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劳海睿专利>正文

可调节枕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6187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可调节枕头,其特征在于,包括:躺卧时头部及颈部枕靠的中枕区;以及位于中枕区的左右两侧的侧睡时头部及颈部枕靠的左枕区和右枕区;所述中枕区和/或左枕区与右枕区中,该区所处的枕头外壁上,形成有开口;通过该开口插入至少一个的垫片,从而调整左枕区与右枕区和/或中枕区的高度。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可调节枕头,可批量生产的同时,又能根据个人背部厚度及肩部宽度,自由调节颈部及头部枕睡区域高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调节枕头
本技术涉及一种枕靠物,特别是,涉及一种枕头,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分别调节躺卧及侧卧时头部及颈椎枕睡高度的枕头。
技术介绍
枕头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对于促进颈椎生理曲线的形成和维持其存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尽管婴儿随着起坐、站立和行走即可逐渐地形成颈曲,但而后的颈曲保持则和枕头的衬托作用有关。适当的枕头可以托起颈曲,使颈部肌肉放松而获得良好的休息。所以枕头高度不合适会对人体造成不良的影响。然而,每个人在侧睡时,其头部及颈部的枕靠高度与躺睡时头部及颈部的枕靠高度是不同的。因此,目前市场上存在两种如图1所示这样的枕头。一种是如图1(a)所示那样,左中右同一高度,但前后有高低变化的波浪型枕头。另一种是如图1(b)所示,其左右两侧部分的厚度略高于中央部分的厚度,并且中央部分及左右两侧部分中的颈椎枕睡区域略高于头部枕睡区域的蝶型枕头,从而使使用者躺卧时颈部承托高度高于头部挣脱高度,侧睡时与不会因为肩膀宽度而感觉枕头太低,从而获得良好的枕睡舒适度。但是,这两种批量生产的枕头由于是一次性注模成形,所以无法调节高度,因此并不总能适合各使用者不同肩宽不同背部厚度的体型。同时,本专利技术人的长期经营活动中也了解到,部分使用者长期枕睡较低的枕头,而在枕睡医生建议的头部枕睡高度及颈部枕睡高度时,其一开始并不能完全适应,希望能够逐渐过渡垫高从而最终适应医生建议的合理高度。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本技术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可批量生产的同时,又能根据个人背部厚度及肩部宽度,自由调节颈部及头部枕睡区域高度的枕头。解决问题的手段:本技术所涉及的可调节枕头,其特征在于,包括:躺卧时头部及颈部枕靠的中枕区;以及位于中枕区的左右两侧的侧睡时头部及颈部枕靠的左枕区和右枕区;所述中枕区和/或左枕区与右枕区中,该区所处的枕头外壁上,形成有开口;通过该开口插入至少一个的垫片,从而调整左枕区与右枕区和/或中枕区的高度。优选的是,所述左枕区与右枕区以及中枕区中,该区所处的枕头外壁上,都形成有开口;通过该开口插入至少一个的垫片,从而调整左枕区与右枕区以及中枕区的高度。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中枕区,包括:躺卧时头部枕靠的头部中枕区,以及躺卧时颈部枕靠的颈椎中枕区;所述左枕区,包括:左向侧睡时头部枕靠的头部左枕区,以及左向侧睡时颈部枕靠的颈椎左枕区;所述右枕区,包括:左向侧睡时头部枕靠的头部左枕区,以及左向侧睡时颈部枕靠的颈椎左枕区。作为本技术的可调节枕头的一种的实施方式,所述颈椎中枕区的侧边沿处形成有颈椎中枕区开口;所述颈椎中枕区通过该开口处插入的垫片数量,调节颈椎中枕区的高度。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优化方案,所述头部中枕区的侧边沿处形成有头部中枕区开口;所述头部中枕区通过该开口插入的垫片数量,调节头部中枕区的高度。上述实施方案下,优选的是,所述头部左枕区的侧边沿处,形成有头部左枕区开口;所述颈椎左枕区的侧边沿处,形成有颈椎左枕区开口;所述颈椎左枕区与头部左枕区通过开口插入的垫片数量,分别调节高度。所述头部右枕区的侧边沿处,形成有头部右枕区开口;所述颈椎右枕区的侧边沿处,形成有颈椎右枕区开口;所述颈椎右枕区与头部右枕区通过开口插入的垫片数量,分别调节高度。其中,所述垫片为片状的乳胶或海绵垫片。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技术的可调节枕头,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使用者根据自身枕睡习惯,可将侧睡时的枕睡区域调节至略高于躺卧时的枕睡区域;2)使用者根据自身的枕睡习惯,可自由调节躺卧时的头部枕睡区域的高度;3)使用者根据自身背部厚度,可自由调节躺卧时的颈椎枕靠区域的高度;4)使用者根据自身的枕睡习惯,可自由调节侧卧时的头部枕睡区域的高度;5)使用者可根据自身的左肩宽度,自由调节颈椎左枕区的高度;6)使用者可根据自身的右键宽度,自由调节颈椎右枕区的高度;7)本技术可批量流水线生产,又能根据各使用者的自身需求自由调节。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现有技术下的枕头的示意图;图2是示出本技术的可调节枕头的主体的俯视图;图3是示出本技术的可调节枕头的主体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本技术的可调节枕头的垫片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本技术的可调节枕头的使用说明的示意图;图6是示出本技术的可调节枕头的优化使用状态的示意图;图7是示出本技术的可调节枕头的多种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附图对本技术的一种较优实施方式及其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下述说明不作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在不脱离本技术的专利技术宗旨的情况下,对下述说明中的实施方式的相关要素进行增加、删减及变更皆应包含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技术所涉及的可调节枕头,其包括枕头主体1及垫片2。图2是示出本技术的可调节枕头的主体的俯视图。其中,图2(a)是本技术的可调节枕头的一种基础区域划分的示意图,图2(b)是本技术的可调节枕头的一种较优区域划分的示意图。如图2(a)所示,枕头主体1上可以大致划分为颈椎枕靠区域11及头部枕靠区域2。优选的是,如图2(b)所示,将枕头主体1划分为,躺卧时颈椎枕靠区域11(D)和头部枕靠区域12(D);左向侧卧时颈椎枕靠区域11(L)和头部枕靠区域12(L);以及右向侧卧时颈椎枕靠区域11(R)和头部枕靠区域12(R)。上述区域划分,是为了方便进行下述说明而进行的设定区域,其并不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体限定,根据使用者或生产者的需要其可以进行相应变更,例如,可以不进行相应的划分而一体地作为枕靠区域,也可以是根据枕睡姿势将枕头简单划分为躺卧枕睡区域(D)、左向侧卧枕睡区域(L)以及右向枕睡区域(R)三个部分,而不在划分颈椎枕睡区域及头部枕睡区域。在将枕头主体1进行相应的枕靠区域后,本技术的改良点,如图3所示。图3是示出本技术的可调节枕头的主体的立体图。图3中针对
技术介绍
中所提到的两种枕头进行示例性的改良点引用。但在理解本技术的专利技术宗旨的情况下,其改良方案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类型(形状)的枕头。具体而言,图3(a)是在波浪型枕头上适用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3(b)是在蝶型枕上适用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在将本技术的改良方案,适用于波浪型枕头时,可以是如图3(a)所示那样,在左向侧卧时颈椎枕靠区11(L)的一侧边沿上形成有左向侧卧颈椎垫高开口11x(L),在右向侧卧时颈椎枕靠区11(R)的相同侧边沿上形成有右向侧卧颈椎垫高开口11x(R)。通过该左向侧卧颈椎垫高开口11x(L)可以插入图4所示的垫片2,从而将左向侧卧时颈椎枕靠区11(L)及左向侧卧时头部枕靠区12(L)垫高。通过该右向侧卧颈椎垫高开口11x(R)也同样可以插入图4所示的垫片2,从而将右向侧卧时颈椎枕靠区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节枕头,其特征在于,包括:/n躺卧时头部及颈部枕靠的中枕区;以及/n位于中枕区的左右两侧的侧睡时头部及颈部枕靠的左枕区和右枕区;/n所述中枕区和/或左枕区与右枕区中,该区所处的枕头外壁上,形成有开口;/n通过该开口可插入至少一个的垫片,从而调整左枕区与右枕区和/或中枕区的高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枕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躺卧时头部及颈部枕靠的中枕区;以及
位于中枕区的左右两侧的侧睡时头部及颈部枕靠的左枕区和右枕区;
所述中枕区和/或左枕区与右枕区中,该区所处的枕头外壁上,形成有开口;
通过该开口可插入至少一个的垫片,从而调整左枕区与右枕区和/或中枕区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枕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枕区与右枕区以及中枕区中,该区所处的枕头外壁上,都形成有开口;
通过该开口可插入至少一个的垫片,从而调整左枕区与右枕区以及中枕区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调节枕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枕区,包括:躺卧时头部枕靠的头部中枕区,以及躺卧时颈部枕靠的颈椎中枕区;
所述左枕区,包括:左向侧睡时头部枕靠的头部左枕区,以及左向侧睡时颈部枕靠的颈椎左枕区;
所述右枕区,包括:右向侧睡时头部枕靠的头部左枕区,以及右向侧睡时颈部枕靠的颈椎左枕区。


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劳海睿吕建社
申请(专利权)人:劳海睿上海鹿峪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