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庄鑫隆专利>正文

组合型定位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6187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枕头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组合型定位枕,包括上部小枕和下部大枕,所述下部大枕的枕芯呈后方镂空的U型结构,所述上部小枕可拆卸设置在下部大枕的镂空处上方,且所述上部小枕的枕芯分为位于中部前侧的颈椎承托区、位于中部后侧的后脑定位区、以及位于颈椎承托区和后脑定位区左右两侧的变形功能区,所述后脑定位区位于下部大枕的镂空处上方。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增强两个变形功能区相向变形包裹头部的变形能力,并增强头部定位的稳定效果,具有矫正睡姿作用,起到牵拉舒展颈椎的作用,使颈椎生理曲度得到维护,并可降低周围噪音对睡眠的影响,降低对后脑的不适感,血液循环自然、顺畅,具有透气散热,睡眠质量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组合型定位枕
本技术属于枕头
,具体涉及一种组合型定位枕。
技术介绍
颈椎曲度简称颈曲,是脊柱最上端的生理弯曲,是维持颈椎生理功能的基础,正常的生理曲度在缓冲纵向压力,保护脊髓、神经根和血管等方而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天的生活中,颈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在阅读、面对显示器时因需要长时间的固定,颈肌的疲劳感尤其明显,如果到了睡眠的时候,颈肌仍然得不到休息,一些伴随的疾病例如头颈部的发病率将逐渐上升,从而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在睡眠过程使头颈部肌肉在睡眠中得到充分的放松对于预防和治疗头颈部疾病至关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合型定位枕,它能够较好地定位头部,起到良好的牵拉舒展颈椎功效。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组合型定位枕,包括上部小枕和下部大枕,所述下部大枕的枕芯呈后方镂空的U型结构,所述上部小枕可拆卸设置在下部大枕的镂空处上方,且所述上部小枕的枕芯分为位于中部前侧的颈椎承托区、位于中部后侧的后脑定位区、以及位于颈椎承托区和后脑定位区左右两侧的变形功能区,所述后脑定位区位于下部大枕的镂空处上方。优选地,所述后脑定位区的表面相对颈椎承托区表面和变形功能区表面均低。优选地,所述两个变形功能区的前端分别具有肩部定位头,所述两个肩部定位头的作用端连线垂直于颈椎承托区的前后方向。优选地,所述上部小枕的枕套底面与下部大枕的枕套表面之间通过魔术贴或子母扣可拆卸连接在一起。优选地,所述上部小枕的枕套底面缝合连接有毛面条带,所述下部大枕的枕套表面缝合连接有勾面条带,所述毛面条带和勾面条带相互对应配合。优选地,所述毛面条带对应设置在变形功能区下方的枕套底面上,所述勾面条带对应设置在下部大枕的枕芯两侧上方的枕套表面上。优选地,该定位枕还包括遮光布,所述上部小枕的枕套底面的两侧还分别缝合连接有毛面块,所述遮光布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勾面块,所述遮光布通过其两端的勾面块分别与相应侧的毛面块配合而可拆卸设置在上部小枕上。优选地,所述下部大枕的枕芯后方镂空的位置处设置有拉链,所述拉链沿下部大枕的枕芯前后延伸布置。优选地,所述拉链为闭口拉链,其后码靠近颈椎辅助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组合型定位枕包括上部小枕和下部大枕,在使用时,后脑在后脑定位区,颈椎在颈椎承托区,颈椎承托区和后脑定位区前后设置且不同高度,可起到牵拉舒展颈椎的作用,使颈椎生理曲度得到维护,而后脑定位区受压向下的同时会带动左右两侧的变形功能区贴靠两耳及太阳穴,起到降低周围噪音对睡眠的影响,并且由于后脑定位区下方为下部大枕的后方镂空处,第一可增强两个变形功能区相向变形包裹头部的变形能力,并且两个变形功能区相向变形后会托住头部并对头部产生朝向后脑定位区的作用,从而增强头部定位的稳定效果和颈椎牵拉舒展效果,具有矫正睡姿作用;第二下部大枕的后方镂空处还具有透气散热的作用;第三借助后脑定位区、下部大枕的承重辅助区部分位置和变形功能区部分位置对整个后脑支撑,起到分散压力,降低对后脑的不适感,血液循环自然、顺畅,睡眠质量高。2、本技术的两个变形功能区的前端分别具有肩部定位头,所述两个肩部定位头的作用端连线垂直于颈椎承托区的前后方向,睡觉时两个肩部分别顶靠在相应侧的肩部定位头,同时后脑在后脑定位区,颈椎在颈椎承托区,让用户有个良好的睡姿,头、肩、背、腰在一条线上。3、本技术组合型定位枕进一步包括遮光布,该遮光布一方面在睡觉时遮住双眼,降低周围光线对睡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利用遮光布与上部小枕的连接在用户有改变睡姿趋势时能够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让用户较好的保持良好睡姿。4、本技术组合型定位枕进一步包括拉链,拉链前后延伸设置在下部大枕的后方镂空处,通过拉链可实现根据用户头部大小或颈椎曲度适应调整下部大枕的两个承重辅助区相对位置和相对高度,从而调整下部大枕对上部小枕的支撑配合关系,继而调整至合适状态,具备调高调宽功能,能够保证头部良好的定位效果和睡眠质量,实现一枕多种使用工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上部小枕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下部大枕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所示的A-A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带拉链的下部大枕完全打开状态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带拉链的大枕芯完全闭合状态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1组合型定位枕组装状态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2组合型定位枕组装状态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3组合型定位枕组装状态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4组合型定位枕组装状态图。图中标记:10、上部小枕;11、颈椎承托区;12、后脑定位区;13、变形功能区;14、肩部定位头;101、毛面条带;102、毛面块;20、下部大枕;21、颈椎辅助区;22、承重辅助区;201、勾面条带;30、遮光布;40、拉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更明显易懂,下面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实施例1如图1-3及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组合型定位枕,包括上部小枕10和下部大枕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部大枕20包括大枕芯及大枕套,其中大枕芯呈后方镂空的U型结构,大枕套包裹在大枕芯和大枕芯的后方镂空处。为方便描述,本实施例将大枕芯根据方位定义为位于后方镂空前侧的颈椎辅助区21以及分别位于后方镂空左右两侧的承重辅助区22,所述承重辅助区22的填充厚度高于颈椎辅助区21的填充厚度,所述承重辅助区22的表面呈圆弧面且靠近后方镂空处的一侧较低,优选地大枕芯内填充高弹珍珠棉或其他填充物,柔软舒适,当然也可根据需要填充薰衣草或负离子或中草药包等助眠填充物。另,为美观考虑,可以在承重辅助区22的远离后方镂空处的外侧边设置呈曲线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部小枕10包括小枕芯及包裹在小枕芯外的小枕套,其中小枕芯根据功能分区为位于中部前侧的颈椎承托区11、位于中部后侧的后脑定位区12、以及位于颈椎承托区11和后脑定位区12左右两侧的变形功能区13,颈椎承托区11和后脑定位区12前后设置且不同高度,可起到牵拉舒展颈椎的作用,使颈椎生理曲度得到维护。整个小枕芯内部填充物均可优选采用高弹珍珠棉或其他填充物,柔软舒适,当然也可根据需要填充薰衣草或负离子或中草药包等助眠填充物。而后脑定位区12的表面相对颈椎承托区11表面和变形功能区13表面均低,而后脑定位区12的凹感成型可采用车线缝制工艺实现,其为常规技法,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所述的大枕芯和小枕芯均是由内套及由内套包住的填充物构成,其中大枕芯的后方镂空处也是有设置内套的,而上部小枕10设置小枕套,下部大枕20设置大枕套,小枕套和大枕套的设置可便于换洗,洁净有保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部小枕10可拆卸设置在下部大枕20的镂空处上方,所述后脑定位区12位于下部大枕20的镂空处上方。优选地,所述上部小枕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组合型定位枕,其特征在于:该定位枕包括上部小枕和下部大枕,所述下部大枕的枕芯呈后方镂空的U型结构,所述上部小枕可拆卸设置在下部大枕的镂空处上方,且所述上部小枕的枕芯分为位于中部前侧的颈椎承托区、位于中部后侧的后脑定位区、以及位于颈椎承托区和后脑定位区左右两侧的变形功能区,所述后脑定位区位于下部大枕的镂空处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组合型定位枕,其特征在于:该定位枕包括上部小枕和下部大枕,所述下部大枕的枕芯呈后方镂空的U型结构,所述上部小枕可拆卸设置在下部大枕的镂空处上方,且所述上部小枕的枕芯分为位于中部前侧的颈椎承托区、位于中部后侧的后脑定位区、以及位于颈椎承托区和后脑定位区左右两侧的变形功能区,所述后脑定位区位于下部大枕的镂空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型定位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脑定位区的表面相对颈椎承托区表面和变形功能区表面均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型定位枕,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变形功能区的前端分别具有肩部定位头,所述两个肩部定位头的作用端连线垂直于颈椎承托区的前后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型定位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小枕的枕套底面与下部大枕的枕套表面之间通过魔术贴或子母扣可拆卸连接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型定位枕,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鑫隆
申请(专利权)人:庄鑫隆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