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曾晓梅专利>正文

一种防脱防渗漏的腹腔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3138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脱防渗漏的腹腔引流管,包括管体和环绕设置于管体外壁的第一环形气囊、第二环形气囊,所述管体包括外管和设于外管内的内管,所述内管为引流通道,所述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封闭的空腔;所述第一环形气囊和第二环形气囊并排设置于外管的外部,且分别与外管内的空腔相通;所述第一环形气囊靠近管体的前端设置,所述第二环形气囊设于第一环形气囊的后端且相距2‑3cm,所述第二环形气囊的后端管体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空腔的进气管。使用方便,结构简单,成本低,适于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脱防渗漏的腹腔引流管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防脱防渗漏的腹腔引流管。
技术介绍
腹腔引流管用于将人体腹部组织间或腹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普通的腹腔引流管从腹腔插入后因为引流管壁光滑容易脱落;部分病员引流过程中,因腹壁软组织松弛出现腹腔积液从穿刺点周围渗液,易造成周围感染,脱落、再次插入及局部缝合会对病人造成再次伤害。为避免腹腔引流管脱落及腹腔积液从穿刺处渗出,有时选择将引流管与皮肤缝合固定,但缝合固定势必给病人造成新的伤害和痛苦。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腹腔引流管易脱落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脱防渗漏的腹腔引流管,使用方便,结构简单,成本低,适于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脱防渗漏的腹腔引流管,包括管体和环绕设置于管体外壁的第一环形气囊、第二环形气囊,所述管体包括外管和设于外管内的内管,所述内管为引流通道,所述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封闭的空腔;所述第一环形气囊和第二环形气囊并排设置于外管的外部,且分别与外管内的空腔相通;所述第一环形气囊靠近管体的前端设置,所述第二环形气囊设于第一环形气囊的后端且相距2-3cm,所述第二环形气囊的后端管体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空腔的进气管;所述第一环形气囊和第二环形气囊长4-5cm,未充气时紧贴管体壁;第一环形气囊充气时距外管管壁最远距离为1-2cm,第二环形气囊充气时距外管管壁最远距离为0.5-1cm。本技术所述第一环形气囊距管体前端10cm。本技术靠近所述第二环形气囊的后端管体上设置有环形限位板。优选地,所述环形限位板面向第二环形气囊的一侧设置有乳胶层。优选地,所述环形限位板为两端卡接的卡接环,所述外管上环绕设置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环形凸台,所述卡接环刚好卡设于两所述环形凸台之间。本技术所述第一环形气囊和第二环形气囊为弹性医用硅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若患者出现腹腔穿刺点渗液,考虑系引流管与腹壁组织间出现缝隙,此时将充气的第二环形气囊固定至腹腔穿刺点,使气囊填充引流管与腹壁组织间隙,防治局部渗液,减少局部感染风险。2、设有第一环形气囊,防治引流管脱落,免去了縫合固定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气囊在自然状态下紧贴管体壁,并不增加管壁厚度,不会增加插管难度;使用方便,结构简单,成本低,适于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3、在第二环形气囊的后端管体上设置环形限位板,进一步避免引流管向腹腔内滑动,起到定位的作用,免去了胶布定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腹腔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3-5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外管,2、内管,3、第一环形气囊,4、第二环形气囊,5、进气管,6、环形限位板,61、乳胶层,7、环形凸台。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加清楚、详细地说明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相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为具体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法,并不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防脱防渗漏的腹腔引流管,包括管体和环绕设置于管体外壁的第一环形气囊3、第二环形气囊4,所述管体包括外管1和设于外管内的内管2,所述内管2为引流通道,所述外管1与内管2之间形成封闭的空腔;所述第一环形气囊3和第二环形气囊4并排设置于外管1的外部,且分别与外管1内的空腔相通;所述第一环形气囊3靠近管体的前端设置,所述第二环形气囊4设于第一环形气囊3的后端且相距2cm,所述第二环形气囊4的后端管体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空腔的进气管5;所述第一环形气囊3和第二环形气囊4长4cm,未充气时紧贴管体壁;第一环形气囊3充气时距外管管壁最远距离为1cm,第二环形气囊4充气时距外管管壁最远距离为0.5cm。使用时,将未充气的管体前端插入腹腔内,第一环形气囊3置于腹腔内,从进气管5充气进入空腔,第一环形气囊3鼓起,管体不会腹腔内脱出,若患者出现腹腔穿刺点渗液,考虑系引流管与腹壁组织间出现缝隙,此时进一步向腹腔内推入管体,将充气的第二环形气囊4固定至腹腔穿刺点,使气囊填充引流管与腹壁组织间隙,防治局部渗液,减少局部感染风险。第二环形气囊4充气后比第一环形气囊3小,呈长条状,更利于填充引流管与腹壁组织间隙。实施例2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一种防脱防渗漏的腹腔引流管,包括管体和环绕设置于管体外壁的第一环形气囊3、第二环形气囊4,所述管体包括外管1和设于外管内的内管2,所述内管2为引流通道,所述外管1与内管2之间形成封闭的空腔;所述第一环形气囊3和第二环形气囊4并排设置于外管1的外部,且分别与外管1内的空腔相通;所述第一环形气囊3靠近管体的前端设置,所述第二环形气囊4设于第一环形气囊3的后端且相距3cm,所述第二环形气囊4的后端管体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空腔的进气管5;所述第一环形气囊3和第二环形气囊4长5cm,未充气时紧贴管体壁;第一环形气囊3充气时距外管管壁最远距离为2cm,第二环形气囊4充气时距外管管壁最远距离为1cm。所述第一环形气囊3距管体前端10cm。该距离最利于固定住管体,宜于临床操作。实施例3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一种防脱防渗漏的腹腔引流管,包括管体和环绕设置于管体外壁的第一环形气囊3、第二环形气囊4,所述管体包括外管1和设于外管内的内管2,所述内管2为引流通道,所述外管1与内管2之间形成封闭的空腔;所述第一环形气囊3和第二环形气囊4并排设置于外管1的外部,且分别与外管1内的空腔相通;所述第一环形气囊3靠近管体的前端设置,所述第二环形气囊4设于第一环形气囊3的后端且相距2.5cm,所述第二环形气囊4的后端管体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空腔的进气管5;所述第一环形气囊3和第二环形气囊4长4.5cm,未充气时紧贴管体壁;第一环形气囊3充气时距外管管壁最远距离为1.5cm,第二环形气囊4充气时距外管管壁最远距离为0.8cm。所述第一环形气囊3距管体前端10cm。靠近所述第二环形气囊4的后端管体上设置有环形限位板5。进一步避免引流管向腹腔内滑动,起到定位的作用,免去了胶布定位。实施例4本实施例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靠近所述第二环形气囊4的后端管体上设置有环形限位板6。所述环形限位板6面向第二环形气囊4的一侧设置有乳胶层61。乳胶层与皮肤接触,更加亲肤。如图3所示,所述环形限位板6为两端卡接的卡接环,所述外管1上环绕设置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环形凸台7之间。能很好地固定住环形限位板,且方便拆卸。卡接环的一端设有燕尾槽,另一端设置有与之配合的燕尾。实施例5本实施例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靠近所述第二环形气囊4的后端管体上设置有环形限位板6。所述环形限位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脱防渗漏的腹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和环绕设置于管体外壁的第一环形气囊、第二环形气囊,所述管体包括外管和设于外管内的内管,所述内管为引流通道,所述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封闭的空腔;所述第一环形气囊和第二环形气囊并排设置于外管的外部,且分别与外管内的空腔相通;所述第一环形气囊靠近管体的前端设置,所述第二环形气囊设于第一环形气囊的后端且相距2-3cm,所述第二环形气囊的后端管体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空腔的进气管;所述第一环形气囊和第二环形气囊长4-5cm,未充气时紧贴管体壁;第一环形气囊充气时距外管管壁最远距离为1-2cm,第二环形气囊充气时距外管管壁最远距离为0.5-1c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脱防渗漏的腹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和环绕设置于管体外壁的第一环形气囊、第二环形气囊,所述管体包括外管和设于外管内的内管,所述内管为引流通道,所述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封闭的空腔;所述第一环形气囊和第二环形气囊并排设置于外管的外部,且分别与外管内的空腔相通;所述第一环形气囊靠近管体的前端设置,所述第二环形气囊设于第一环形气囊的后端且相距2-3cm,所述第二环形气囊的后端管体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空腔的进气管;所述第一环形气囊和第二环形气囊长4-5cm,未充气时紧贴管体壁;第一环形气囊充气时距外管管壁最远距离为1-2cm,第二环形气囊充气时距外管管壁最远距离为0.5-1c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脱防渗漏的腹腔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晓梅
申请(专利权)人:曾晓梅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