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燕红专利>正文

一种铜线两端自动折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16483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0: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折弯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铜线两端自动折弯装置。技术问题是如何设计一种操作过程较为简单,能够节省人力,并且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的铜线两端自动折弯装置。一种铜线两端自动折弯装置,包括有底座,其顶部连接有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和扭杆,所述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和扭杆用于卡住铜线;工作台,其连接在底座顶部,所述工作台顶部安装有安装箱;移动组件,其设置在工作台与安装箱之间;装料组件,其设置在移动组件上,所述装料组件用于放置铜线。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和扭杆配合移动组件与装料组件一起运作对铜线进行弯折,从而达到对铜线进行弯折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铜线两端自动折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折弯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铜线两端自动折弯装置。
技术介绍
铜线能够用来制作导线。导电性很好,大量用于制造电线、电缆、电刷等;导热性好,常用来制造须防磁性干扰的磁学仪器、仪表,如电表、航空仪表等;塑性极好,现在有部分铜线的生产厂家在铜线出厂前都会将铜线弯折,弯折的铜线能够直接连接在电表或空气开关上。目前,对铜线进行弯折的方式通常都是人工将铜线卡在弯折部件上,再拉动铜线未卡住的部分向后弯折,从而达到对铜线进行弯折的效果,上述方式操作过程较为繁琐,较为耗费人力,并且在操作时只能够单根进行弯折,工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方式操作过程较为繁琐,较为耗费人力,并且在操作时只能够单根进行弯折,工作效率较低的缺点,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操作过程较为简单,能够节省人力,并且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的铜线两端自动折弯装置。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铜线两端自动折弯装置,包括有底座,其顶部连接有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和扭杆,所述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和扭杆用于卡住铜线;工作台,其连接在底座顶部,所述工作台顶部安装有安装箱;移动组件,其设置在工作台与安装箱之间;装料组件,其设置在移动组件上,所述装料组件用于放置铜线。可选地,移动组件包括有内菱形套管,其转动式连接在工作台上部,所述内菱形套管内滑动式连接有菱形杆,菱形杆与内菱形套管之间连接有第一复位弹簧,第一复位弹簧套在菱形杆上;轴套,其转动式连接在菱形杆顶部;滑动板,其设置在安装箱内,所述滑动板与轴套接触。可选地,装料组件包括有安装板,其连接在菱形杆底部;连接板,其转动式连接在安装板底部,所述连接板底部两侧均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滑动式连接有夹板,所述夹板用于夹住铜线,所述夹板与固定板之间连接有第二复位弹簧可选地,还包括有菱形导杆,其连接在轴套顶部,所述滑动板与菱形导杆滑动配合,所述滑动板与菱形导杆之间具有一定的阻力。可选地,还包括有旋转组件,旋转组件包括有驱动齿条,其连接在滑动板底部,所述驱动齿条与工作台滑动配合;第一转轴,其转动式连接在工作台内靠近驱动齿条的一侧,所述第一转轴上连接有单向离合器;驱动齿轮,其设置在单向离合器上,所述驱动齿轮会与驱动齿条啮合;第二转轴,其转动式连接在安装板底部靠近第一转轴的一侧;第一锥齿轮,其为两个设置,所述两个第一锥齿轮分别连接在第二转轴底端与第一转轴末端,所述两个第一锥齿轮相互啮合,第二转轴和连接板传动连接;压缩弹簧,其连接在轴套与滑动板之间,所述压缩弹簧套在菱形导杆上,压缩弹簧的弹力比第一复位弹簧大。可选地,还包括有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有电机,其安装在安装箱上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有扇形齿轮;第一直齿条,其连接在滑动板靠近扇形齿轮的一侧,所述第一直齿条会与扇形齿轮啮合;第二直齿条,其连接在滑动板上;安装轴,其转动式连接在工作台顶部,所述安装轴上连接有圆柱齿轮,所述圆柱齿轮会与第二直齿条啮合;第二锥齿轮,其为两个设置,所述两个第二锥齿轮分别连接在安装轴末端与内菱形套管上,所述两个第二锥齿轮相互啮合。可选地,还包括有连接杆,其连接在两个夹板之间。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和扭杆配合移动组件与装料组件一起运作对铜线进行弯折,从而达到对铜线进行弯折的效果,并且弯折完毕后还能够通过旋转组件来调整需要弯折的部位。2.本专利技术能够通过驱动组件来驱动本弯折装置的运作,不需要人工来操作本弯折装置运作。3.本专利技术在操作时只需要放入铜线再启动驱动装置即可,操作简单,有效的节省了人力的消耗,并且能够一次性放入多根铜线同时进行弯折,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部分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装料组件的部分右视结构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A部分的主视放大图。以上附图中:1:底座,2:第一限位板,3:第二限位板,4:扭杆,5:工作台,6:安装箱,7:移动组件,71:内菱形套管,72:菱形杆,73:第一复位弹簧,74:轴套,76:滑动板,75:菱形导杆,8:装料组件,81:安装板,82:连接板,83:固定板,84:夹板,85:第二复位弹簧,9:旋转组件,90:压缩弹簧,91:驱动齿条,92:第一转轴,93:单向离合器,94:驱动齿轮,95:第二转轴,96:第一锥齿轮,10:驱动组件,101:电机,102:扇形齿轮,103:第一直齿条,104:第二直齿条,105:安装轴,106:圆柱齿轮,107:第二锥齿轮,11:连接杆。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实施例1一种铜线两端自动折弯装置,如图1-4所示,包括有底座1、第一限位板2、第二限位板3、扭杆4、工作台5和安装箱6,底座1顶部连接有第一限位板2、第二限位板3和扭杆4,第一限位板2位于第二限位板3后侧方,扭杆4位于第一限位板2和第二限位板3的左侧,底座1顶部连接有工作台5,工作台5顶部安装有安装箱6,还包括有移动组件7和装料组件8,工作台5与安装箱6之间设有移动组件7,移动组件7上设有装料组件8。移动组件7包括有内菱形套管71、菱形杆72、第一复位弹簧73、轴套74和滑动板76,工作台5顶部中间转动式连接有内菱形套管71,内菱形套管71内滑动式连接有菱形杆72,菱形杆72与内菱形套管71之间连接有第一复位弹簧73,第一复位弹簧73套在菱形杆72上,菱形杆72顶部转动式连接有轴套74,安装箱6内设有滑动板76,滑动板76与轴套74接触。装料组件8包括有安装板81、连接板82、固定板83、夹板84和第二复位弹簧85,菱形杆72底部连接有安装板81,安装板81底部转动式连接有连接板82,连接板82底部左右两侧均连接有固定板83,固定板83上滑动式连接有夹板84,夹板84与固定板83之间连接有第二复位弹簧85。当需要对铜线进行弯折时,可以使用本设备,首先使用者拉动两侧夹板84向下移动,第二复位弹簧85被压缩,随后将需要弯折的铜线放置在两侧夹板84与固定板83之间的空隙,放置时可同时放置多个,放置完毕后,松开夹板84,在第二复位弹簧85的作用下两侧夹板84将放置在夹板84与固定板83之间的铜线两侧夹紧,放置完毕后,即可压动滑动板76向下移动,滑动板76带动轴套74向下移动,轴套74向下移动带动菱形杆72向下移动,第一复位弹簧73被压缩,菱形杆72向下移动带动安装板81向下移动,安装板81向下移动带动其上全部装置一起向下移动,当第一复位弹簧73压缩至极限时,夹板84与固定板83之间的铜线全部位于第一限位板2、第二限位板3和扭杆4卡住,这时扭动安装板81转动九十度,由于连接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铜线两端自动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底座,其顶部连接有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和扭杆,所述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和扭杆用于卡住铜线;工作台,其连接在底座顶部,所述工作台顶部安装有安装箱;移动组件,其设置在工作台与安装箱之间;装料组件,其设置在移动组件上,所述装料组件用于放置铜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铜线两端自动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底座,其顶部连接有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和扭杆,所述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和扭杆用于卡住铜线;工作台,其连接在底座顶部,所述工作台顶部安装有安装箱;移动组件,其设置在工作台与安装箱之间;装料组件,其设置在移动组件上,所述装料组件用于放置铜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线两端自动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移动组件包括有:内菱形套管,其转动式连接在工作台上部,所述内菱形套管内滑动式连接有菱形杆,菱形杆与内菱形套管之间连接有第一复位弹簧,第一复位弹簧套在菱形杆上;轴套,其转动式连接在菱形杆顶部;滑动板,其设置在安装箱内,所述滑动板与轴套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铜线两端自动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装料组件包括有:安装板,其连接在菱形杆底部;连接板,其转动式连接在安装板底部,所述连接板底部两侧均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滑动式连接有夹板,所述夹板用于夹住铜线,所述夹板与固定板之间连接有第二复位弹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铜线两端自动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菱形导杆,其连接在轴套顶部,所述滑动板与菱形导杆滑动配合,所述滑动板与菱形导杆之间具有一定的阻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铜线两端自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燕红
申请(专利权)人:李燕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