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泵吸式磨削弧区储液砂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3688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4: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泵吸式磨削弧区储液砂轮,其采用内部疏导的方式,将磨削弧区处高温高压的流体依次经第一、第二通道后从导流管疏导出去,从而在砂轮内部形成了磨削弧区液体汽化的通道,解决了磨削液的导流和疏通问题,避免磨削弧区处的磨削液汽化形成连续绝热汽膜而导致的工件烧伤;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设计的砂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通过阀芯与叶片部的配合设计以实现疏导孔的打开与闭合,具有精确响应速度快等特点;而且随着磨削速度的提高,砂轮内部的泵吸力将大大增加,磨削液将更容易疏导并在磨削弧区形成储存区,从而能有效的防止工件烧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泵吸式磨削弧区储液砂轮
本技术属于砂轮辅助冷却
,具体涉及一种泵吸式磨削弧区储液砂轮。
技术介绍
磨削液不但是磨削加工中必不可少的冷却剂,用于降低磨削温度,防止加工工件烧伤,还是不可缺少的润滑剂,用于降低磨刃后刀面与加工工件之间的摩擦,提高磨粒的使用寿命,降低磨削粗糙度。在高速超高速磨削和深切磨削中,磨削液进入磨削弧区十分困难,另外深切磨削还有磨削液汽化成膜,在磨削弧区生成贴近被加工表面的一层汽膜,将磨削液和被加工工件相隔离,工件的烧伤更难防范。普通磨削液的喷住大部分用来冷却砂轮基体或者加工工件的环境温度,磨削液的冷却润滑作用十分有限。针对这一问题,现有的解决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1)高速大流量喷注磨削液:其主要原理是增加磨削液的喷射流量,增加磨削液的喷射压力,这样增加了磨削弧区的入口液体压力,磨削弧区的工作情况会有所改善;(2)开槽砂轮的加工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在砂轮的圆周上加工均布的凹槽,使砂轮外圆从连续的磨削方式转变为断续的磨削方式,这样减少了加工温度,还可以有效引进磨削液到被加工表面;(3)微量润滑加工方法:其主要原理是采用喷注磨削液的液滴进入磨削弧区,因为液滴体积小更容易进入磨削弧区,另外液滴容易受热汽化,可以有效降低磨削弧区的温度;(4)高压水射流的砂轮内部喷注方法:其主要原理是从砂轮内部引入高压水射流,击碎膜沸腾造成的汽化膜,使磨削液顺利接触被加工表面;上述方法从不同角度出发,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起到促进磨削液进入磨削弧区以增强磨削液的冷却和润滑作用,但是这些冷却润滑方法都是从外部增加压力使磨削液更顺利的进入磨削弧区,而在磨削加工的实际过程中,磨削弧区内的磨削液本身经历高温汽化产生的局部高温高压,从外部加压的解决方法虽然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是没有从内部疏导的角度去改善磨削弧区的高温高压状态,因此磨削液进入磨削弧区的效果也是非常有限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泵吸式磨削弧区储液砂轮,其采用内部疏导的方式,将磨削弧区处高温高压的流体依次经第一、第二通道后从导流管疏导出去,从而在砂轮内部形成了磨削弧区液体汽化的通道,降低磨削弧区的高温高压环境,并形成磨削弧区内的负压,从而带动磨削弧区外的磨削液顺利进入磨削弧区,并形成磨削弧区内较大的储液空间,防止工件烧伤。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泵吸式磨削弧区储液砂轮,包括前盖、后座以及叶轮,所述的前盖和后座分别设置在叶轮的两侧,前盖和后座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且两者与叶轮之间均为滑动连接;所述叶轮包括一体设置的基体部、前滑动部、叶片部以及后滑动部,基体部呈环形且基体部的内部设置有呈环形的第一通道,基体部的顶部设置有与第一通道相连通的导流管,基体部的底部及中间位置处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所述的后滑动部和前滑动部,后滑动部和前滑动部分别通过滑动组件与后座和前盖滑动连接,所述叶片部位于后滑动部与前滑动部之间且叶片部与后滑动部一体设置,叶片部靠近前滑动部的一端端面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弧形叶片,任意的两个弧形叶片与叶片部之间均形成与第一通道相连通的第二通道,其中一个第二通道的叶片部的边缘处向靠近后滑动部的一侧下陷并形成控制凹槽;所述前盖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沿径向贯穿其端面的疏导孔,每一个疏导孔的中间位置处均开设有沿前盖的轴向设置的阀座孔,阀座孔内嵌设有用于控制疏导孔打开与闭合的阀芯,阀芯的自由端依次设置有上导柱和下导柱且上导柱和下导柱分别卡设在叶片部的边缘处的两侧,当阀芯经过控制凹槽处时,在上导柱和下导柱的带动下阀芯从阀座孔内移出,从而使得疏导孔与控制凹槽所在的第二通道相连通。进一步的,所述前盖的内侧设置有两个梯台,前滑动部和叶片部依次卡设在两个梯台的内侧。进一步的,所述前盖的侧壁上均匀覆盖有磨料层,所述的疏导孔沿径向设置并依次贯穿磨料层和前盖的侧壁。进一步的,所述的若干个弧形叶片沿叶片部的中心轴线方向中心对称设置。进一步的,所述滑动组件包括尼龙保持架和若干个安装在尼龙保持架上的球体,所述的后滑动部与前滑动部两者在远离叶片部的端面上均开设有与若干个球体的数量相匹配的球形孔,相应的,前盖和后座的内壁上均开设有用于球体滚动的滚道。进一步的,所述疏导孔包括与阀座孔相连通的导通段和与导通段相连通的锥形段且锥形段的小口径端与导通段相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解决了磨削液的导流和疏通问题,避免磨削弧区处的磨削液汽化形成连续绝热汽膜而导致的工件烧伤;同时,本技术所设计的砂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通过阀芯与叶片部的配合设计以实现疏导孔的打开与闭合,具有精确响应速度快等特点;而且随着磨削速度的提高,砂轮内部的泵吸力将大大增加,磨削液将更容易疏导并在磨削弧区形成储存区,从而能有效的防止工件烧伤。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中叶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前盖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中阀芯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中疏导孔与阀座孔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中标记:1、前盖,2、后座,3、叶轮,301、基体部,302、前滑动部,303、叶片部,304、后滑动部,305、第一通道,306、弧形叶片,307、第二通道,308、控制凹槽,4、磨料层,5、疏导孔,501、导通段,502、锥形段,6、导流管,7、球形孔,8、滚道,9、阀芯,901、上导柱,902、下导柱,10、阀座孔,11、尼龙保持架,12、球体。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的原理是:将磨削弧区处高温高压的流体依次经第一、第二通道后从导流管处疏导出去,砂轮内部形成了磨削弧区液体汽化的通道,降低磨削弧区的高温高压环境,并形成磨削弧区内的负压,从而带动磨削弧区外的磨削液顺利进入磨削弧区,并形成磨削弧区内较大的储液空间。所采用的具体方案如下:如图1所示,一种泵吸式磨削弧区储液砂轮,包括前盖1、后座2以及叶轮3,所述的前盖1和后座2分别设置在叶轮3的两侧,前盖1和后座2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且两者与叶轮3之间均为滑动连接;如图2所示,所述叶轮3包括一体设置的基体部301、前滑动部302、叶片部303以及后滑动部304,基体部301呈环形且基体部301的内部设置有呈环形的第一通道305,基体部301的顶部设置有与第一通道305相连通的导流管6,基体部301的底部及中间位置处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所述的后滑动部304和前滑动部302,后滑动部304和前滑动部302分别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泵吸式磨削弧区储液砂轮,包括前盖(1)、后座(2)以及叶轮(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盖(1)和后座(2)分别设置在叶轮(3)的两侧,前盖(1)和后座(2)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且两者与叶轮(3)之间均为滑动连接;/n所述叶轮(3)包括一体设置的基体部(301)、前滑动部(302)、叶片部(303)以及后滑动部(304),基体部(301)呈环形且基体部(301)的内部设置有呈环形的第一通道(305),基体部(301)的顶部设置有与第一通道(305)相连通的导流管(6),基体部(301)的底部及中间位置处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所述的后滑动部(304)和前滑动部(302),后滑动部(304)和前滑动部(302)分别通过滑动组件与后座(2)和前盖(1)滑动连接,所述叶片部(303)位于后滑动部(304)与前滑动部(302)之间且叶片部(303)与后滑动部(304)一体设置,叶片部(303)靠近前滑动部(302)的一端端面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弧形叶片(306),任意的两个弧形叶片(306)与叶片部(303)之间均形成与第一通道(305)相连通的第二通道(307),其中一个第二通道(307)的叶片部(303)的边缘处向靠近后滑动部的一侧下陷并形成控制凹槽(308);/n所述前盖(1)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沿径向贯穿其端面的疏导孔(5),每一个疏导孔(5)的中间位置处均开设有沿前盖(1)的轴向设置的阀座孔(10),阀座孔(10)内嵌设有用于控制疏导孔(5)打开与闭合的阀芯(9),阀芯(9)的自由端依次设置有上导柱(901)和下导柱(902)且上导柱(901)和下导柱(902)分别卡设在叶片部(303)的边缘处的两侧,当阀芯(9)经过控制凹槽(308)处时,在上导柱(901)和下导柱(902)的带动下阀芯(9)从阀座孔(10)内移出,从而使得疏导孔(5)与控制凹槽(308)所在的第二通道(307)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泵吸式磨削弧区储液砂轮,包括前盖(1)、后座(2)以及叶轮(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盖(1)和后座(2)分别设置在叶轮(3)的两侧,前盖(1)和后座(2)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且两者与叶轮(3)之间均为滑动连接;
所述叶轮(3)包括一体设置的基体部(301)、前滑动部(302)、叶片部(303)以及后滑动部(304),基体部(301)呈环形且基体部(301)的内部设置有呈环形的第一通道(305),基体部(301)的顶部设置有与第一通道(305)相连通的导流管(6),基体部(301)的底部及中间位置处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所述的后滑动部(304)和前滑动部(302),后滑动部(304)和前滑动部(302)分别通过滑动组件与后座(2)和前盖(1)滑动连接,所述叶片部(303)位于后滑动部(304)与前滑动部(302)之间且叶片部(303)与后滑动部(304)一体设置,叶片部(303)靠近前滑动部(302)的一端端面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弧形叶片(306),任意的两个弧形叶片(306)与叶片部(303)之间均形成与第一通道(305)相连通的第二通道(307),其中一个第二通道(307)的叶片部(303)的边缘处向靠近后滑动部的一侧下陷并形成控制凹槽(308);
所述前盖(1)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沿径向贯穿其端面的疏导孔(5),每一个疏导孔(5)的中间位置处均开设有沿前盖(1)的轴向设置的阀座孔(10),阀座孔(10)内嵌设有用于控制疏导孔(5)打开与闭合的阀芯(9),阀芯(9)的自由端依次设置有上导柱(901)和下导柱(902)且上导柱(901)和下导柱(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贝张彦斌李跃松赫青山牟娟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