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12286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2: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以改善现有技术的触控显示装置,在对挖孔周边的位置进行遮光处理时,存在制作成本高,工艺复杂,遮光位置的精度较难控制,占用有效显示区,以及遮光效果不佳的问题。所述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位于所述显示模组出光侧的触控模组,贯穿所述显示模组和所述触控模组的通孔,其中,所述触控模组具有与所述通孔接触且环绕所述通孔的遮光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柔性屏和全面屏是近几年手机大热的两大主题,当前的高端手机往薄机身、高续航、更好的显示效果和全面屏方向发展。挖孔屏,作为全面屏实现方案的一种,其在设计上最趋近于完美的屏下摄像头方案。在众多的全面屏方案之中,挖孔屏不仅减少了用户的使用负担(如升降摄像头在自拍时需要等待,滑屏方案容易在手机缝隙积灰,而双面屏方案在自拍时需要来回翻转手机,无形间加重了手机使用者的负担),而且相对于厚重的刘海屏更能体现全面屏的优势。但现有技术的触控显示装置,在对挖孔周边的位置进行遮光处理时,存在制作成本高,工艺复杂,遮光位置的精度较难控制,占用有效显示区,以及遮光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以改善现有技术的触控显示装置,在对挖孔周边的位置进行遮光处理时,存在制作成本高,工艺复杂,遮光位置的精度较难控制,占用有效显示区,以及遮光效果不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位于所述显示模组出光侧的触控模组,贯穿所述显示模组和所述触控模组的通孔,其中,所述触控模组具有与所述通孔接触且环绕所述通孔的遮光部。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模组包括:衬底基板,以及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触控层;所述遮光部位于所述触控层的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模组包括:位于所述触控层与所述遮光部之间的触控引线;所述遮光部覆盖经过所述遮光部所在区域的所述触控引线。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层包括触控电极层,以及位于所述触控电极层的背离所述显示模组一侧的桥接电极层;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触控电极,以及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交叉绝缘,每一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相互独立的第一电极块,每一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相互一体连接的第二电极块;所述桥接电极层包括多个桥接电极,同一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电极块通过一所述桥接电极电连接。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模组包括:位于所述触控电极层与所述桥接电极层之间的第一绝缘层,以及位于所述遮光部的背离所述触控层一侧的第二绝缘层。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位于所述触控模组的背离所述显示模组一侧的偏光片,以及位于所述偏光片的背离所述触控模组一侧的盖板,其中,所述通孔还贯穿所述偏光片。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遮光部为环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环形的所述遮光部的内外直径差为0.70mm~0.8mm。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如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所述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所述制作方法包括:形成显示模组;形成在待打孔区域具有第一遮光部的触控模组,其中,所述第一遮光部覆盖所述待打孔区域;将所述触控模组贴合于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侧;在所述待打孔区域对贴合有所述触控模组的所述显示模组进行打孔,将打孔后的所述第一遮光部作为遮光部。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形成在待打孔区域具有第一遮光部的触控模组,包括:在刚性基板的一侧形成光学胶;在所述刚性基板的形成有所述光学胶的一侧形成柔性的衬底基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背离所述刚性基板的一侧形成图案化的触控电极层;在所述触控电极层的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图案化的第一绝缘层;在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背离所述触控电极层的一侧形成图案化的桥接电极层;在所述桥接电极层的背离所述第一绝缘层的一侧形成触控引线;在所述触控引线的背离所述桥接电极层的一侧形成所述第一遮光部;在所述第一遮光部的背离所述触控引线的一侧形成第二绝缘层;剥离所述刚性基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位于所述显示模组出光侧的触控模组,贯穿所述显示模组和所述触控模组的通孔,其中,所述触控模组具有与所述通孔接触且环绕所述通孔的遮光部,即,通过在触控模组设置环绕通孔的遮光部,进而可以对通孔的周边进行遮挡,避免通孔的周边出现花纹的视觉不良,而且,通过在触控模组制作遮光部,可以使遮光部的制作工艺与触控模组的制作工艺相兼容,制作成本较低,且可以通过光刻工艺制作实现,遮光部的尺寸可以准确控制,另外,在触控模组制作遮光部时,由于触控模组距离摄像头位置较近,遮光的角度较大,可以具有较好的遮光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遮光部和过孔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过孔的周边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遮光效果原理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触控层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得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为了保持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公开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参见图1、图2和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1,位于显示模组1出光侧的触控模组2,贯穿显示模组1和触控模组2的通孔5,其中,触控模组2具有与通孔5接触且环绕通孔5的遮光部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1,位于显示模组1出光侧的触控模组2,贯穿显示模组1和触控模组2的通孔5,其中,触控模组2具有与通孔5接触且环绕通孔5的遮光部6,即,通过在触控模组2设置环绕通孔5的遮光部6,进而可以对通孔5的周边进行遮挡,避免通孔5的周边出现花纹的视觉不良,而且,通过在触控模组2制作遮光部6,可以使遮光部6的制作工艺与触控模组2的制作工艺相兼容,制作成本较低,且可以通过光刻工艺制作实现,遮光部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模组,位于所述显示模组出光侧的触控模组,贯穿所述显示模组和所述触控模组的通孔,其中,所述触控模组具有与所述通孔接触且环绕所述通孔的遮光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模组,位于所述显示模组出光侧的触控模组,贯穿所述显示模组和所述触控模组的通孔,其中,所述触控模组具有与所述通孔接触且环绕所述通孔的遮光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模组包括:衬底基板,以及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触控层;所述遮光部位于所述触控层的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模组包括:位于所述触控层与所述遮光部之间的触控引线;所述遮光部覆盖经过所述遮光部所在区域的所述触控引线。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层包括触控电极层,以及位于所述触控电极层的背离所述显示模组一侧的桥接电极层;
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触控电极,以及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交叉绝缘,每一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相互独立的第一电极块,每一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相互一体连接的第二电极块;
所述桥接电极层包括多个桥接电极,同一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电极块通过一所述桥接电极电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模组包括:位于所述触控电极层与所述桥接电极层之间的第一绝缘层,以及位于所述遮光部的背离所述触控层一侧的第二绝缘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位于所述触控模组的背离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储微微王静徐文结李永飞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