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生态植树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1523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人行道生态植树池,包括乔木、支撑架、非机动车道、路缘石、雨水口、护边石、根际覆盖植被、透水土壤、人行道、滤网、过滤层、隔离支撑板、蓄水区、混凝土垫层、慢渗透墙体、溢流管、砂层、反滤土工布、砾石层和半圆状排水通道;植树池设置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植树池四边设置护边石,植树池中间种植乔木,所述乔木周围设置支撑架并种植根际覆盖植被;乔木根部周围设置透水土壤,所述透水土壤下设置砂层,所述砂层下设置反滤土工布,所述反滤土工布下设置砾石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的人行道生态植树池的支撑架采用的是分段箍圈,适用于不用树径乔木的支撑,轻便美观,拆装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人行道生态植树池
本技术涉及一种植树池,尤其是涉及一种人行道生态植树池。
技术介绍
当今社会发展进步非常迅猛,对城市建设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出现了“海绵城市”雨洪管理新概念,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有效消纳和利用天然降水,实现城市良性的水文循环,解决内涝等问题。城市的“海绵体”除了河渠、湖泊等水系外,还包括了各类绿地景观。其中植树池就是能够调蓄排放径流雨水的绿色生态设施。但是传统植物池容易水淹烂根,考虑的都是如何改善排水功能,且效果不理想,对于雨水收集利用这块考虑很少,无法真正做到蓄排结合充分利用水资源。种植乔木初期的支撑架杂乱不齐,影响城市美感。综上所述,目前拟寻求一种施工简便,挖方量少,蓄排结合且能充分利用水资源的人行道生态植树池就显得十分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人行道生态植树池。这种人行道生态植树池,包括乔木、支撑架、非机动车道、路缘石、雨水口、护边石、根际覆盖植被、透水土壤、人行道、滤网、过滤层、隔离支撑板、蓄水区、混凝土垫层、慢渗透墙体、溢流管、砂层、反滤土工布、砾石层和半圆状排水通道;植树池设置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植树池四边设置护边石,植树池中间种植乔木,所述乔木周围设置支撑架并种植根际覆盖植被;乔木根部周围设置透水土壤,所述透水土壤下设置砂层,所述砂层下设置反滤土工布,所述反滤土工布下设置砾石层,所述砾石层底部设置半圆状排水通道;所述路缘石设置在非机动车道和护边石之间,所述路缘石和护边石下方设置混凝土垫层,所述雨水口设置在路缘石侧面,雨水口设置有滤网;所述雨水口通过混凝土垫层连通过滤层,所述过滤层下方设置隔离支撑板,所述隔离支撑板设置有若干透水通孔,隔离支撑板下方设置蓄水区,所述慢渗透墙体设置在过滤层和蓄水区靠近植树池一侧,所述溢流管设置在蓄水区段的慢渗透墙体中。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杆、箍圈、螺栓、耳板和软垫;所述箍圈为圆弧结构,其两侧设置有耳板;所述支撑杆一端与相邻的两个箍圈的耳板通过螺栓相连,另一端支撑在混凝土垫层上;所述软垫设置在箍圈内侧一圈。作为优选:植树池呈正方形结构。作为优选:所述过滤层为级配碎石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设计的人行道生态植树池的支撑架采用的是分段箍圈,适用于不用树径乔木的支撑,轻便美观,拆装方便。2、本技术设计的人行道生态植树池采用的蓄水过滤区和半圆状排水系统,开挖量少,施工方便,蓄排结合,对雨水进行净化回用。雨季时有助于路面排涝,旱季时,利用蓄水区的水回渗给植被,利于绿色植物生长。附图说明图1是人行道生态植树池结构示意图;图2是支撑架俯视详图。附图标记说明:1——乔木;2——支撑架;3——非机动车道;4——路缘石;5——雨水口;6——护边石;7——根际覆盖植被;8——透水土壤;9——人行道;10——滤网;11——过滤层;12——隔离支撑板;13——蓄水区;14——混凝土垫层;15——慢渗透墙体;16——溢流管;17——砂层;18——反滤土工布;19——砾石层;20——半圆状排水通道;21——支撑杆;22——箍圈;23——螺栓;24——耳板;25——软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下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述的人行道生态植树池,包括乔木1、支撑架2、非机动车道3、路缘石4、雨水口5、护边石6、根际覆盖植被7、透水土壤8、人行道9、滤网10、过滤层11、隔离支撑板12、蓄水区13、混凝土垫层14、慢渗透墙体15、溢流管16、砂层17、反滤土工布18、砾石层19和半圆状排水通道20;植树池设置在非机动车道3和人行道9之间,植树池四边设置护边石6,植树池中间种植乔木1,所述乔木1周围设置支撑架2并种植根际覆盖植被7;乔木1根部周围设置透水土壤8,所述透水土壤8下设置砂层17,所述砂层17下设置反滤土工布18,所述反滤土工布18下设置砾石层19,所述砾石层19底部设置半圆状排水通道20;所述路缘石4设置在非机动车道3和护边石6之间,所述路缘石4和护边石6下方设置混凝土垫层14,所述雨水口5设置在路缘石4侧面,雨水口5设置有滤网10;所述雨水口5通过混凝土垫层14连通过滤层11,所述过滤层11下方设置隔离支撑板12,所述隔离支撑板12设置有若干透水通孔,隔离支撑板12下方设置蓄水区13,所述慢渗透墙体15设置在过滤层11和蓄水区13靠近植树池一侧,所述溢流管16设置在蓄水区13段的慢渗透墙体15中。所述支撑架2包括支撑杆21、箍圈22、螺栓23、耳板24和软垫25;所述箍圈22为圆弧结构,其两侧设置有耳板24;所述支撑杆21一端与相邻的两个箍圈22的耳板24通过螺栓23相连,另一端支撑在混凝土垫层14上;所述软垫25设置在箍圈22内侧一圈,用来保护乔木1树体。植树池呈正方形结构。所述过滤层11为级配碎石层。所述的人行道生态植树池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根据设计要求,非机动车道3和人行道9之间开挖植树池基坑,靠近非机动车道3一侧基坑用慢渗透墙体15隔出一个过滤蓄水空间,从下到上分别设置蓄水区13、隔离支撑板12、过滤层11,在蓄水区13段的慢渗透墙体15中安装溢流管16,管口包裹土工布。步骤二、在过滤层11上方浇筑透水的混凝土垫层14用于安放路缘石4和路边石6,在植树池对应的路缘石4侧面设置雨水口5,雨水口5内安装滤网10,用来初步净化雨水,混凝土垫层14留有导流口连通雨水口5和过滤层11,对雨水进行再一次净化收集。步骤三、基坑栽植区底部埋设预先预制好的半圆状排水通道20,在排水通道周围回填砾石,再在砾石层19上铺设反滤土工布18,然后回填粗砂,在砂层17上方回填一定厚度的透水土壤8当作种植土。步骤四、栽植乔木1,并用透水土壤8回填满植树池基坑,使用支撑架2支撑乔木1树干,保持树体直立,并在乔木1基部种植根际覆盖植被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人行道生态植树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乔木(1)、支撑架(2)、非机动车道(3)、路缘石(4)、雨水口(5)、护边石(6)、根际覆盖植被(7)、透水土壤(8)、人行道(9)、滤网(10)、过滤层(11)、隔离支撑板(12)、蓄水区(13)、混凝土垫层(14)、慢渗透墙体(15)、溢流管(16)、砂层(17)、反滤土工布(18)、砾石层(19)和半圆状排水通道(20);植树池设置在非机动车道(3)和人行道(9)之间,植树池四边设置护边石(6),植树池中间种植乔木(1),所述乔木(1)周围设置支撑架(2)并种植根际覆盖植被(7);乔木(1)根部周围设置透水土壤(8),所述透水土壤(8)下设置砂层(17),所述砂层(17)下设置反滤土工布(18),所述反滤土工布(18)下设置砾石层(19),所述砾石层(19)底部设置半圆状排水通道(20);所述路缘石(4)设置在非机动车道(3)和护边石(6)之间,所述路缘石(4)和护边石(6)下方设置混凝土垫层(14),所述雨水口(5)设置在路缘石(4)侧面,雨水口(5)设置有滤网(10);所述雨水口(5)通过混凝土垫层(14)连通过滤层(11),所述过滤层(11)下方设置隔离支撑板(12),所述隔离支撑板(12)设置有若干透水通孔,隔离支撑板(12)下方设置蓄水区(13),所述慢渗透墙体(15)设置在过滤层(11)和蓄水区(13)靠近植树池一侧,所述溢流管(16)设置在蓄水区(13)段的慢渗透墙体(15)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行道生态植树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乔木(1)、支撑架(2)、非机动车道(3)、路缘石(4)、雨水口(5)、护边石(6)、根际覆盖植被(7)、透水土壤(8)、人行道(9)、滤网(10)、过滤层(11)、隔离支撑板(12)、蓄水区(13)、混凝土垫层(14)、慢渗透墙体(15)、溢流管(16)、砂层(17)、反滤土工布(18)、砾石层(19)和半圆状排水通道(20);植树池设置在非机动车道(3)和人行道(9)之间,植树池四边设置护边石(6),植树池中间种植乔木(1),所述乔木(1)周围设置支撑架(2)并种植根际覆盖植被(7);乔木(1)根部周围设置透水土壤(8),所述透水土壤(8)下设置砂层(17),所述砂层(17)下设置反滤土工布(18),所述反滤土工布(18)下设置砾石层(19),所述砾石层(19)底部设置半圆状排水通道(20);所述路缘石(4)设置在非机动车道(3)和护边石(6)之间,所述路缘石(4)和护边石(6)下方设置混凝土垫层(14),所述雨水口(5)设置在路缘石(4)侧面,雨水口(5)设置有滤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昌广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江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