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纳仿生人工皮肤修复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62132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0: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纳仿生人工皮肤修复膜,包括基底膜、支架层、表皮膜和可分离表膜;基底膜、支架层、聚氨酯表皮膜和可分离表膜从内向外依次层叠设置;基底膜为由丝胶蛋白静电纺丝喷织而成的非织造膜;丝胶蛋白静电纺丝的直径为50‑500nm;支架层为混纺静电纺丝喷织而成的非织造层;混纺静电纺丝为由PLA和PCL混纺形成的螺旋状纤维丝;混纺静电纺丝的直径为0.2‑5μm;表皮膜为生物可降解聚氨酯薄膜;可分离表膜由丙纶丝编织而成。本发明专利技术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性好,有助于代替自体移植皮肤,促进受损皮肤的修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纳仿生人工皮肤修复膜
本专利技术涉及人造功能膜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纳仿生人工皮肤修复膜。
技术介绍
皮肤是指身体表面包在肌肉外面的组织,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主要承担着保护身体、排汗、感觉冷热和压力的作用。皮肤覆盖全身,它能使体内各种组织器官免受物理性、机械性、化学性和病原性微生物的侵袭。因此当皮肤受到外伤、烧伤、炎症等损害,尤其是当大面积的皮肤受到严重损害时,伤口应该立即被保护起来。对于受损皮肤的修复来说,之前大多采用的是采用自体皮肤移植,医生从患者身体的其他部位去下一块完好的皮肤,重新植入创伤部位,然而这种方法不仅造成供皮区新的创伤,而且还受到供皮来源的限制,此外,移植的皮肤与创伤部位邻近的皮肤存在色泽、质地和功能上的差异。后来有些医生采用培育真皮层细胞的办法进行皮肤修复,但是由于没有完整的皮肤组织,新长出的皮肤总是有许多缺陷。现在急需一种能够直接用于替代自体皮肤的人工皮肤修复膜,用于加速受损皮肤的修复。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微纳仿生人工皮肤修复膜,采用层叠设置基底膜、支架层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纳仿生人工皮肤修复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膜、支架层、表皮膜和可分离表膜;所述基底膜、支架层、聚氨酯表皮膜和可分离表膜从内向外依次层叠设置;所述基底膜为由丝胶蛋白静电纺丝喷织而成的非织造膜;所述丝胶蛋白静电纺丝的直径为50-500nm;所述支架层为混纺静电纺丝喷织而成的非织造层;所述混纺静电纺丝为由PLA和PCL混纺形成的螺旋状纤维丝;所述混纺静电纺丝的直径为0.2-5μm;所述表皮膜为生物可降解聚氨酯薄膜;所述可分离表膜由丙纶丝编织而成;所述可分离表膜上设置有粘附外沿;所述粘附外沿环绕所述可分离表膜设置;在所述粘附外沿对应位置未叠设有所述基底膜、支架层和聚氨酯表皮膜;在所述粘附外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纳仿生人工皮肤修复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膜、支架层、表皮膜和可分离表膜;所述基底膜、支架层、聚氨酯表皮膜和可分离表膜从内向外依次层叠设置;所述基底膜为由丝胶蛋白静电纺丝喷织而成的非织造膜;所述丝胶蛋白静电纺丝的直径为50-500nm;所述支架层为混纺静电纺丝喷织而成的非织造层;所述混纺静电纺丝为由PLA和PCL混纺形成的螺旋状纤维丝;所述混纺静电纺丝的直径为0.2-5μm;所述表皮膜为生物可降解聚氨酯薄膜;所述可分离表膜由丙纶丝编织而成;所述可分离表膜上设置有粘附外沿;所述粘附外沿环绕所述可分离表膜设置;在所述粘附外沿对应位置未叠设有所述基底膜、支架层和聚氨酯表皮膜;在所述粘附外沿表面涂覆有透气微孔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仿生人工皮肤修复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皮膜上设置有透湿透气微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仿生人工皮肤修复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表皮膜上装载有纳米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纳仿生人工皮肤修复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层的厚度为1-5μm。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浚豪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先蚕丝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