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黏度聚氨酯丙烯酸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5118859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2: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高分子聚合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低黏度聚氨酯丙烯酸酯及其制备方法。该聚氨酯丙烯酸酯是由含羟基烯丙基醚单体和羟烷基丙烯酸酯单体的混合单体与异氰酸酯单体在65~75℃反应,再加入催化剂继续反应,结束后监测‑NCO基团至消失,停止加热制得;异氰酸酯单体的NCO与混合单体的总OH的摩尔比为1:(1~1.2),羟烷基烯丙基醚单体的OH与羟烷基丙烯酸酯单体的OH摩尔比为1:(0.1~1)。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聚氨酯丙烯酸酯具有氨基甲酸酯结构,在室温下树脂的流动性强,坚韧性佳,其具有较低的黏度,在体系不丧失聚氨酯特性的前提下,可减少活性稀释剂的用量或不加活性稀释剂,应用于UV涂料、UV油墨或UV无溶剂喷涂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黏度聚氨酯丙烯酸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高分子聚合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低黏度聚氨酯丙烯酸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随着相关环保法律法规的出台,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聚氨酯丙烯酸酯由于较强的氨基甲酸酯键,分子间作用力强,树脂黏度较高,施工困难,一般需要加入大量稀释剂降低体系黏度。由于加入的稀释剂一般为溶剂或者活性稀释剂,大量稀释剂的使用不仅会影响树脂性能,并且对环境影响非常不利。为了减少稀释剂的用量,降低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自身黏度是最佳解决途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黏度聚氨酯丙烯酸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低黏度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低黏度聚氨酯丙烯酸酯,所述聚氨酯丙烯酸酯是将异氰酸酯单体和阻聚剂投入到反应釜中,通入氮气,然后滴加羟烷基烯丙基醚单体和羟烷基丙烯酸酯单体的混合单体,在65~75℃反应,待滴加结束后加入催化剂继续反应,反应结束后取样采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低黏度聚氨酯丙烯酸酯,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氨酯丙烯酸酯是将异氰酸酯单体和阻聚剂投入到反应釜中,通入氮气,然后滴加羟烷基烯丙基醚单体和羟烷基丙烯酸酯单体的混合单体,在65~75℃反应,待滴加结束后加入催化剂继续反应,反应结束后取样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监测-NCO基团,直至-NCO基团消失,停止加热制得;所述的异氰酸酯单体的NCO与混合单体的总OH的摩尔比为1:(1~1.2),所述混合单体中羟烷基烯丙基醚单体的OH与羟烷基丙烯酸酯单体的OH摩尔比为1:(0.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黏度聚氨酯丙烯酸酯,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氨酯丙烯酸酯是将异氰酸酯单体和阻聚剂投入到反应釜中,通入氮气,然后滴加羟烷基烯丙基醚单体和羟烷基丙烯酸酯单体的混合单体,在65~75℃反应,待滴加结束后加入催化剂继续反应,反应结束后取样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监测-NCO基团,直至-NCO基团消失,停止加热制得;所述的异氰酸酯单体的NCO与混合单体的总OH的摩尔比为1:(1~1.2),所述混合单体中羟烷基烯丙基醚单体的OH与羟烷基丙烯酸酯单体的OH摩尔比为1:(0.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黏度聚氨酯丙烯酸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异氰酸酯单体为非环脂肪族二异氰酸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黏度聚氨酯丙烯酸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非环脂肪族二异氰酸酯为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三聚体中的一种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黏度聚氨酯丙烯酸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羟烷基烯丙基醚单体为含有多羟基结构的羟烷基烯丙基醚单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低黏度聚氨酯丙烯酸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有多羟基结构的羟烷基烯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国忠曾雪标罗燕群王蕾丁成龙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五行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