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换热器的流体分布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51423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7: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换热器的流体分布板,包括板状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本体(1)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11)和若干个第二通孔(12),所述第一通孔(11)间隔分布在板状本体(1)的中部而形成内圈区域,所述第二通孔(12)为沿着板状本体(1)的径向延伸的长条状通孔结构,各第二通孔(12)沿周向间隔分布在板状本体(1)上并位于上述内圈区域的外围。本申请均布流体的同时能降低压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换热器的流体分布板
本技术属于换热器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换热器的流体分布板。
技术介绍
在换热器中,管壳程内流体介质分布均匀,两侧对流传热充分接触,对设备换热性能提高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局部流动聚集或偏流等行为都将导致换热不充分,且随着换热器设备的大型化发展,其危害愈加放大,对换热器传热性能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为均布流动介质,通常在换热器的管壳程入口区域设置流体分布板,现有技术中流体分布板的结构可参见专利号为ZL201720038550.1的技术专利《一种用于换热器壳程入口处的分布结构以及换热器》(授权公告号为CN206724774U)、专利号为ZL201510175921.6的专利技术专利《带分布盘的换热器》(授权公告号为CN104748588B)公开的结构。在一些大型化换热器中,换热器压降控制严苛,要求分布板压损控制在百帕以内,现有的分布板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分布流体且保持低压损的生产需求,因此有必要设计出一款大型高效换热器用的低能耗流体分布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均布流体且能降低压损的用于换热器的流体分布板。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换热器的流体分布板,包括板状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本体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和若干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间隔分布在板状本体的中部而形成内圈区域,所述第二通孔为沿着板状本体的径向延伸的长条状通孔结构,各第二通孔沿周向间隔分布在板状本体上并位于上述内圈区域的外围。优选的,所述板状本体上沿周向还开设有若干个第三通孔,各第三通孔位于上述第二通孔的外围而形成外圈区域,各所述第二通孔所在的区域为位于内、外圈区域之间的中心分布区域。如此,板状本体分成具有第一、第二、第三通孔的三个区域,进一步实现整体流体的均布。为进一步降低阻力系数,优选的,所述内圈区域的开孔率不低于0.3;所述中心分布区域的开孔率不低于0.4;所述外圈区域的开孔率不低于0.1。上述第二通孔可均布在板状本体的中心分布区域上,本申请中,为降低流体偏流的影响,所述板状本体上第二通孔所在的中心分布区域周向分成至少两部分,各部分上的开孔率不同。如此,可根据实际工况中流体偏流的情况,如拐角处的流体,设置不同开孔率的两部分,使得流体较多的部分通过开孔率较高的部分,流体较少的部分通过开孔率较低的部分,进而有效降低流体偏流的情况。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通孔沿着板状本体的径向由内而外孔径逐渐增大。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通孔沿着板状本体的径向直线延伸或呈弧线状弯曲延伸。所述第一通孔的横截面优选为圆形,各第一通孔均布在板状本体的中部。所述第三通孔的横截面优选为圆形,各第三通孔均布在板状本体的外圈区域。最后,所述板状本体为一体件或为由至少两块单元板拼接而成的组合件。其中组合件可由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两块单元板内外拼接而成,也可由同时开设有第一、第二通孔的若干块单元板沿周向拼接而成,或者采用其他的拼接方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在板状本体上同时开设第一通孔和长条状的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能起到均布流体的作用,同时能够降低板状本体的阻力系数,进而降低压损;长条状的第二通孔同时具有降低流体偏流的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一种用于换热器的流体分布板的优选实施例一,该流体分布板可设于换热器管程或/和壳程的入口处,以均布流体。该流体分布板包括一体成型的板状本体1,板状本体1的截面大致呈圆形。板状本体1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11、若干个第二通孔12和若干个第三通孔13,其中,第一通孔11的横截面为圆形,各第一通孔11均布在板状本体1的中部而形成内圈区域,板状本体1上第一通孔11所在的内圈区域对应管程或壳程流体入口设置。第二通孔12为沿着板状本体1的径向直线延伸的长条状通孔结构,且第二通孔12沿着板状本体1的径向由内而外孔径逐渐增大,各第二通孔12沿周向间隔分布在板状本体1上并位于上述内圈区域的外围而形成中心分布区域。第三通孔13的横截面为圆形,各第三通孔13沿周向分布在板状本体1的边缘,并位于上述中心分布区域的外围而形成外圈区域。本实施例中,对各通孔的孔径没有要求,但为降低压损,内圈区域的开孔率不低于0.3;中心分布区域的开孔率不低于0.4;外圈区域的开孔率不低于0.1。第一、第二、第三通孔的具体数目及布置形式需根据具体装置按流场分析优化结果来设定。在某些工况下,可取消第三通孔13的设置,直接由第二通孔12延伸替代。如图1所示,为降低流体偏流的影响,板状本体1上第二通孔12所在的中心分布区域周向分成两部分,各部分上的开孔率不同,具体的,第一部分为图1中标出的110°对应的区域,第二部分为图1中除第一部分以外的区域,第一部分上的开孔率低于第二部分上的开孔率。使用时,第一部分可对应换热器中流体较多处设置,第二部分对应换热器中流体相对较少处设置,以改善流体偏流现象。当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对应的区域及开孔率不限于图1中所示的,可根据实际工况进行设计。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一种用于换热器的流体分布板的优选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中流体分布板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二通孔12沿着板状本体1的径向呈弧线状弯曲延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换热器的流体分布板,包括板状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本体(1)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11)和若干个第二通孔(12),所述第一通孔(11)间隔分布在板状本体(1)的中部而形成内圈区域,所述第二通孔(12)为沿着板状本体(1)的径向延伸的长条状通孔结构,各第二通孔(12)沿周向间隔分布在板状本体(1)上并位于上述内圈区域的外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换热器的流体分布板,包括板状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本体(1)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11)和若干个第二通孔(12),所述第一通孔(11)间隔分布在板状本体(1)的中部而形成内圈区域,所述第二通孔(12)为沿着板状本体(1)的径向延伸的长条状通孔结构,各第二通孔(12)沿周向间隔分布在板状本体(1)上并位于上述内圈区域的外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分布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本体(1)上沿周向还开设有若干个第三通孔(13),各第三通孔(13)位于上述第二通孔(12)的外围而形成外圈区域,各所述第二通孔(12)所在的区域为位于内、外圈区域之间的中心分布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分布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区域的开孔率不低于0.3;所述中心分布区域的开孔率不低于0.4;所述外圈区域的开孔率不低于0.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霄乐李禹平张贤安王健良胡兴苗李军杰陶江王力吕书明柏子玲吴力俊
申请(专利权)人:镇海石化建安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