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确定高分辨率小多道地震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的分析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12240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2: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确定高分辨率小多道地震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的分析方法,包括:1)获得直达波起跳时间,确定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之间的关系;2)得到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对;3)建立观测系统,针对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对进行观测系统的设定,然后进行动校正和叠加,形成CMP道集和叠加剖面;4)对得到的CMP道集和叠加剖面进行质量控制;5)经过4)的质量控制判断过程,质控满足条件后即可获得偏移距和系统延迟对,如果不满足,则寻找系统延迟最接近的两组参数值,由此确定系统延迟的边界范围,做进一步细化后重复3)和4)的验证直到获得满意结果为止;本方案设计思路清晰、原理可靠、操作性强,且效率较高,对于未知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的观测系统确立有很强的适应性,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确定高分辨率小多道地震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的分析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确定高分辨率小多道地震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的分析方法。
技术介绍
地震采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放炮、系统记录、导航等都可能出现延迟记录的现象。在进行数据处理时,以上的延迟最终表现为地震数据的时间延迟,即地震数据的延迟是采集系统各个子系统延迟的综合表现。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如果不能消除时间延迟的影响,数据处理的剖面会与实际剖面在深度上存在一定的误差;其次,高精度速度模型是获取高品质地震剖面的基础,当时间存在延迟时,拾取的速度将不可靠,并将影响成像效果;此外,由于浅水区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多次波的处理手段有限,利用多次波的周期性进行多次波的去除至关重要,当时间存在延迟,会影响多次波的周期性,并对最终的成像效果造成较大的影响。现有技术中,小多道地震偏移距可以通过量绳法进行测量,即分别量取震源和电缆离开船尾的距离,两者之差即可获得最小偏移距。这种方法相对可靠,但是由于小道距地震标准化和工业化程度远远不及油气勘探,很多情况野外采集班报给出的偏移距不准确甚至没有提供。最小偏移距是确定观测系统不可缺少的参数,如果其误差较大,后续的处理工作根本无法得到正确的结果。综上可知,系统延迟和最小偏移距的确定是数据预处理中关键的步骤,需要给出确定性的结果,而不能直接简单照搬野外采集班报的结果。而目前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的确定往往被初级处理员认为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甚至不知道地震数据还会存在系统延迟,而最小偏移距也往往不过是采集班报中的一个数字。然而真正想确定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却是一个很复杂的验证过程,而现有技术中并没有较好的相关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确定高分辨率小多道地震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的分析方法,该方法操作性强、且效率较高,对于未知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的观测系统确立有很强的适应性。本专利技术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确定高分辨率小多道地震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的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获得直达波起跳时间,确定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之间的关系,即:(1)当首道数据信噪比高时,选取首道数据确定直达波起跳时间时,通过公式(1)确定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之间的关系:s=V1(t1-Δt)(1)其中,s为最小偏移距,V1为海水表面速度,t1为直达波起跳时间,Δt为系统延迟;(2)当首道数据信噪比太低难以识别出直达波,而选择其他道集数据确定直达波起跳时间时,通过公式(2)确定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之间的关系:(n-1)dx+s=V1(t1-Δt)(2)其中n为拾取直达波起跳时间的道数,dx检波器道间距;步骤B、得到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对;首先确定系统延迟的范围(0,TMAX),根据采样率对系统延迟的范围进行离散化,然后根据步骤A得到的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之间的关系得到离散化后的系统延迟相应的最小偏移距,进而形成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对;步骤C、建立观测系统,针对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对进行观测系统的设定,然后进行动校正和叠加,形成CMP道集和叠加剖面;步骤D、对得到的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对进行质量控制,具体包括:步骤D1、测深仪水深数据与地震数据是否匹配判断;步骤D2、多次波时间是否吻合判断;步骤D3、海底CMP道集是否拉平判断;步骤E、经过步骤D的质量控制判断过程,质控满足所有条件后即可获得偏移距和系统延迟;如果不满足,则寻找系统延迟最接近的两组参数值,由此确定系统延迟的边界范围,对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做进一步细化后重复步骤C和步骤D的验证,直到满足质量控制条件为止。进一步的,所述步骤D1中,对测深仪水深数据与地震数据是否匹配进行判断时,以地震数据为准,将测深仪数据与地震数据进行匹配,通过观察测深仪数据的趋势性是否与多道地震相一致以及在海底地形较为平坦时两者是否匹配实现判断。进一步的,所述步骤D2中,对多次波时间是否吻合进行判断时,通过在叠加剖面上拾取海底起跳时间,并计算多次波出现时间;将计算得到的多次波出现时间与实际记录的多次波时间进行比较,确定多次波时间是否吻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本方案所提出的对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的确定方法,设计思路清晰、原理可靠、操作性强,且效率较高,对于未知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的观测系统确立有很强的适应性,同时当最小偏移距已知时也可以进行验证,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地震波传播路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分析方法流程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直达波起跳时间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测深仪数据与地震数据匹配与检测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修正前测深仪水深数据及多次波质控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第一次修正后测深仪水深数据及多次波质控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第二次修正后测深仪水深数据及多次波质控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再次修正后测深仪水深数据及多次波质控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CMP道集海底及海底多次波动校正后拉平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叠加剖面与测深仪数据匹配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通过研究发现,在不考虑虚反射的情况下,同时解决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的问题可以通过直达波起跳时间和海底起跳时间来确定,地震波传播路径如图1所示,则有:其中,s为最小偏移距,V1为海水表面速度,t1为直达波起跳时间,Δt为系统延迟,H为海水深度,V2为海水传播速度,t2为海底起跳时间,直达波起跳时间和海底起跳时间可以通过地震数据拾取,海水深度可以通过测深仪测得,海水表面速度可以通过声速仪测得,海水传播速度一般为1500m/s,由此可以求出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考虑到海水深度由测深仪测得,但是测深仪受仪器性能和海况影响很大,其测得的数据有很大不确定性,另外,考虑到公式(3)本身基于海底水平的情况,而当海底地形变化较大时,其结果可靠性较差,因此反演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时很难得到稳定解,基于公式(3)来获得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在实际应用时效果并不理想。本方案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确定高分辨率小多道地震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的分析方法,采用分布式迭代统计方法实现对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的确定,其基本原理为:公式(3)中的直达波公式即公式(1)可靠性高,以此为基础将其分解为多组最小偏移距-系统延迟对,通过统计的方法分别来验证是否匹配测深仪海底深度,是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确定高分辨率小多道地震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A、获得直达波起跳时间,确定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之间的关系,即:/n(1)当首道数据信噪比高时,选取首道数据确定直达波起跳时间时,通过公式(1)确定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之间的关系:/ns=V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确定高分辨率小多道地震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获得直达波起跳时间,确定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之间的关系,即:
(1)当首道数据信噪比高时,选取首道数据确定直达波起跳时间时,通过公式(1)确定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之间的关系:
s=V1(t1-Δt)(1)
其中,s为最小偏移距,V1为海水表面速度,t1为直达波起跳时间,Δt为系统延迟;
(2)当首道数据信噪比太低难以识别出直达波,而选择其他道集数据确定直达波起跳时间时,通过公式(2)确定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之间的关系:
(n-1)dx+s=V1(t1-Δt)(2)
其中n为拾取直达波起跳时间的道数,dx检波器道间距;
步骤B、得到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对;
首先确定系统延迟的范围(0,TMAX),根据采样率对系统延迟的范围进行离散化,然后根据步骤A得到的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之间的关系得到离散化后的系统延迟相应的最小偏移距,进而形成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对;
步骤C、建立观测系统,针对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对进行观测系统的设定,然后进行动校正和叠加,形成CMP道集和叠加剖面;
步骤D、对得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军梅西张勇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