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卿培东专利>正文

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6084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0: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属于脊椎融合器械领域。其包括用于提供支撑功能的工字型支撑件、侧壁连接件,所述工字型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纵向连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纵向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相连为一体且第一支撑杆、纵向连杆与第二支撑杆构成的工字型支撑件呈工字型。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基于新的结构设计,能够实现钩椎关节植骨,可有效提高融合率,植骨侧钩椎关节融合率高于未植骨侧钩椎关节融合率,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同时,基于结构的改进,能够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相应的选择,以确保最优的临床效果和最大限度的融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脊柱融合器械领域,具体为一种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
技术介绍
脊柱融合技术治疗各种脊柱疾病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最初的融合技术包括大量的肌肉松解、自体骨移植、以及长期的牵引床固定。自从脊柱内固定技术发展以来,脊柱融合的成功率得到了提高,缩短了患者的康复时间,并给手术治疗留有较多的选择空间。为降低单纯脊柱后路融合内固定手术的失败率,目前逐步兴起了脊柱前柱支撑融合的概念。起初,通过前后路将骨移植于椎间隙,以更好地改善患部的血供、承受负重及维持脊柱生理曲线。然而,移植骨作为单一的支撑物不能使脊柱达到足够的坚固性。对脊柱单纯行前、后路融合有可能引起骨崩裂和假关节形成,而椎间融合器如应用钛网和矩形碳纤维融合器等,能避免上述并发症的出现。Badgy和Kusli-ch在单一椎间融合器技术方面开创了先河。1986年,Badgy和Kusli-ch设计出适用于人体的椎间融合器,即BAK(BagbyandKuslich)系统,并用于治疗退变性下腰痛。这些技术有相当一部分基于Badgy最初应用单一圆柱状金属网固定于马的颈椎上而得来的实践经验。从理论上讲,椎间融合器通过椎体周围肌肉收缩和椎体周围韧带张力作用能保持每个融合节段的稳定性。自椎间融合器诞生以来,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拓展。中国专利申请CN201922306545.6公开了一种可调高度的椎间融合器及其配套工具,该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体,所述融合器本体内设有植骨腔,所述融合器本体包括上终板、下终板、副撑块、主撑块和调节螺钉,所述上终板和/或下终板上设有贯通的植骨窗,所述植骨窗连通所述植骨腔,所述主撑块和所述上终板、下终板通过斜面滑块机构连接,所述副撑块的一侧与所述上终板和/或下终板抵接,所述副撑块的中部设有贯通的连接孔,所述主撑块上设有横向贯通的螺孔,所述调节螺钉穿过连接孔与所述螺孔螺纹连接,所述调节螺钉远离所述螺孔的一端设有传动槽,所述调节螺钉的中部设有贯通的植骨孔,所述植骨孔通过螺孔连通植骨腔。中国专利申请CN201922305638.7公开了一种滑动式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及其配套工具,该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体和撑开块,所述融合器本体包括连接部和膨胀部,所述连接部上设有贯通的调节孔,所述膨胀部包括均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上夹紧体和下夹紧体,所述上夹紧体和下夹紧体之间设有调节通道,所述上夹紧体和/或下夹紧体上设有贯通的植骨窗,所述调节孔与所述调节通道连通,所述调节通道上设有若干个自锁槽,所述撑开块在所述调节通道内滑动并被上夹紧体与下夹紧体锁定在自锁槽内,所述撑开块内设有螺孔,所述螺孔通过所述调节通道与所述调节孔连通。中国专利申请CN201911211904.8公开了一种椎间融合器,其包括融合器本体,所述融合器本体包括固定板、支撑块,固定板连接在支撑块的一端且与支撑块一体成型,固定板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连接固定螺钉进行固定的固定通孔,固定通孔内设置有连接凹槽并通过连接凹槽可转动连接C形环;支撑块上设置有横向贯穿支撑块的支撑通孔,支撑块侧面以及支撑通孔内侧壁均设置有网孔结构。中国专利申请CN201911122239.5公开了一种椎间融合器,其包括轴体、第一撑开件及融合体,第一撑开件安装于轴体上并能够沿轴体的轴向移动,第一撑开件具有沿轴体的径向上分布的内端和外端,内端与轴体连接,融合体绕轴体周向设置,并与第一撑开件的外端连接,融合体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一滑道,第一滑道的延伸方向与融合体的外壁之间设有夹角,第一撑开件的外端活动设于第一滑道中。中国专利申请CN201910937467.1公开了一种可撑开式椎间融合器,其包括一体式融合器本体,融合器本体包括:第一抵压部,其上形成有第一过孔,侧面上形成有第一导向槽,其板面上设有第一定位齿,内板面上具有第一导滑面;第二抵压部,与第一抵压部为对称结构;安装部,与第一抵压部和第二抵压部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抵压部和第二抵压部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安装部上开设有安装过孔;撑开块,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一抵压部和第二抵压部之间,且与第一导滑面和第二导滑面相抵接。中国专利申请CN201510541160.1公开了一种颈椎钩椎关节融合器,其包括钩椎关节融合部件和椎体间弹性支撑体,椎体间弹性支撑体的横截面为梯形,前端为小端,钩椎关节融合部件有两个,分别连接在椎体间弹性支撑体的两个腰部外侧面上,钩椎关节融合部件为圆筒形网状结构,钩椎关节植骨融合部件远离椎体间弹性支撑体的侧面连接有挡板。综上,现有技术中已经公开了多种不同结构的椎间融合器,但如何进一步改进椎间融合器,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器械的成本,依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申请专利技术人基于多年医疗实践,和对椎间融合器的研究、探索,开发出一种全新结构的、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基于新的结构设计,能够实现钩椎关节植骨,可有效提高融合率,植骨侧钩椎关节融合率高于未植骨侧钩椎关节融合率,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同时,基于结构的改进,能够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相应的选择,以确保最优的临床效果和最大限度的融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包括用于提供支撑功能的工字型支撑件、侧壁连接件,所述工字型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纵向连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纵向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相连为一体且第一支撑杆、纵向连杆与第二支撑杆构成的工字型支撑件呈工字型;所述侧壁连接件为一组,所述侧壁连接件沿水平方向的剖面呈C字型;所述侧壁连接件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连接件相配合的第三连接件,所述侧壁连接件的另一端设置有与第二连接件相配合的第四连接件,所述侧壁连接件通过其两端的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与工字型支撑件可拆卸连接;所述工字型支撑件与侧壁连接件之间构成植骨腔。所述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能在水平方向对侧壁连接件与工字型支撑件进行限位并保证侧壁连接件与工字型支撑件在水平方向上的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卡接凹槽,所述第三连接件为与卡接凹槽相配合的卡槽凸起;或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卡接凸起,所述第三连接件为与卡槽凸起相配合的卡接凹槽。所述第二连接件为卡接凹槽,所述第四连接件为与卡接凹槽相配合的卡槽凸起;或所述第二连接件为卡接凸起,所述第四连接件为与卡槽凸起相配合的卡接凹槽。所述第一支撑杆、纵向连杆与第二支撑杆采用一体成型。所述工字型支撑件的上表面、下表面上分别设置有防滑结构。所述防滑结构为若干倒齿。所述侧壁连接件包括侧壁杆体、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分别设置在侧壁杆体的两端且第三连接件、侧壁杆体、第四连接件依次相连为一体。所述侧壁杆体呈C字型。所述侧壁杆体沿水平方向采用等径设计或变径设计。当侧壁杆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提供支撑功能的工字型支撑件、侧壁连接件,所述工字型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纵向连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连接件;/n所述纵向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相连为一体且第一支撑杆、纵向连杆与第二支撑杆构成的工字型支撑件呈工字型;/n所述侧壁连接件为一组,所述侧壁连接件沿水平方向的剖面呈C字型;所述侧壁连接件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连接件相配合的第三连接件,所述侧壁连接件的另一端设置有与第二连接件相配合的第四连接件,所述侧壁连接件通过其两端的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与工字型支撑件可拆卸连接;/n所述工字型支撑件与侧壁连接件之间构成植骨腔。/n

【技术特征摘要】
1.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提供支撑功能的工字型支撑件、侧壁连接件,所述工字型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纵向连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连接件;
所述纵向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相连为一体且第一支撑杆、纵向连杆与第二支撑杆构成的工字型支撑件呈工字型;
所述侧壁连接件为一组,所述侧壁连接件沿水平方向的剖面呈C字型;所述侧壁连接件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连接件相配合的第三连接件,所述侧壁连接件的另一端设置有与第二连接件相配合的第四连接件,所述侧壁连接件通过其两端的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与工字型支撑件可拆卸连接;
所述工字型支撑件与侧壁连接件之间构成植骨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卡接凹槽,所述第三连接件为与卡接凹槽相配合的卡槽凸起;
或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卡接凸起,所述第三连接件为与卡槽凸起相配合的卡接凹槽;
所述第二连接件为卡接凹槽,所述第四连接件为与卡接凹槽相配合的卡槽凸起;
或所述第二连接件为卡接凸起,所述第四连接件为与卡槽凸起相配合的卡接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连接件包括侧壁杆体、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分别设置在侧壁杆体的两端且第三连接件、侧壁杆体、第四连接件依次相连为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杆体沿水平方向采用等径设计或变径设计。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连杆上设置有连接通道,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卿培东刘利曹云邓海涛李明凡
申请(专利权)人:卿培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