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春洁专利>正文

一种气动机械式胸腹联动交互自动按压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6109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0:51
一种气动机械式胸腹联动交互自动按压机,包括担架,担架的两侧均开设有两个开槽,开槽内固定设有限位柱,限位柱上套设有套筒,套筒的边侧螺纹连接有卡锁与逆向齿轮结构,套筒的顶部固定设有碳纤维拉杆,位于担架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操作箱和第二操作箱,第一操作箱的两侧和第二操作箱的两侧与四个碳纤维拉杆的端部一一对应固定连接。本装置采用单独的胸部和腹部按压相结合的形式,弥补了单独胸部和和腹部按压的不足;同时采用凸块加弧形设计的胸部按压模式规避了传统胸部按压的易造成肋骨骨折等并发症的缺陷,同时引入腹部按压提拉模式,胸部和腹部按压垫采用了回弹和负压吸附装置,能够使胸部迅速回弹以及使腹部快速提拉,提升了复苏效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动机械式胸腹联动交互自动按压机
本公开内容涉及心脏复苏
,具体为一种气动机械式胸腹联动交互自动按压机。
技术介绍
心搏骤停是最危险的临床表现,如能早期发现,快速救治,许多患者尚能完全恢复自主行为。20世纪50-60年代欧美国家开始提出了心肺复苏技术,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搏呼吸骤停而采取的抢救治疗措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CPR技术有了长足进展,但心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依然低下,即使存活者也往往遗留有程度不同的神经学残障。2000年国际上出台了第一步心肺复苏指南,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颁布了《AHA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10》近年来,心肺复苏技术不断进展,医学界广泛推出心肺脑复苏(CPR)技术救治了诸多心脏停搏的患者,目前采用的多半是单一的胸外按压技术(包括徒手和机械),由于技术限制,但心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依然低下,特别是中老年人约有80%引起肋骨和胸骨骨折,且并发症较高;如何提升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率一直是心血管病学界的一项重要任务,单一的心脏局部徒手按压或各种机械式胸外按压由于技术原因等,深度和有效按压既导致严重肋骨骨折、胸骨骨折,且骨折断端刺伤胸内大动静脉和肺部引起严重并发症,直接限制了胸部按压技术的实施,贻误了抢救时机,因此尚不能满足临床抢救需求。本研究是建树在局部徒手和机械胸外按压以及平板按压的基础上进行提拉式胸腹联动交互按压全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极大程度上提高技术层面的建立心脏停搏后快速心脏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的恢复,这种技术的实施能够提升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率的30--40%,是一项值得广泛推广的新技术。心肺复苏自动回弹胸腹部按压板是一种能够快速、准确实施心肺复苏术的急救产品,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简便易行、携带方便、应急性强、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等优越性的临床抢救设备,由于上述优越性和便捷性强,因此可以广泛用于各种医疗和非医疗的场所。单纯腹部按压技术是指在心搏骤停状况下仅采用腹部按压来完成心肺复苏全程的一项抢救技术。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提出了“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展现了单独腹部按压能救治生命垂危病人的可靠疗效。因此在心脏骤停时单纯主动性腹部按压足以展现其技术技能和优越的抢救疗效。此外,在诸多胸部疾病状况下严重限制了标准胸部按压技术的实施,对于临床上有胸部外伤、胸肋骨骨折、血气胸、胸廓畸形、主动脉瘤、心胸外科手术后等胸外按压禁忌证的心脏骤停(SCA)患者,都无法通过实施胸部按压实现STD-CPR心肺复苏,此时替代性被动腹部按压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亦是唯一的心肺复苏救治模式,正常闭合的胸腔环境被打破,无法通过按压胸骨使胸腔形成足够力,“胸泵”机制无法正常实现,STD-CPR便无法发挥有效的复苏作用。此时替代性被动性腹部按压这一唯一的救治模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技术能够通过按压腹部改变腹腔和胸腔压力达到改善血流动力学机制,提升动脉灌注压。当按压腹部时按压腹部时一方面使腹腔压力陡然升高加速静脉回心血流速率和流量,提高心脏前负荷压和容积,同时推动膈肌向胸腔运动使胸腔压力升高直接挤压心脏增加心脏排血,发挥“腹泵“、“胸泵”和“心泵”作用,产生仿生理人工循环作用,再者按压腹部会是腹主动脉压提升逆向传道作用间接提升了升主动脉压,达到冠状动脉和脑动脉压提升,明显增加了心脏和脑部的供血,有报道最高可提升60%灌注量,显著提高心肺脑复苏效率(本项专利技术还可以用于新冠肺炎患者,提拉腹壁改善腹部呼吸动度,提高呼吸通气,改善肺功能),按压腹部推动膈肌向胸部运动一方面增加胸腔内压挤压心室进行排血,另一方面促发“气泵”机制,加大肺泡排出二氧化碳有利于气体交换;提拉腹部时产生显著负压效应,虹吸外周静脉血液向心房回流,同增加静脉回流量,提升心脏骤停时回心血量,另一方面按压终点后快速提拉腹部,能够使腹腔内压迅速形成负压效应,虹吸外周静脉血液向心房回流,有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同时还提拉膈肌向腹腔运动,使胸腔快速快膨胀,迅速启动“气泵”机制,腹部快速提升可以使膈肌快速向腹腔运动胸腔负压气体交换路径,激活了气道和肺泡内的“气泵”动力,加大了双肺肺泡的膨胀速率,同时加大了肺泡内气体交换面积和容积,增加了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与按压时排气动作构成腹式呼吸和气体交换,显著提升患者肺静脉和大动脉的血氧分压,且能长替代性人工呼吸的作用,快速纠正心脏和呼吸骤停所致的严重呼吸性酸中毒,升高血液PH值,有利于心脏窦房结的自主起搏,更有利于患者心脑的有氧循环和灌注,显著提高了心肺脑的复苏成功率,提拉腹部时产生显著负压效应,同增加静脉回流量,提升心脏骤停时回心血量,腹部提拉式按压快速提升腹壁,能够使腹腔内压迅速形成负压,有利于肢端静脉回流,同时还提拉膈肌向腹腔运动,使胸腔快速快膨胀,迅速启动“气泵”机制,胸腔负压气体交换路径,激活了气道和肺泡内的气泵动力,腹部快速提升可以使膈肌快速向腹腔运动加大了双肺肺泡的膨胀速率,同时加大了肺泡内气体交换面积和容积,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出和气体交换,显著提升患者肺静脉和大动脉的血氧分压,,快速纠正心脏和呼吸骤停所致的严重呼吸性酸中毒,有利于心脏窦房结的自主起搏,更有利于患者心脑的有氧循环和灌注,显著提高了心肺脑的复苏成功率。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实现思路
是建树在以上徒手和机械胸外按压和单纯腹部按压的基础上进行提拉式胸腹联动交互按压全自动心肺脑复苏系统,而且提出了以心脏为焦点的全胸部回弹式按压模式,同时配合腹部提拉式按压以达到心搏骤停时极大程度的提高心脏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的恢复程度,显著提升心脏和脑补的供血和供氧,同时在担架上设置了冰帽,在心肺复苏极早期实施了脑保护,有利于心肺脑快速复苏和患者整体的恢复,以获得极高的抢救成功率。本技术创新研究是以在标准化人工或机械胸外按压(STD-CPR)和美国卓尔(ZOLL)公司全胸部按压研究的基础上,建树了一种新型既以心脏为焦点按压还兼顾全胸部按压的新模式。在标准化胸外按压(STD-CPR)主要是人工徒手心肺复苏,以按压心脏局部达到挤压心脏促使心脏向大动脉泵血的“心泵”的理论为机制仿生理血流动力学心肺复苏机制;(ZOLL)公司研发的全胸部按压以“胸泵”理论为主要机制,发挥“胸泵”的挤压作用,由膈肌和胸廓组成的闭合胸腔内压力升高,压力均衡传至胸内大血管,血液向前流动,心脏局部按压能够挤压心室向升主动脉排血,达到仿生理血流动力学效能,完成生命最基本重要器官(心脏、脑部)血流供应,通常能达到较好的按压效果,是目前全世界通用的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的胸外按压的模式。目前这两种复苏方式都受到了挑战和约束,影响其临床效果。近年来发现徒手或机械心脏局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这种模式也有些弊端,若想达到高质量胸外按压就经常会引起胸骨、肋骨骨折,而且骨折断端会刺破胸腔内动脉、静脉、肺或胸膜,特别是在高龄人群几乎达到80%,很难获得成功的心肺复苏,最后导致CPR失败。美国卓尔(ZOLL)公司AutoPulse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是以全胸部按压为基础,在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动机械式胸腹联动交互自动按压机,包括担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担架(1)的两侧均开设有两个开槽(17),所述开槽(17)内固定设有限位柱(14),所述限位柱(14)上套设有套筒(16),所述套筒(16)的边侧螺纹连接有逆向齿轮卡锁装置(15),所述套筒(16)的顶部固定设有钢带或碳纤维拉杆(2),位于所述担架(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操作箱(3)和第二操作箱(4),所述第一操作箱(3)的两侧和第二操作箱(4)的两侧与四个钢带(2)的端部一一对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操作箱(3)的底部和第二操作箱(4)的底部均固定设有密封板(7),所述密封板(7)的顶部固定设有微型气泵(8),所述密封板(7)的底部固定设有气囊(10),所述微型气泵(8)的出风口通过连接管与气囊(10)的连接口连通,所述气囊(10)的底端固定设有硅胶板(11),所述硅胶板(11)的底端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负压吸附裙边(13),位于第一操作箱(3)底部的所述硅胶板(11)其底端的中部固定设有按压半椭球凸件(12),所述第一操作箱(3)的边侧和第二操作箱(4)的边侧均开设有若干个气孔(9),所述担架(1)的内部设有蓄电池,所述担架(1)顶端的边侧嵌设有控制开关组(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动机械式胸腹联动交互自动按压机,包括担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担架(1)的两侧均开设有两个开槽(17),所述开槽(17)内固定设有限位柱(14),所述限位柱(14)上套设有套筒(16),所述套筒(16)的边侧螺纹连接有逆向齿轮卡锁装置(15),所述套筒(16)的顶部固定设有钢带或碳纤维拉杆(2),位于所述担架(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操作箱(3)和第二操作箱(4),所述第一操作箱(3)的两侧和第二操作箱(4)的两侧与四个钢带(2)的端部一一对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操作箱(3)的底部和第二操作箱(4)的底部均固定设有密封板(7),所述密封板(7)的顶部固定设有微型气泵(8),所述密封板(7)的底部固定设有气囊(10),所述微型气泵(8)的出风口通过连接管与气囊(10)的连接口连通,所述气囊(10)的底端固定设有硅胶板(11),所述硅胶板(11)的底端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负压吸附裙边(13),位于第一操作箱(3)底部的所述硅胶板(11)其底端的中部固定设有按压半椭球凸件(12),所述第一操作箱(3)的边侧和第二操作箱(4)的边侧均开设有若干个气孔(9),所述担架(1)的内部设有蓄电池,所述担架(1)顶端的边侧嵌设有控制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觉新李春洁郭涛赵佳范璐丁坤王臻
申请(专利权)人:李春洁范觉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