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动心肺复苏按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16499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动心肺复苏按压装置,其包括气缸和缓冲腔,所述缓冲腔靠近所述气缸设置;所述气缸内设置有活塞,所述活塞的顶出端连接有按压头,所述气缸的进气口连接控制阀的供气口,所述控制阀的进气口通过进气管与气源连接;所述进气管靠近所述控制阀的一端设置有支气管,所述支气管将所述进气管与所述缓冲腔导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气动心肺复苏按压装置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气动按压器的因气管气阻或流量限制引发的气缸内充气不足的技术问题,且改善了气动按压器的临床适用环境,使得在不同气源的情况下都可以使按压器的临床效果得到保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动心肺复苏按压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气动心肺复苏按压装置。
技术介绍
心肺复苏按压装置是医疗急救最常用最重要的设备之一。目前的按压装置基本上以气动为主,气动类的按压器临床效果被普遍认可,是院内急救的首选急救设备。目前的气动按压器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并始终没得到有效的解决,也即由于连接气缸和气源的气管存在气阻,或者因为气源的流量限制,会使得气缸中活塞移动变慢,甚至在规定的按压频率时达不到规定的按压深度,进而严重影响临床急救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气动心肺复苏按压装置存在的上述不足,进而提供一种能够消除气管气阻或气源流量限制对活塞按压深度影响的气动心肺复苏按压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气动心肺复苏按压装置,其包括气缸和缓冲腔,所述缓冲腔靠近所述气缸设置;所述气缸内设置有活塞,所述活塞的顶出端连接有按压头,所述气缸的进气口连接控制阀的供气口,所述控制阀的进气口通过进气管与气源连接,所述控制阀适于将所述气源内的气体导流至所述气缸内以驱动所述活塞向下顶出,或将所述气缸内的气体向外排出以便所述活塞回弹复位;所述进气管靠近所述控制阀的一端设置有支气管,所述支气管将所述进气管与所述缓冲腔导通。优选的,所述缓冲腔贴附在所述气缸外壁上设置,所述支气管连接在所述缓冲腔靠近所述控制阀进气口的位置。优选的,所述缓冲腔的容积大于等于3倍所述气缸的容积。优选的,所述气缸的外侧套设有筒体,所述筒体与所述气缸同轴设置,所述筒体的两端封闭,所述筒体的内侧与所述气缸的外侧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缓冲腔。优选的,所述缓冲腔的两端与所述气缸的两端齐平。优选的,所述缓冲腔、所述气缸的上端面处设置有阀板,所述控制阀安装在所述阀板上。优选的,所述控制阀为气控阀或电控阀。优选的,所述控制阀由控制器控制执行启闭动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气动心肺复苏按压装置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气动按压器的因气管气阻或流量限制引发的气缸内充气不足的技术问题,且改善了气动按压器的临床适用环境,使得在不同气源的情况下都可以使按压器的临床效果得到保证。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气动心肺复苏按压装置气缸处的竖向半剖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气动心肺复苏按压装置气缸与缓冲腔的水平投影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气缸;2-缓冲腔;3-活塞;4-按压头;5-控制阀;51-供气口;52-进气口;53-排气口;6-进气管;7-气源;8-支气管;9-筒体;10-控制器;11-阀板。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2,一种气动心肺复苏按压装置,其包括气缸1和缓冲腔2,所述缓冲腔2靠近所述气缸1设置;所述气缸1内设置有活塞3,所述活塞3的顶出端连接有按压头4,所述按压头4随所述活塞上下运动以执行心肺复苏按压动作,所述气缸1的进气口通过管路连接控制阀5的供气口51,所述控制阀5的进气口52通过进气管6与气源7连接,所述控制阀5由控制器10控制执行启闭动作;所述控制阀5适于将所述气源7内的气体导流至所述气缸1内以驱动所述活塞3向下顶出,或所述控制阀5适于将所述气缸1内的气体通过排气口53向外排出以使所述活塞3回弹复位;所述进气管6靠近所述控制阀5的一端设置有支气管8,所述支气管8将所述进气管与所述缓冲腔2导通。本技术的气动心肺复苏按压装置通过在靠近气缸的位置设置缓冲腔2,该缓冲腔2通过支气管8与进气管6连通,气源7先向缓冲腔2内注入等压的气体,以便于缓冲腔在活塞执行下压动作的瞬间协助气源迅速向气缸内补入足量的气体,克服了因供气管气阻或气源流量限制而引发的注入气缸内的气体气压达不到要求的弊端,保证了活塞的快速下压动作,以满足预定按压频率和按压深度的要求。具体供气方式为:常态时气源通过进气管6向控制阀的进气口52供气的同时通过支气管8向缓冲腔2供气;当控制阀的进气口52与供气口51导通时,气源和缓冲腔的气体同时通过控制阀的供气口51充入气缸内以推动活塞向下运动执行按压动作;当活塞按压到位后开始回弹时,控制阀将供气口51与排气口52导通,并阻断进气口52与供气口51之间的气路使回复常态供气,此时气缸内的气体通过供气口51和排气口53向大气排出气体,活塞在胸腔回弹作用下向上运动回复。如此往复完成心肺复苏按压动作。气动心肺复苏按压装置按一定的频率切换控制阀的启闭状态,使得气缸交替进行充气、放气。在充气的过程中要求活塞克服胸腔的阻力快速移动。要取得好的临床效果,活塞移动50mm要求在120ms左右。理想状态下,如果气源流量足够大并且气管气阻足够小,那么气源向气缸内供入的气体气压是恒定的,活塞能够按照理论的按压频率和按压深度进行动作。但由于实际使用中的气动心肺复苏按压装置的气源一般为一定体积的储气罐,该储气罐内的气压会随着气源的消耗而降低,继而会逐渐影响到向气缸内供气。实验表明,传统的气动心肺复苏按压装置当气源流量为168升/每分钟,气源压力P1=0.33MPa时,由于流量限制或气管气阻的存在,达到气缸充气口处的气压P2会降到0.2MPa或以下,这样就使得气缸活塞产生的压力变小而达不到要求的按压频率和深度。但由于心肺复苏按压过程中所需的大流量恒压供气时间很短暂(只有气缸下压时需要),一次按压周期约600ms,其中充气过程只有120ms左右,所以平均流量并不需要很大。本技术通过在尽可能靠近气缸位置设置一个缓冲腔,以便于在气源压力下降到不能足量向气缸内注入气体时直接从较近的缓冲腔内向气缸补充气体,而气源(包括气管)的流量只要满足平均流量就可以了,此时消除了进气管的气阻作用和进气管路上各处阀(如减压阀、稳压阀、限流阀等)的限流作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缸1的外侧套设有筒体9,所述筒体9与所述气缸1同轴设置,所述筒体9的两端封闭,所述筒体9的内侧与所述气缸1的外侧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缓冲腔2,所述缓冲腔2基本呈环形的腔室结构。为了保证缓冲腔能够达到效果较为理想的协助进气作用,所述缓冲腔2的容积大于等于3倍的气缸1的容积。据粗略估算,当缓冲腔的容积是气缸容积的5倍时,当气源的压力P1=0.33MPa,流量为60升/分,那么气缸充气时其进气口处的压力P2基本在0.3MPa,压降较少,仅10%左右,因此能够满足气缸的充气要求。至于要求缓冲腔尽可能靠近气缸则是为了尽可能减少气路气阻,而缓冲腔的气体则根据具体设备的结构而定,并非一味要求过大,如此则会使整个设备笨重不堪。本实施例中,所述缓冲腔2的两端与所述气缸1的两端齐平。这种设置方式使得气缸与缓冲腔的呈一体式结构,便于活塞的运动。为了便于减少管路的设置,所述缓冲腔2、所述气缸1的上端面处可以设置一块阀板11,所述控制阀5安装在所述阀板上,在阀板上刻制出对应的管线或进出气口,以便于控制阀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动心肺复苏按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和缓冲腔,所述缓冲腔靠近所述气缸设置;所述气缸内设置有活塞,所述活塞的顶出端连接有按压头,所述气缸的进气口连接控制阀的供气口,所述控制阀的进气口通过进气管与气源连接,所述控制阀适于将所述气源内的气体导流至所述气缸内以驱动所述活塞向下顶出,或将所述气缸内的气体向外排出以使所述活塞回弹复位;所述进气管靠近所述控制阀的一端设置有支气管,所述支气管将所述进气管与所述缓冲腔导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动心肺复苏按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和缓冲腔,所述缓冲腔靠近所述气缸设置;所述气缸内设置有活塞,所述活塞的顶出端连接有按压头,所述气缸的进气口连接控制阀的供气口,所述控制阀的进气口通过进气管与气源连接,所述控制阀适于将所述气源内的气体导流至所述气缸内以驱动所述活塞向下顶出,或将所述气缸内的气体向外排出以使所述活塞回弹复位;所述进气管靠近所述控制阀的一端设置有支气管,所述支气管将所述进气管与所述缓冲腔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心肺复苏按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腔贴附在所述气缸外壁上设置,所述支气管连接在所述缓冲腔靠近所述控制阀进气口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动心肺复苏按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腔的容积大于等于3倍所述气缸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伟方章军辉方志庆严跃明方志平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尚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