为曲面盖板平面区的贴合压力要大于其弯折区域的贴合压力,导致弯折区域贴合压力小,极易出现气泡,因此会导致曲面盖板和柔性屏之间贴合不良。因此,亟需一种新的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旨在解决柔性屏和盖板的贴合过程中产生气泡的问题。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贴合装置,用于贴合曲面盖板和柔性屏,贴合装置包括:柔性承载板,用于支撑柔性屏,柔性承载板包括顶壁及在其自身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顶壁具有沿其自身长度方向延伸成型的中心脊柱部和位于中心脊柱部两侧的承载部,顶壁通过承载部连接于侧壁,侧壁和顶壁围合形成中空空间;弹性支撑组件,位于中空空间并用于支撑柔性承载板,弹性支撑组件在曲面盖板的施压方向上可变形设置,以使柔性承载板在曲面盖板的压合作用下能够由第一状态变形至第二状态;其中,在第一状态柔性承载板呈屋脊状,承载部倾斜连接于中心脊柱部和侧壁之间,以使柔性承载板由第一状态移动至第二状态的过程中,承载部的倾斜度逐渐减小。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的实施方式,弹性支撑组件包括沿长度方向延伸成型的支撑部和连接于支撑部的复位部,支撑部用于支撑柔性承载板,两个以上的复位部沿长度间隔分布,复位部在施压方向上可变形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贴合装置还包括底座,底座设置有贯穿孔;复位部包括导向杆和弹性件,导向杆连接于支撑部和底座之间,导向杆的一端位于贯穿孔并在施压方向上可移动设置,弹性件设置于导向杆并沿导向杆可往复变形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导向杆具有在施压方向上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端连接于支撑部,第一端连接有第一止挡板,第一止挡板位于底座背离顶壁的一侧,以防止导向部由贯穿孔脱落。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弹性件为弹簧,且弹簧套设于导向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导向杆上还设置有第二止挡板,第二止挡板位于底座和顶壁之间,弹性件止挡于底座和第二止挡板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弹性支撑组件包括连接于中心脊柱部和底座之间的第一支撑组件,第一支撑组件和顶壁固定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顶壁朝向第一支撑组件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卡扣部,第一支撑组件的支撑部和第一卡扣部卡扣固定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一卡扣部、第一支撑组件的支撑部和中心脊柱部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相等。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一支撑组件的支撑部和第一卡扣部中的一者为卡扣槽,另一者为卡扣柱,卡扣柱卡扣于卡扣槽内。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弹性支撑组件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弹性支撑组件还包括位于第一支撑组件在宽度方向上两侧的第二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用于支撑承载部,承载部通过第二支撑组件相对底座在宽度方向上可移动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一支撑组件在宽度方向上两侧的第二支撑组件的个数相等。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相邻两个弹性支撑组件在宽度方向上的间隔距离相等。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二支撑组件的支撑部可滚动地连接于导向杆,以使承载部通过支撑部相对第二支撑组件在宽度方向上可移动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贯穿孔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贯穿孔包括对应于第一支撑组件的第一贯穿孔和对应于第二支撑座的第二贯穿孔,第二贯穿孔为沿宽度方向延伸成型的腰型孔,第二支撑组件在腰型孔内沿宽度方向可移动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二支撑组件和承载部固定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承载部朝向第二支撑组件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卡扣部,第二支撑组件的支撑部卡扣固定于第二卡扣部内。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二卡扣部、第二支撑组件的支撑部和承载部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相等。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二支撑组件的支撑部和第二卡扣部中的一者为卡扣槽,另一者为卡扣柱,卡扣柱卡扣于卡扣槽内。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侧壁相对底座在宽度方向可移动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侧壁相对底座悬空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贴合装置还包括滑动部,滑动部支撑连接于侧壁和底座之间,滑动部在宽度方向上沿底座可滑动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滑动部包括滑轮,侧壁通过滑轮相对底座可移动设置;或者,滑动部包括滑块和滑轮,两组以上滑轮设置于滑块朝向底座一侧,且两组以上的滑轮沿宽度方向间隔分布,侧壁和滑块铰接连接滑块。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底座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设置有限位部,滑动部位于两个限位部之间,且在第一状态滑动部和限位部之间间隔预设距离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柔性承载板背离弹性支撑组件的表面设置有保护垫。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保护垫包括本体部和设置于本体部的加厚部,加厚部的厚度大于本体部的厚度。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加厚部对应位于侧壁和弹性支撑组件之间,和/或,弹性支撑组件的个数为两组以上,两组以上的弹性支撑组件沿宽度方向间隔分布,加厚部对应位于相邻的两个弹性支撑组件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保护垫的厚度为0.5mm~8mm。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本体部的厚度为0.5mm~3mm,加厚部的厚度为2.5mm~6mm。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保护垫的材料包括硅胶、聚酰亚胺薄膜、聚酯薄膜、氟化镁薄膜、硫化锌薄膜、有机无机层叠薄膜中的一种或几种。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柔性承载板的材料包括弹性钢板。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柔性承载板的材料包括60Si2MnA。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柔性承载板的厚度为0.5mm~3mm。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还包括压合台,压合台包括用于容纳曲面盖板的容置槽,压合台位于柔性承载板背离支撑组件的一侧,且压合台沿施压方向可移动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贴合装置还包括设置于中空空间的加热部件。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弹性支撑组件的个数为两组以上,两组以上的弹性支撑组件沿宽度方向间隔分布,加热部件位于相邻的两个弹性支撑组件之间,和/或加热部件位于弹性支撑组件和侧壁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加热部件为多个,多个加热部件在中空空间均匀分布。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贴合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贴合曲面盖板和柔性屏,所述贴合装置包括:/n柔性承载板,用于支撑所述柔性屏,所述柔性承载板包括顶壁及在其自身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所述顶壁具有沿其自身长度方向延伸成型的中心脊柱部和位于所述中心脊柱部两侧的承载部,所述顶壁通过所述承载部连接于所述侧壁,所述侧壁和所述顶壁围合形成中空空间;/n弹性支撑组件,位于所述中空空间并用于支撑所述柔性承载板,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在所述曲面盖板的施压方向上可变形设置,以使所述柔性承载板在所述曲面盖板的压合作用下能够由所述第一状态变形至第二状态;/n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柔性承载板呈屋脊状,所述承载部倾斜连接于所述中心脊柱部和所述侧壁之间,以使所述柔性承载板由所述第一状态移动至所述第二状态的过程中,所述承载部的倾斜度逐渐减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贴合曲面盖板和柔性屏,所述贴合装置包括:
柔性承载板,用于支撑所述柔性屏,所述柔性承载板包括顶壁及在其自身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所述顶壁具有沿其自身长度方向延伸成型的中心脊柱部和位于所述中心脊柱部两侧的承载部,所述顶壁通过所述承载部连接于所述侧壁,所述侧壁和所述顶壁围合形成中空空间;
弹性支撑组件,位于所述中空空间并用于支撑所述柔性承载板,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在所述曲面盖板的施压方向上可变形设置,以使所述柔性承载板在所述曲面盖板的压合作用下能够由所述第一状态变形至第二状态;
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柔性承载板呈屋脊状,所述承载部倾斜连接于所述中心脊柱部和所述侧壁之间,以使所述柔性承载板由所述第一状态移动至所述第二状态的过程中,所述承载部的倾斜度逐渐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成型的支撑部和连接于所述支撑部的复位部,所述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柔性承载板,两个以上的所述复位部沿所述长度间隔分布,所述复位部在所述施压方向上可变形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贴合装置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设置有贯穿孔;
所述复位部包括导向杆和弹性件,所述导向杆连接于所述支撑部和所述底座之间,所述导向杆的一端位于所述贯穿孔并在所述施压方向上可移动设置,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导向杆并沿所述导向杆可往复变形设置;
优选的,所述导向杆具有在所述施压方向上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连接于所述支撑部,所述第一端连接有第一止挡板,所述第一止挡板位于所述底座背离所述顶壁的一侧,以防止所述导向部由所述贯穿孔脱落;
优选的,所述弹性件为弹簧,且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导向杆;
优选的,所述导向杆上还设置有第二止挡板,所述第二止挡板位于所述底座和所述顶壁之间,所述弹性件止挡于所述底座和所述第二止挡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中心脊柱部和所述底座之间的第一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和所述顶壁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顶壁朝向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卡扣部,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所述支撑部和所述第一卡扣部卡扣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卡扣部、所述支撑部和所述中心脊柱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尺寸相等;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所述支撑部和所述第一卡扣部中的一者为卡扣槽,另一者为卡扣柱,所述卡扣柱卡扣于所述卡扣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支撑组件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所述弹性支撑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两侧的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用于支撑所述承载部,所述承载部通过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相对所述底座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可移动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两侧的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个数相等;
优选的,相邻两个所述弹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帅古春笑赵坤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