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科手术侧卧位固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16471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胸外科手术侧卧位固定系统,包括床体,所述床体的两侧边缘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呈U型设置的卡扣,所述卡扣的开口朝向内侧设置,每个所述卡扣的下侧均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栓,四个所述卡扣之间设有位于床体上侧的底板和位于底板上侧的充气垫,所述底板和充气垫的四角分别位于四个卡扣的内部,所述底板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固定孔,所述充气垫上均匀分布有与固定孔相对应的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充气垫以及充气外套对患者与底板和固定杆的接触点进行保护,避免压力性损伤,通过调节固定杆的长度适应于不同体型患者,通过固定杆对患者的前后侧限位,保证患者侧卧的快速定型,避免多次搬动患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胸外科手术侧卧位固定系统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胸外科手术侧卧位固定系统。
技术介绍
胸外科是一门医学专科,专门研究胸腔内器官,主要指食道、肺部、纵隔病变的诊断及治疗,乳腺外科领域也被归入这个专科,其中又以肺外科和食道外科为主。侧卧位是外科手术中常用的一种体位,在胸外科手术中广泛应用,传统的侧卧位固定方法包括利用绑带绑定、固定柱限位的方式,但绑带绑定的方式存在需要多人配合,同时患者身体收缩造成手术视野暴露不充分,影响手术医生操作等问题,需要反复调整体位,增加体位安置的时间、增加医疗风险及浪费医护人员体力;固定柱限位的方式存在不能根据手术患者的体型个体化固定、固定装置材质硬,容易导致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而提出的胸外科手术侧卧位固定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胸外科手术侧卧位固定系统,包括床体,所述床体的两侧边缘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呈U型设置的卡扣,所述卡扣的开口朝向内侧设置,每个所述卡扣的下侧均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栓,四个所述卡扣之间设有位于床体上侧的底板和位于底板上侧的充气垫,所述底板和充气垫的四角分别位于四个卡扣的内部,所述底板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固定孔,所述充气垫上均匀分布有与固定孔相对应的通孔,所述充气垫上设有四个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下端穿过通孔与固定孔连接,所述固定杆的下端连接有延伸杆,所述固定杆的上端外壁上套设有充气外套。优选地,所述固定孔之间的间距为1cm,所述固定孔的孔径为3cm。优选地,所述延伸杆的下端外壁上设有外螺纹,所述固定孔的内壁上开设有与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优选地,所述固定杆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延伸杆的上端延伸至空腔内部,所述空腔内转动连接有两个位于延伸杆上端外侧的夹杆,两个所述夹杆上端之间固定连接有压缩弹簧。优选地,所述固定杆的外壁上开设有两个与空腔内部连通的弧形口,所述弧形口内插设有端部位于夹杆外侧的推杆,所述推杆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压块,所述推杆位于空腔内的一端外壁上固定连接有限位板。优选地,两个所述夹杆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块,两个所述橡胶块均与延伸杆的外壁相抵紧。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胸外科手术侧卧位固定系统的优点在于:1、底板和充气垫上设置固定孔和通孔,设置多个固定孔便于后续根据患者体型以及手术的需要调节固定杆的位置,适应不同的患者;2、设置充气垫对患者与底板的接触点进行保护、设置充气外套对患者与固定杆的接触点进行保护,保证患者的皮肤受压点,避免材质较硬对患者造成压力性损伤;3、患者侧卧后,根据患者的后背和前胸位置将固定杆旋入固定孔中,对患者的前后侧进行限位,保证患者侧卧的限位定型;4、通过按压压块,使夹杆不再对延伸杆夹持,通过延伸杆的上下滑动调节固定杆和延伸杆的总体长度后,松开按压块,在压缩弹簧的反向弹力下,夹杆下端的橡胶块往内侧转动与延伸杆的外壁抵紧,完成延伸杆的固定,适用于不同体型患者的限位工作;综上所述,本技术通过设置充气垫以及充气外套对患者与底板和固定杆的接触点进行保护,避免压力性损伤,通过调节固定杆的长度适应于不同体型患者,通过固定杆对患者的前后侧限位,保证患者侧卧的快速定型,避免多次搬动患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胸外科手术侧卧位固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胸外科手术侧卧位固定系统中底板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胸外科手术侧卧位固定系统中固定杆的正面剖视图。图中:1床体、2卡扣、3紧固螺栓、4底板、5充气垫、6固定杆、7充气外套、8固定孔、9延伸杆、10夹杆、11压缩弹簧、12推杆、13压块、14限位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3,胸外科手术侧卧位固定系统,包括床体1,床体1的两侧边缘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呈U型设置的卡扣2,卡扣2的开口朝向内侧设置,每个卡扣2的下侧均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栓3,四个卡扣2之间设有位于床体1上侧的底板4和位于底板4上侧的充气垫5,底板4和充气垫5的四角分别位于其中一个卡扣2的内部,将底板4和充气垫5的四角插入至对应的卡扣2内后,旋入紧固螺栓3对底板4和充气垫5的固定,底板4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固定孔8,充气垫5上均匀分布有与固定孔8相对应的通孔,固定孔8之间的间距为1cm,固定孔8的孔径为3cm,设置多个固定孔8便于后续根据患者体型以及手术的需要调节固定杆6的位置。充气垫5上设有四个固定杆6,固定杆6的下端穿过通孔与固定孔8连接,固定杆6的下端连接有延伸杆9,延伸杆9的下端外壁上设有外螺纹,固定孔8的内壁上开设有与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通过螺纹连接完成固定杆6与固定孔8的连接,安装拆卸方便,固定杆6的上端外壁上套设有充气外套7,设置充气垫5对患者与底板4的接触点进行保护、设置充气外套7对患者与固定杆6的接触点进行保护,保证患者的皮肤受压点,避免材质较硬对患者造成压力性损伤。患者侧卧后,根据患者的后背和前胸位置将固定杆6旋入固定孔8中,对患者的前后侧进行限位,保证患者侧卧的限位定型。固定杆6的内部开设有空腔,延伸杆9的上端延伸至空腔内部,空腔内转动连接有两个位于延伸杆9上端外侧的夹杆10,两个夹杆10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块,两个橡胶块均与延伸杆9的外壁相抵紧,设置橡胶块与延伸杆9的外壁相接触增大接触的摩擦力,保证夹杆10夹持延伸杆9的牢固,两个夹杆10上端之间固定连接有压缩弹簧11,固定杆6的外壁上开设有两个与空腔内部连通的弧形口,弧形口内插设有端部位于夹杆10外侧的推杆12,推杆12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压块13,根据患者的体型调节固定杆6的长度,手握住固定杆6,往内侧按压按压块13,推杆12与夹杆10的上端相接触,挤压夹杆10的下端往外侧转动,进而进行延伸杆9的上下滑动,进行固定杆6和延伸杆9总体长度的调节,调节后松开按压块13,在压缩弹簧11的反向弹力下,夹杆10下端的橡胶块往内侧转动与延伸杆9的外壁抵紧,完成延伸杆9的固定,推杆12位于空腔内的一端外壁上固定连接有限位板14,设置限位板14避免推杆12脱离固定杆6。进一步地,固定杆6安装后,压块13的位置应避免与患者接触,避免患者接触造成压块13按压致使固定杆6移动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上述固定连接,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否则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焊接,也可以是胶合,或者一体成型设置等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惯用手段。现对本技术的操作原理作如下阐述:将底板4和充气垫5的四角插入至对应的卡扣2内后,旋入紧固螺栓3对底板4和充气垫5的固定,根据患者的体型调节固定杆6的长度,手握住固定杆6,往内侧按压按压块13,推杆12与夹杆10的上端相接触,挤压夹杆10的下端往外侧转动,进而进行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胸外科手术侧卧位固定系统,包括床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1)的两侧边缘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呈U型设置的卡扣(2),所述卡扣(2)的开口朝向内侧设置,每个所述卡扣(2)的下侧均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栓(3),四个所述卡扣(2)之间设有位于床体(1)上侧的底板(4)和位于底板(4)上侧的充气垫(5),所述底板(4)和充气垫(5)的四角分别位于四个卡扣(2)的内部,所述底板(4)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固定孔(8),所述充气垫(5)上均匀分布有与固定孔(8)相对应的通孔,所述充气垫(5)上设有四个固定杆(6),所述固定杆(6)的下端穿过通孔与固定孔(8)连接,所述固定杆(6)的下端连接有延伸杆(9),所述固定杆(6)的上端外壁上套设有充气外套(7)。/n

【技术特征摘要】
1.胸外科手术侧卧位固定系统,包括床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1)的两侧边缘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呈U型设置的卡扣(2),所述卡扣(2)的开口朝向内侧设置,每个所述卡扣(2)的下侧均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栓(3),四个所述卡扣(2)之间设有位于床体(1)上侧的底板(4)和位于底板(4)上侧的充气垫(5),所述底板(4)和充气垫(5)的四角分别位于四个卡扣(2)的内部,所述底板(4)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固定孔(8),所述充气垫(5)上均匀分布有与固定孔(8)相对应的通孔,所述充气垫(5)上设有四个固定杆(6),所述固定杆(6)的下端穿过通孔与固定孔(8)连接,所述固定杆(6)的下端连接有延伸杆(9),所述固定杆(6)的上端外壁上套设有充气外套(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外科手术侧卧位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8)之间的间距为1cm,所述固定孔(8)的孔径为3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外科手术侧卧位固定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德兰莫安胜包艳妮宋小彬毛雨何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