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探条的抛弃式护套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6273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0:53
一种可视探条的抛弃式护套结构,主要包括具有一第一片体以及一第二片体的一套袋,该第一片体与第二片体至少在两个侧边互相封合以在其间形成一容纳空间,其中,该第二片体前端部向下向内拗折,再向上拗折以形成适当长度衔接段后,由该衔接段的端缘连接于第一片体。于插管医疗时,将可视探条穿套于该套袋,再将包覆有套袋的可视探条插置于气管内管,通过可视探条前端的顶持,将套袋第二片体的衔接段撑开为平面状,而不会影响前端镜头的影像读取,且于插管医疗完成后,将使用过的套袋抛弃,以防止交叉感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视探条的抛弃式护套结构
本技术有关一种可视探条的抛弃式护套结构,尤其指一种于插管医疗时可防止交叉感染,且不会影响探条前端镜头影像读取的可视探条的抛弃式护套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医疗用的可视探条,区分为内视镜及观察镜的功能,其中内视镜除了可供观视人体器官的状态外,且可于观视的同时,构成吹风、冲水、切割或电烧等手术功能。而观察镜则仅供观察用,并不具有如内视镜的手术功能。现有的观察镜如图1所示,设有一软性材质且呈透明状的气管内管1,于该气管内管1插置一可挠性的探条2,其中,该探条2的前端设有管体21,于管体21内设有滤光片、镜头及光元件等元件,后端设有一插接件3,以供插接于一控制电路,于使用时将气管内管1连同探条2插入病患口内,并将控制电路连接于一具有显示幕的主机,通过光元件照亮后由镜头读取器官的影像,再将影像信号传输至设于探条2后端的控制电路3,于主机的显示幕观视影像。现有的探条于使用后,需经由适当的消毒作业以防止交叉感染,不但耗工费时,也无法达到完全杜绝交叉感染的目的。而若以透明的套体套于探条,并于作业完毕将使用过的套体抛弃,虽可确实防止交叉感染,但一般透明套体基于通过相连的片体所构成,当探条套入后将会于前端镜头造成遮断线,影响镜头的影像读取,进而影响后端影像的呈现。本申请设计一种可视探条的抛弃式护套结构,以防止交叉感染,且利于探条前端镜头影像的读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可视探条的抛弃式护套结构,以供套置于探条,于插管医疗时可防止交叉感染,且不会影响探条前端镜头的影像读取。<br>前述的可视探条的抛弃式护套结构,包括具有一第一片体以及一第二片体的一套袋,该第一片体与第二片体至少在两个侧边互相封合以在其间形成一容纳空间,其中,该第二片体前端部向下向内拗折,再向上拗折以形成适当长度衔接段后,由该衔接段的端缘连接于第一片体。于插管医疗时,将可视探条穿套于该套袋,再将包覆有套袋的可视探条插置于气管内管,通过可视探条前端的顶持,将套袋第二片体的衔接段撑开为平面状,而不会影响前端镜头的影像读取,且于插管医疗完成后,将使用过的套袋抛弃,以防止交叉感染。前述的可视探条的抛弃式护套结构,其中该套袋后端部设为渐宽的延伸后,连接一较大径、且具有开口的套入部,以利于探条套入,且可将探条所连接的插接件包覆。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现有可视探条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图3和图4是本技术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图;图6是本技术护套套于探条的立体图;图7是本技术套于探条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气管内管2、探条21、管体3、插接件4、套袋41、第一片体42、第二片体421、衔接段43、套入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请同时参阅图2及图3,并配合图4,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如图所示,本技术包括具有一第一片体41以及一第二片体42的一套袋4,该第一片体41与第二片体42至少在两个侧边互相封合以在其间形成一容纳空间。其中,该第二片体42前端部向下向内拗折,再向上拗折以形成适当长度衔接段421后,由该衔接段421的端缘连接于第一片体41。该套袋4的后端部,设为渐宽的延伸后连接一较大径,且具有开口的套入部43。通过前述构件,构成可视探条的抛弃式护套结构。于使用前,该该衔接段421与套袋1本体间呈扁平状,以利于包装及收藏或携带。而当于插管医疗时,将可视探条穿套于该套袋4,再将包覆有套袋4的可视探条插置于气管内管,通过可视探条前端的顶持,将套袋第二片体42的衔接段421撑开为平面状(原未使用前呈扁平状),而不会影响前端镜头的影像读取,且于插管医疗完成后,将使用过的护套抛弃,以防止交叉感染。而套袋4后端渐宽延伸的套入部43则利于将插接件3包覆。请参阅图5,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图。敬请配合图1,如图所示,本技术于使用时,将可视探条2由套袋4的套入部43的开口穿入,使探条2穿套于该套袋4,且于探条2穿入后,套袋4的套入部43可包覆于插接件3,再将包覆有套袋4的可视探条2插置于气管内管1,于使用时将气管内管1连同探条2插入病患口内,通过探条2前端光元件照亮后由镜头读取器官的影像,再将影像信号传输至设于探条2后端的控制电路3,于主机的显示幕观视影像。于插管医疗完成后,即可将使用过的套袋1抛弃,以达到防止交叉感染的目的。请参阅图6,为本技术护套套于探条的立体图。如图所示,本技术于使用时,探条2的前端将会顶持第二片体42的衔接段421,于顶持后将该衔接段421撑开为平面状,使该接段421平贴于探条2前端的镜头,因该衔接段421为透明及平面状,因此而不会影响探条2管体21内所设镜头的影像读取,以及影响后端影像的呈现,使所读取的影像维持原有的清晰度。请参阅图7,为本技术套于探条的剖视图。如图所示,本技术于使用时,探条2于穿套入套袋1后,其前端将会顶持第二片体42的衔接段421,由于该第二片体42前端部向下向内拗折适当长度衔接段421后,由该衔接段421的端缘连接于第一片体41,于未使用前该衔接段421与套袋1本体间呈扁平状,当探条2前端顶持第二片体42后,即将该衔接段421撑开为平面状,使该接段421平贴于探条2前端的镜头。其中,由于衔接段421以平面状贴于探条2前端的管体21所设的镜头,不会如现有透明的套体因通过相连的片体所构成,当探条2套入后将会于前端镜头造成遮断线,影响镜头的影像读取,使探条2管体21内所设的镜头及后端影像的呈现维持清晰度。前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而非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凡通过些微修饰、变更,仍不失本技术的要义所在,也不脱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综上所述,本技术以第一片体及第二片体所构成的套袋,于套袋前端设有由第二片体经向下向内拗折的衔接段,以构成可视探条的抛弃式护套结构。以供套置于探条,于插管医疗时可防止交叉感染,且不会影响探条前端镜头的影像读取。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视探条的抛弃式护套结构,包括具有一第一片体以及一第二片体的一套袋,该第一片体与第二片体至少在两个侧边互相封合以在其间形成一容纳空间,前端设有镜头的可视探条穿套于该套袋,包覆有套袋的可视探条插置于气管内管,其特征在于:/n该第二片体前端部向下向内拗折,再向上拗折形成衔接段,该衔接段的端缘连接于第一片体,可视探条穿套于该套袋后,套袋第二片体的衔接段通过可视探条前端的顶持撑开为平面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视探条的抛弃式护套结构,包括具有一第一片体以及一第二片体的一套袋,该第一片体与第二片体至少在两个侧边互相封合以在其间形成一容纳空间,前端设有镜头的可视探条穿套于该套袋,包覆有套袋的可视探条插置于气管内管,其特征在于:
该第二片体前端部向下向内拗折,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清泉江家翔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帝视寰宇医疗器材有限公司江家翔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