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发电下雾警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14500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5: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发电下雾警示装置,包括间隔设置在高速公路一侧的自发电下雾警示设备;自发电下雾警示设备包括柱形固定杆、下雾检测单元、警示单元;下雾检测单元安装在柱形固定杆顶端,根据外部控制指令以检测所处区域的实时能见度;警示灯根据外部发送的对应等级的警报控制指令以设定警报频率闪烁;所述自发电下雾警示设备包括自发电单元,所述自发电单元安装在柱形固定杆顶部侧壁上,包括太阳能电池板、支撑杆、旋转底座、蓄电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使用户根据警示灯闪烁频率,获知前方道路能见度情况,决定行驶策略。整个系统采用太阳能发电装置,节能减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发电下雾警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交通设施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发电下雾警示装置。
技术介绍
中国人口众多且分布广阔,高速公路为人们出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据统计,高速公路上因雾等恶劣天气造成的交通事故,大约占总事故的1/4左右。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生产带来的恶劣天气也越来越多,高速公路上因雾霾等恶劣天气造成的事故比重也随之不断增加。目前,国内针对雾霾等恶劣天气主要采用大范围的新闻警告、路边安装防护栏和交警出行设防等措施,但这些措施不高效且耗时耗力。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200520072985.5的公路智能引导装置,采用人为控制警示灯开关,监控人员无法实时监控各个路段实时天气状况,警示装置不能准确开启,耗用大量劳动力。另外,现有的公路智能引导装置也没有考虑到道路前方路线上的能见度和道路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发电下雾警示装置,整个系统采用太阳能发电装置,节能减排。本技术高效环保,结构简单,实用方便,符合社会需求。为达成上述目的,结合图1,本技术提出一种自发电下雾警示装置,所述警示装置包括间隔设置在高速公路一侧的自发电下雾警示设备,每个自发电下雾警示设备均具有独立的编号。所述自发电下雾警示设备包括柱形固定杆、下雾检测单元、警示单元。所述柱形固定杆垂直安装在地面上。所述警示单元与控制单元电连接,警示单元包括安装在柱形固定杆侧壁上的警示灯。所述下雾检测单元安装在柱形固定杆顶端,根据外部控制指令以检测所处区域的实时能见度。所述警示灯根据外部发送的对应等级的警报控制指令以设定警报频率闪烁。所述自发电下雾警示设备包括自发电单元,所述自发电单元安装在柱形固定杆顶部侧壁上,包括太阳能电池板、支撑杆、旋转底座、蓄电池。所述旋转底座呈圆柱型,包括相互连接的底座和旋转平台,底座远离旋转平台的一端安装在柱形固定杆顶部侧壁上,旋转平台根据外部控制指令绕自身轴中心线自转。所述旋转平台的中心位置设置有一矩形凹槽。所述支撑杆沿延伸方向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支撑杆的第一端部与太阳能电池板的中心处连接、并且支撑杆和太阳能电池板的上平面呈一夹角,支撑杆的第二端部通过一旋转轴连接在矩形凹槽内,支撑杆根据外部控制指令沿矩形凹槽的延伸方向旋转。所述夹角大于等于80度、并且小于等于90度。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用于将接收到的太阳能转换成电能。所述蓄电池内嵌在柱形固定杆内,与太阳能电池板连接,存储太阳能电池板转换生成的电能、并且提供其所对应的自发电下雾警示设备工作所需电能。前述自发电下雾警示装置,通过下雾检测单元检测所处区域的实时能见度,继而控制警示灯以设定警报频率闪烁,用户根据警示灯闪烁频率,就可以知道前方道路能见度的大小,决定是否加速或减速行驶,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同时,由于自发电下雾警示装置长期设置在户外,通过设置自发电单元,将采集到的太阳能转换成电能,供自发电下雾警示设备正常工作使用,节能环保。以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与现有相比,其显著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下雾检测单元实时监控当前路段的实时能见度,根据外部发送的警报控制指令,控制警示灯以设定警报频率闪烁,用户根据警示灯闪烁频率,就可以知道前方道路能见度的大小,决定是否加速或减速行驶。2)整个系统采用太阳能发电装置,节能减排。3)本技术能够有效减小雾天团雾对高速公路的车流量的影响,预防交通事故发生,高效环保,结构简单,实用方便,符合社会需求。应当理解,前述构思以及在下面更加详细地描述的额外构思的所有组合只要在这样的构思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都可以被视为本公开的技术主题的一部分。另外,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所有组合都被视为本公开的技术主题的一部分。结合附图从下面的描述中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本技术教导的前述和其他方面、实施例和特征。本技术的其他附加方面例如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和/或有益效果将在下面的描述中显见,或通过根据本技术教导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实践中得知。附图说明附图不意在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在各个图中示出的每个相同或近似相同的组成部分可以用相同的标号表示。为了清晰起见,在每个图中,并非每个组成部分均被标记。现在,将通过例子并参考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的各个方面的实施例,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自发电下雾警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自发电下雾警示设备的电路组成框图。图3是本技术的下雾检测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自发电下雾警示方法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举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说明如下。具体实施一结合图1,本技术提出一种自发电下雾警示装置,所述警示装置包括间隔设置在高速公路一侧的自发电下雾警示设备,每个自发电下雾警示设备均具有独立的编号。所述自发电下雾警示设备包括柱形固定杆1、下雾检测单元2、警示单元4。所述柱形固定杆1垂直安装在地面上。所述警示单元4与控制单元3电连接,警示单元4包括安装在柱形固定杆1侧壁上的警示灯。所述下雾检测单元2安装在柱形固定杆1顶端,根据外部控制指令以检测所处区域的实时能见度。所述警示灯根据外部发送的对应等级的警报控制指令以设定警报频率闪烁。所述自发电下雾警示设备包括自发电单元,所述自发电单元安装在柱形固定杆1顶部侧壁上,包括太阳能电池板7、支撑杆、旋转底座、蓄电池6。所述旋转底座呈圆柱型,包括相互连接的底座和旋转平台,底座远离旋转平台的一端安装在柱形固定杆1顶部侧壁上,旋转平台根据外部控制指令绕自身轴中心线自转。所述旋转平台的中心位置设置有一矩形凹槽。所述支撑杆沿延伸方向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支撑杆的第一端部与太阳能电池板7的中心处连接、并且支撑杆和太阳能电池板7的上平面呈一夹角,支撑杆的第二端部通过一旋转轴连接在矩形凹槽内,支撑杆根据外部控制指令沿矩形凹槽的延伸方向旋转。所述夹角大于等于80度、并且小于等于90度。所述太阳能电池板7用于将接收到的太阳能转换成电能。所述蓄电池6内嵌在柱形固定杆1内,与太阳能电池板7连接,存储太阳能电池板7转换生成的电能、并且提供其所对应的自发电下雾警示设备工作所需电能。通过调节支撑杆和旋转平台以调整太阳能电池板7的朝向,使自发电下雾警示设备能够适应不同地段和不同时段的太阳能采集。优选的,通过设置夹角值、和/或支撑杆长度,避免太阳能电池板7在转动过程中碰触到下雾检测单元2。例如,所述夹角大于等于80度、并且小于等于90度,结合半圆形的防护罩10,避免太阳能电池板7碰触到防护罩10。前述自发电下雾警示装置,通过下雾检测单元2检测所处区域的实时能见度,继而控制警示灯以设定警报频率闪烁,用户根据警示灯闪烁频率,就可以知道前方道路能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发电下雾警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警示装置包括间隔设置在高速公路一侧的自发电下雾警示设备,每个自发电下雾警示设备均具有独立的编号;/n所述自发电下雾警示设备包括柱形固定杆、下雾检测单元、警示单元;/n所述柱形固定杆垂直安装在地面上;/n所述警示单元与控制单元电连接,警示单元包括安装在柱形固定杆侧壁上的警示灯;/n所述下雾检测单元安装在柱形固定杆顶端,根据外部控制指令以检测所处区域的实时能见度;/n所述自发电下雾警示设备包括自发电单元,所述自发电单元安装在柱形固定杆顶部侧壁上,包括太阳能电池板、支撑杆、旋转底座、蓄电池;/n所述旋转底座呈圆柱型,包括相互连接的底座和旋转平台,底座远离旋转平台的一端安装在柱形固定杆顶部侧壁上,旋转平台根据外部控制指令绕自身轴中心线自转;/n所述旋转平台的中心位置设置有一矩形凹槽;/n所述支撑杆沿延伸方向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支撑杆的第一端部与太阳能电池板的中心处连接、并且支撑杆和太阳能电池板的上平面呈一夹角,支撑杆的第二端部通过一旋转轴连接在矩形凹槽内,支撑杆根据外部控制指令沿矩形凹槽的延伸方向旋转;/n所述夹角大于等于80度、并且小于等于90度;/n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用于将接收到的太阳能转换成电能;/n所述蓄电池内嵌在柱形固定杆内,与太阳能电池板连接,存储太阳能电池板转换生成的电能、并且提供其所对应的自发电下雾警示设备工作所需电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发电下雾警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警示装置包括间隔设置在高速公路一侧的自发电下雾警示设备,每个自发电下雾警示设备均具有独立的编号;
所述自发电下雾警示设备包括柱形固定杆、下雾检测单元、警示单元;
所述柱形固定杆垂直安装在地面上;
所述警示单元与控制单元电连接,警示单元包括安装在柱形固定杆侧壁上的警示灯;
所述下雾检测单元安装在柱形固定杆顶端,根据外部控制指令以检测所处区域的实时能见度;
所述自发电下雾警示设备包括自发电单元,所述自发电单元安装在柱形固定杆顶部侧壁上,包括太阳能电池板、支撑杆、旋转底座、蓄电池;
所述旋转底座呈圆柱型,包括相互连接的底座和旋转平台,底座远离旋转平台的一端安装在柱形固定杆顶部侧壁上,旋转平台根据外部控制指令绕自身轴中心线自转;
所述旋转平台的中心位置设置有一矩形凹槽;
所述支撑杆沿延伸方向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支撑杆的第一端部与太阳能电池板的中心处连接、并且支撑杆和太阳能电池板的上平面呈一夹角,支撑杆的第二端部通过一旋转轴连接在矩形凹槽内,支撑杆根据外部控制指令沿矩形凹槽的延伸方向旋转;
所述夹角大于等于80度、并且小于等于90度;
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用于将接收到的太阳能转换成电能;
所述蓄电池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富勇杨平张乐皇甫羽恬吕汶蔚周家豪张宇霖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